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0-09-06崔美庆

参花(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

摘要: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本民族的鲜明特色。笔者在朝鲜族聚居的百草沟镇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20余年,对于本民族文化起源、传承及发展有些思考与看法,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朝鲜族 群众文化 传承 发展

一、朝鲜族群众文化起源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朝鲜族应该是一个年轻的民族,由于地缘关系,朝鲜族以长白山以北的图们江流域为主要聚居地,即现在的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群众文化,追根溯源是朝鲜半岛文化在中国东北的延续,属于迁徙文化或移植文化。朝鲜族移民到中国境内,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朝鲜族先民迁徙到中国境内最早应该是19世纪中叶,那时朝鲜境内连续几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百姓民不聊生,朝鲜北部贫困农民为生活所迫告别妻女,背井离乡,跋山涉水,偷渡图们江、鸭绿江界河,到中国境内东北边陲的深山老林垦荒种地、谋求生存。

20世纪初期,日本侵占朝鲜,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大批朝鲜爱国人士与贫苦农民不满日本人的奴役而纷纷离开祖国,大部分朝鲜人落脚于延边各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武力强占中国东北,扶持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为把东北当作大东亚战略圈的后方供给基地,日本政府实施了向东北移民政策,大量从日本、朝鲜向地广人稀的东北移民,即武装开拓团组织。其中有部分开拓团是从朝鲜各地招募而来。

朝鲜族民谣《阿里郎》从朝鲜族民众迁徙到中国境内时起,就一直在朝鲜族民众中传唱,从那悲怆凄凉的旋律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朝鲜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那种告别妻儿老小,背井离乡、凄凉悲壮的场面,尤其是朝鲜全境沦陷,朝鲜族民众被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离开亲人那种痛苦、怀念的心境。

初期的朝鲜族文化是朝鲜半岛文化随着朝鲜族向中国境内迁徙而逐渐形成的朝鲜族文化,移植朝鲜半岛文化,应该是朝鲜族文化的起源。朝鲜族文化起源于朝鲜,其文化传承也自然与朝鲜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相关联。

二、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一个族群逐渐形成及发展的智慧结晶,共同的习俗、共同的认知才能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朝鲜族民谣《阿里郎》《道拉吉》在朝鲜族群众中代代传唱而经久不衰,这足以说明朝鲜族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朝鲜族对于本民族群众文化传承不局限于歌谣。朝鲜族先民迁移中国境内的同时也把朝鲜文化艺术移植到中国。

朝鲜族迁入中国境内之初,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移民的生活艰苦,其娱乐活动大都以民俗自娱自乐形式為主。朝鲜族群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

中国与朝鲜半岛是近邻,历史上中朝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中朝文化交流历久弥新,中原文化与朝鲜文化相互借鉴与影响。朝鲜李氏王朝统治朝鲜之前,朝鲜还没有产生本民族的文字,朝鲜一直在沿袭学习使用汉字,儒家文化对朝鲜民族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朝鲜的民间文化习俗与中华文化习俗有很多相同之处,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

朝鲜被日本强占统治了四十余年,殖民文化、奴化教育并没有摧残朝鲜本民族文化,其文化传承仍深深根植朝鲜民众沃土中,任凭风霜雨雪侵袭朝鲜民族文化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我们说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朝鲜族移民到中国成为中国朝鲜族其文化必然有一个全新的转化,虽然文化艺术形式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与发扬其传统。可是从文化艺术反映的内容上与朝鲜境内截然不同,朝鲜族群众要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其实是一种移植文化向本民族文化的转型。

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传承本身是动态的,朝鲜族群众在开发东北水田的过程中,不断与汉民族接触,民族民间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朝鲜族从最初的移植文化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朝鲜族群众文化从移植文化到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文化是一个很长的、逐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是代代传承、代代创新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族才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朝鲜族最终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朝鲜族历来重视教育,全民族文化素质比较高。朝鲜族又是一个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的民族,很少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也勇于抛弃陈规陋习改变旧的文化习俗,我们从朝鲜族衣食住行可以看出朝鲜族生活的明显变化。例如,我们过去称朝鲜族为白衣民族,或许是受染色技术的限制,朝鲜族服饰大多是白色的,服装大都是上窄下宽,袴裆肥大,看上去并不是很舒适。

朝鲜族存在着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例如,未婚的女孩要扎辫子。已婚的妇女必须盘头或烫发。过去朝鲜族用餐也讲究老人要单桌。以前,朝鲜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她们除了生产劳动,还担负着所有家务劳动。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不断提高,朝鲜族的民俗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一些陈规陋习基本上不见了。

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朝鲜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态。

朝鲜族在迁移中国境内初期,除了移植朝鲜文化以外,也创作出了符合迁移特点的文化,比如朝鲜族早期的舞蹈垦荒舞、捣米舞、顶水舞等反映迁移时期的舞蹈。朝鲜族还传承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艺术。长鼓舞应该是朝鲜族最普及、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在朝鲜族群众文艺舞台上,我们总会看到朝鲜族姑娘优美的舞姿。

朝鲜族传统舞蹈在民间流传的还有很多,例如,来自朝鲜的宫廷舞蹈扇子舞、剑舞舞姿优雅舒缓明快;反映朝鲜渔民生活情趣的傩舞演员戴着面具,场面夸张,滑稽幽默;在过去还有一种在民间流传的民俗舞、农乐舞,(类似于汉族的秧歌舞)这种舞蹈常常出现于丰收后的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这种民俗舞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人员限制,群众演员可以随入随退,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人们尽情起舞,舞姿千姿百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可惜的是这种舞蹈现在很难再看到。

一个半世纪以来,朝鲜族群众文化从移植文化发展成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朝鲜族群众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结果。

三、朝鲜族群众文化发展方向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录或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人类历史上,有些民族消失了,其实,这并非是族群消失,而是族群文化消失了。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出台很多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这是各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的前提。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设立,是党和国家赋予朝鲜族的自治权益。朝鲜族群众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茁壮成长才能生息繁衍,才能代代传承发展。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发展的实例。汪清县西崴子村是朝鲜族聚居村,该村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成立了农村俱乐部。该俱乐部业余剧团坚持了十余年的创作演出,多次代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参加全省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195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夕,西崴子俱乐部创编的舞蹈《顶水舞》应邀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歌舞大赛,《顶水舞》获得最高奖,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纪录片在全国发行放映。《顶水舞》虽然反映的是朝鲜族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却被演员注入了新的生活内涵,新的生活气息。当时《吉林文化》记者曾来到西崴子村俱乐部采访调研,并在《吉林文化》上刊文介绍了西崴子俱乐部坚持十几年,传承发展朝鲜族群众文化的业绩。

让我们再看一个实例,朝鲜族舞蹈象帽舞十年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象帽舞申遗成功绝非偶然现象,申遗的成功是经过几代群众文化工作者数十年的辛勤劳动成果,从搜集挖掘整理与不断创新,才有今天丰收的喜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部分官员曾到百草沟镇参观访问,百草沟镇业余文艺演出队为教科文组织官员演出舞蹈象帽舞受到来访者的高度赞扬。相传象帽舞起源于朝鲜古代民间,朝鲜古代猎人捕获猎物后把禽类的羽毛摘下插入帽檐欢快起舞,渐渐成为猎人们的一种沿袭动作。后来在战争胜利或喜获丰收的日子里人们也习惯跳这种舞表达喜悦心情。由于后来的象帽舞道具制作繁复,舞技难度大,普及有一定难度,象帽舞渐渐被人们遗忘。象帽舞再度在朝鲜族重现,据说是在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里,那时又是百草沟农民丰收的日子,解放的百草沟有几位老人在田间地头跳起了象帽舞之后,象帽舞又消失了几十年。

改革开放初期,百草沟镇文化站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深入到各村屯巡回演出,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强化宣传效果,文化站同志不断向当地民间老艺人请教学习创编更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象帽舞就是在那一时期被搬上舞台的。象帽舞的再现,不仅赢得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喜爱,也引起州、县文化行政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延边州群众艺术馆、汪清县文化馆朝鲜族舞蹈辅导员多次深入到百草沟镇就象帽舞、朝鲜族传统农乐舞如何体现新理念,与百草沟镇文化站及演员们研究探索,象帽舞剧情日臻完善。现在的象帽舞是朝鲜族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与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

喜爱朝鲜族舞蹈的人,大都能了解象帽舞几十年演出的累累成果,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然,在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进程中,朝鲜族舞蹈顶水舞、象帽舞传承发展成就,并非是个例,在延边各地还有许多例证。据调查统计,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全州朝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选入国家级17项,选入省级83项,选入州级112项。

回顾朝鲜族群众文化一百多年来的传承发展历程,成就固然可喜可贺,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全州朝鲜族聚居的乡镇村屯人口流失严重。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明显,有些朝鲜族聚居的村屯几近荒芜,乡镇朝鲜族中心中小学的教师比学生的人数还多,群众文化工作的主体对象是人,未来的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后继乏人,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已在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广泛应用。延边地处祖国东北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朝鲜族群众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与时俱进,也是值得群众文化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崔美庆,女,大专,汪清县百草沟镇文化站,三级作曲,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

朝鲜族群众文化传承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