《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解读
2020-09-06谢凝
谢凝
摘 要:“西方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被誉为“生态文学的圣经”。作品中处处渗透着梭罗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及其自然的审美和精神意义,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魅力,更成为今天环境生态伦理学的重要精神资源。本文对《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行剖析,解读其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思想要素在当今的环境生态思潮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自然;生态中心主义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被誉为“西方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父”“自然作家”。他的名作《瓦尔登湖》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先河,被誉为“生态文学的圣经”,并将环保主义主题引入其作品中。《瓦尔登湖》是最美的自然散文,也包含着最有批判性的社会思考。作品中展现出梭罗一生在自然中寻求快乐和健康,他的这部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景的细致刻画,对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洞察以及人对大自然的沉思,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意义,并且成了生态中心主义的象征和标志。
《瓦尔登湖》是一本沉静、清澈的书。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并不曾对大自然的含义进行定义,他只是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美与活力,这才是《瓦尔登湖》全书的血脉。景物的描写是《瓦尔登湖》的一大特色。梭罗从不同的角度将自然景物的美好描述得淋漓尽致。在梭罗眼中,瓦尔登湖是那么的平静、自然,大自然的真、大自然的美在这片湖面上展现出来。梭罗强调自然的精神与审美意义,这是一种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任何最原始的、没有被人类所破坏的美,在梭罗眼里都是最自然的、最真实的美。梭罗最为欣赏的是那些顺应了自然规律、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景物,只有自然的才是最美的。他欣赏植物们顺应自然规律生長、繁盛、凋零、枯萎的过程,他喜欢聆听山泉的叮咚声和鸟儿清脆的歌声,他热爱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因为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能把自己的一生展现得如此生动感人,即便是有生命的东西一点点地走向死亡,也从来不会使人感到死亡气息所带来的恐惧、腐烂和病痛,而是一种别样的温柔与美丽,这证明最真实的事物才是最美好的。就像莫扎特的音乐一样,他仅仅是发现了宇宙中原本就存在的美妙声音,不加一丝个人的创造。这种对大自然纯粹美的追求使得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人对大地和自然界中万物的感知,而美丽的瓦尔登湖也成为美国人,尤其是生态批评家们的圣地。梭罗向审美者们展示了自然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在于真实和生命。而生命的希望也正是源于自然。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提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1]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都蕴含在大自然中,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与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梭罗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他虽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但却没有选择经商或者从政之路,而是选择了平静的生活,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的两年之中,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一边搭木屋,开荒地,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一边写作看书,食物、衣着、住所成为梭罗仅有的生活必需品。而钱,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元素,在梭罗眼里一文不值。瓦尔登湖畔的平静生活使他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他的目的很明确,是想通过降低物质需求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精神的需求,因此简朴成为《瓦尔登湖》的一个重大主题。在梭罗看来,钱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诱惑力超强,但在修炼人的灵魂方面是最不必需的。梭罗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因为他要解决自己的衣食所需。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观察、读书和思考。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在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中只有工作,并将赚钱作为唯一目标时,他十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活出自己,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抛弃不必要的、浮华的物质利益,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因此,他选择了大自然,选择了接近自然,他不但认为人接近自然就是接近生命的源泉,还认为文明若要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必须和自然保持均衡。梭罗经常在其作品中阐述自己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均来自大自然的哺育,任何国家的文化发展都来自从野性的自然中吸取的营养和力量。梭罗对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的论述使人们看到,大自然不会被人所征服,它的存在能使人恢复生机,任何想脱离自然的文明都是没有前途的文明。
《瓦尔登湖》中人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者了解到作为一位生态主义哲学家,梭罗对于人类的生存状况十分地关注。他的思想深受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的影响,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化、城市化文明的迅速发展,大自然成为人们为了物质利益不断开发、征服、奴役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远。梭罗从超验主义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他在瓦尔登湖居住的时候,那里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高大的松树和浓密的橡树环绕着瓦尔登湖。但是在他离开瓦尔登湖后,那些美丽高大的树木却不断地遭到砍伐。瓦尔登湖失去往昔的美丽与和谐,人们再也无法从这样四周环抱的树木中见到平静的湖面了。如今,人类为了物质生活的改善,破坏周遭的环境,大肆砍伐树木,践踏自然美景。商业化、现代化的物质追求对大自然的破坏使美丽的大自然变得极为廉价,而失去了作为生命的源泉和个人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避难所的重要地位。梭罗对人类的精神独立的关注,使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等同为社会对个人精神的扼杀。
而梭罗的选择在《瓦尔登湖》的结尾表明得十分清晰。梭罗写道:“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好的理由……我不愿坐在房舱里,宁肯站在世界的桅杆前与甲板上,因为从那里我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2]19世纪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增长。物质主义和经济至上的思想使得人们只看重利益,他们不停地工作,而衡量一个人生活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经济利益和财富。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顾一切,他们在贪婪、疯狂、过度地追求物质和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大肆地破坏环境,整个大自然和生态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片的森林消失了,随处可闻大机器的轰鸣声,鸟儿不再歌唱,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人们不但丧失了人身的自由,更丧失了审美的眼光,拥有土地的人只把土地当作挣钱的工具而非生命的源泉。梭罗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万物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和谐发展,人与自然更应该是平等的。人类深受自然影响,应当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不断融合中,体验和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不是以征服自然、从自然中获取利益作为胜利以及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标志。作为一种生态中心主义思想,这是对工业现代化社会中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巨大挑战。
梭罗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它不但是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超越,更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和人的精神意义相结合,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其生态主义理论相结合,从梭罗的眼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个一直在变化着的整体。这个整体更是丰富多样的、多元化的、发展的。真正理解并融入自然的有效方式便是要尊重自然的规律,适应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回到最原始的生命节奏上来,摆脱人类内心由于工业化和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的生活节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丢弃无限膨胀的欲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的关系,尊重自然,并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便是梭罗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精髓,他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飞跃,梭罗本人也成为西方生态伦理的当之无愧的精神先驱。
参考文献
[1]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6):75.
[2]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