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济南
2020-09-06江寒秋
江寒秋
2008年,在关于省会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有关规划中,就要求济南要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013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人才中心。
2015年6月中旬召开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上,时任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明确提出,要打造全国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2020年5月12日,济南市两会召开,打造“五个济南”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科创济南”成为五大目标之首。2020年7月24日,中共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科创济南”,建设创新引领活力迸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至此,济南一直寻求的科技之城有了清晰明确的创城路径。
作为一座有着几千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很长一段时间,济南留给外界的印象是温和、保守,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大潮的到来,这座城市也快速从历史背负中觉醒,各级党政班子“北上南下”,重新寻找城市定位,“科创济南”的提出,预示着这座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定位“, 科创济南”被放在“五个济南”之首,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不像”科研院所
“五个济南”中,“科创济南”居首,这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标已经明确,那么济南打造“科创济南”的底气是什么?
“济南的科研院所众多,科技服务业比较发达,科技转移转化的机构较多,这是建设科创济南的优势。”济南市科技局局长吕建涛说,经过几年的发展,科创济南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发展的势头非常好,济南市委市政府确定科创济南的定位就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据了解,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9年已经列入省级规划,目前正在加快编制《济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长期规划》,制定争创方案,力争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列入国家规划。
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资料显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截至2020年3月,中国拥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围绕这个目标,济南补齐短板,强化强板,从科研院所、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科研院所是建设科创济南重要的基础和载体。
2019年7月30日,山东首家“四不像”研究机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成立,之所以说是“四不像”,是因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不像事业单位,不像高校,不像企业,也不像科研院所。同年11月10日,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担任名誉院长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济南成立。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同样也是一家“四不像”科研机构。
在济南市委编办主任张强看来,“四不像”也可以理解为“四像”:既是科研院所、高校,也是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靠、怎么建”,不受限于某一种机构形式,而是综合各类机构的最有益方面,朝着最优惠的方向发展,体制机制更灵活,享受各种政策红利。
比如在人才流动方面,新型科研机构引进体制内科研人才,可以享受“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来时使用,去时退回,能保持身份不变,极大地便利了高端人才流动;在政策扶持方面,新型科研机构以事业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能保证政府前期的财政资金投入合法合规,在融资、贷款上有信誉优势,可以优先申报科研项目;在引进高端科研设备时,享受关税优惠、审批优惠;还能在土地、税收、职称、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各类政策红利。“这些政策扶持,一般都在战略合作协议中明确,政府作出承诺,由有关部门负责落实。”张强说。
设立“四不像”科研机构,对于济南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和一些高校对接时,起初合作方并不认同这种形式。济南市委编办牵头,顶层设计“四不像”机构新模式,趟出一条快速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新路径。
從更长远的角度看,通过设立“四不像”科研机构,济南打开了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合作的发展空间,为将来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动能和智力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济南已经落地10家“四不像”科研机构。
2020年7月30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成立一周年之际,举行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汇报会。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来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并出席成果汇报会,见证产研院重大创新成果发布,谋划产研院未来发展,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媒体报道显示,一年来,秉承“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的理念,山东产研院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凝聚87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64家科研机构,实施30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研究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77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经济社会价值已经开始显现。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在的济南未来创业广场。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放在3年前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不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必要条件。”吕建涛介绍,济南市正加速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步伐。重点推动中科院济南科创城规划建设,济南科创城已集聚一批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发机构注册成立,获批建设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科技“双招双引”力度,与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进大院大所大企业在济新设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20家,总数达197家,其中“中科系”院所达13家;央企国药集团国药生命健康科技城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成功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与水平,制定出台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及系列配套政策,济南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40余家。
聚集创新资源
8月21日,兰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被科创板上市委审核通过,这意味着,兰剑智能将成为济南第四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山东第8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济南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上继续领跑全省。
济南科创板上市潮的到来,与近年来,济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围绕打造“科创济南”目标任务,济南科技战线多项主要指标列全省第一。
济南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2.24亿元,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速达12.93%,位列全省第一;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4家,总量45家,新备案及总量均居全省第一;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全省共3家),总数达到93家,总量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筹)2家(全省共2家),总数达到3家,居全省第一。
新增国家标准12项;组织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398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或企业在济新建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20家;截至5月底,济南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76件;新增众创空间8家,总数达149家;济南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在济南先行区崔寨街道中科院新经济科创园项目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运料车川流不息,搅拌机、挖掘机运转不停,工人们挥汗如雨,连续奋战,处处涌动着竞相发展的热潮。
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100亩,依托中科院研发优势背景,导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济南分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南分所等研发园区组团,以高端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双创示范基地,打造“以人为本、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的具有先行区特色的绿色、智慧、现代园区。
据了解,中科院新经济科创园项目配套及基础设施投资21亿元,已签约产业项目投资约33亿元。已开工3.5公里路网、污水处理站、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所、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中科人工智能孵化器、人才公寓等项目。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1号综合科研楼和4号试验厂房已完成封顶正在装饰中。
中科院新经济科创园将设立中科院计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南分所),围绕泛在智能与机器人、智能制造与车联网、现代服务业与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目标在于培养、引进和孵化年销售过亿、利税超千万的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
中科院新经济科创园项目作为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成后将为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中科院新经济科创园项目发展也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按时建成投产,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生产环境,为先行区产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成为科技创新高地,必须在高端前沿产业中勇立潮头。
“我们从2017年布局AI计算,2019年发布人工智能一体化系统‘浪潮元脑,目前已经与中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的80%展开合作。”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如今,中国每装机三台服务器就有一台产自浪潮,每两台正在运行的AI服务器就有一台是浪潮制造。此外,浪潮在生物科技上助力打造中国首座“考古DNA实验室”;市民经常使用的健康通行码——“绿码”,就是由浪潮平台支撑建设;浪潮云洲平台已成为18个省和73个地市工业互联网运营商……
浪潮的发展,是济南聚力科技创新、勇摘“科技皇冠”的缩影。创新资源越聚集,创新能力就越强,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可能性越大。
如今,重大创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逐渐在济南聚沙成塔。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先后成立;分层次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工程热物理所、上海交大等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所大企业在济建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177家;“人工智能与空间安全”“医养健康”两个省级实验室正在积极筹建;引进中科院系院所12家、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加快建设,“電磁驱动”“固态激光”“载人航天”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正式启用;至少10年之内,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AMS数据中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宇宙线数据库,是世界级的粒子物理研究平台。
可以预见,扎根在济南、成长在济南、壮大在济南的科技创新资源会越来越多,为从量变到质变积蓄能量。
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强。只有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正如阿里巴巴之于杭州、华为之于深圳、格力之于珠海。
再看济南,近年来一直循着这条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前行。
今年3月18日,山东大学与济南市深化校地合作签约活动,发布了《打造“山大系”品牌 服务济南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山东大学将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山大系”服务品牌,规划“1+5”空间服务布局,构建“10+8”项目服务体系,全面服务济南高质量发展。7月21日,济南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济南市和清华大学将在战略决策咨询、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人才教育合作与交流、产业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揭牌成立的山东区块链研究院,将构建山东省首个区块链“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化,济南的科技创新将获得源源不断的助力,“变道换向”动力更强。
在新型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快速壮大时,各家机构都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对匮乏,必须以制度创新招贤纳士。
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為例,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研究体系方面,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做法,赋予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人事、财务自主权力,独立开展学术活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研究中心的自主权;在人才体系方面,实行国际通行的人员分类聘用和管理原则,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面向全球聘任了麻省理工学院、欧洲核子中心、瑞典皇家理工学院4名国际知名学者为研究员,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组建高层次科研团队。制定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引进计划”,重点面向全球排名100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20多名35岁以下具有国际视野、原创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初步形成了粒子物理和热科学科研团队。
如今的济南,正成为四海英才的向往之地。数据显示,济南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8、全省第1。引进院士及诺奖团队30余个,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及团队50余个;山东首个“院士之家”落户济南,首批吸纳91名院士会员。
这座城市正在以“海纳百川聚群贤”的眼界、胸怀和魄力,高标准打造“人才特区”。
全力提供一流的政策支持,优化升级“高校20条”“双创19条”等一揽子政策,用好用活3亿元的人才双创专项股权资金,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支持,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
全力提供一流的平台支撑,依托人力资本产业园、“人才有价”评估平台,充分发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加快建设全球人力资本产业中心,打造国际人力资本产业先行区、示范区;
全力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服务专员制度,用好“泉城人才服务金卡”,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信贷融资、落户安置、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体系,让人才在济南创业更加安心、生活更为舒心、发展更有信心。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未来的“科创济南”路径已经明晰:到2025年,全市R&D占比达到3.3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超过2家,拥有至少3家省实验室;到2035年,济南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