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塘弦子表现形式及现代传承的探析
2020-09-06李妮亭应可欣
李妮亭 应可欣
摘要:“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是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的,没有了传统也不能称其为民族的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质朴无华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找寻着那把打开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钥匙,也由此形成了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在中国传统舞蹈的百花园中精心栽培出了绚烂夺目的民族文化交流之花,作为藏族同胞最喜歡的歌舞之一,巴塘弦子既是我们认识藏族文化的扉页,开启了视野的大门,又是百花园中值得我们深究的那朵。本文主要对巴塘弦子的表现形式及现代传承进行分析。
关键词:巴塘弦子 表现形式 艺术特色 传承
一、巴塘弦子音乐及舞蹈的审美与特点
社会美与自然美共同影响着民族的审美基因与情感内核,藏族舞蹈就以其独特且充满美感的风格打动并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也使其得到精神的愉悦和释放。千百年来,藏区的神秘色彩引领着我们去探寻,在那里生存的儿女们既创造了神秘古老的文化,又将独树一帜的民族风貌向我们传达,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行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在对藏族歌舞的了解中,尤其是在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能走路的会跳舞,会说话的能唱歌。”作为藏族三大歌舞艺术之一的弦子,不仅在藏民族艺术中受到普及,还促进了西藏文化艺术的全面生长。它的唱词丰富了藏族口头文学,悠扬明快的伴奏乐也渗透到了藏族的其他各种艺术门类中,其舞蹈的文化非遗属性更是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舞蹈界的关注。
(一)音乐特点
巴塘弦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诗、琴、舞、乐于一体,四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弦子歌舞融合了曼妙生动的舞姿、丰富的曲目和婉转悠扬的曲调,是各种节日欢庆和增强邻里间感情时必不可少的活动。边跳边唱是那里的常态,其中的音乐曲目更是荟萃云集,旋律通常平缓优美且呈现小波浪式行进,通常是舞者随着手琴的拉奏围圈而舞。
1.表达内容
巴塘弦子将结构与内容结合得十分融洽,其内容丰富、生动朴实,多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并通过寓意深刻又富有哲理的手法表达出来,可分为颂歌、悲歌、情歌及固定唱词。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歌颂家乡风情、祝愿幸福安康、赞美团结、歌唱爱情友谊和模拟动物形态、表现劳动生活等多方面,是由带有一定表演性的三部分构成,内容易懂易记,歌词动人,词句洗练,朗朗上口。弦子以其充沛的情感表现了藏族人民的追求与理想,更体现了藏民族的精神与气概。
2.曲调特征
巴塘弦子的曲调通常短小精悍,清新明快,自如和谐,因此,它十分适合集体舞蹈时演唱。曲调突出藏族地区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注重曲调的柔和多变,婉转细腻。巴塘弦子的曲调常常都有调名,其中一些调名只是衬字的一边,而另一些还有其他的含义,如有表达地名的《郎桑拉》,表现某个人的特点或事迹的《达瓦绒布》,庆祝纪念日的《曲吉朗桑》等,每个调名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与此同时,巴塘弦子节奏简洁明了,主要以2/4拍子为主要类型,曲目的轨道能够分为式,一句式、二句式、二句式变化的三句式等,音度通常以二度和四度为主,其中要属曲式结构中二句式的弦子曲目最常见。它的音域只有九度,但是它的乐句规整节奏分明,因此唱起来和谐上口,跳起来舞步也有鲜明的特色。人们伴随着曲调而舞,无不有着风光旖旎之感。
(二)舞蹈的意蕴及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呈现出由生活、情感、心理再到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一种由内而外、由低到高的结构排列,这些都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作为藏区三大艺术体系之一的弦子,不仅是代表藏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还是让藏族歌舞“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巴塘弦子作为一种民间大众综合艺术形式,是康巴地区藏族人民所喜爱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它的舞蹈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意蕴,还有其独树一帜的形态特征。
1.意蕴深刻的“圆圈”意象
巴塘弦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所呈现的内涵承载着无数藏族同胞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圆圈”意向值得一提,最早的弦子舞是从锅庄演变而来的,属于藏族的宫廷舞蹈。锅庄的表演形式就是无伴奏,表演者以对歌和舞的形式传递情感。且弦子与锅庄相同,讲究的都是“圆”,而圆圈则表现出对上天、生活、团结、环保的生活态度,良好地体现了藏族群众独有的艺术特色和人文魅力。包括使用长袖来跳舞,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圆”的审美形态。在表演时,除了个体的形态之圆,弦子舞的队形大多也是围圈而舞。这不仅将藏族人民开放豁达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将每个人都融入其中,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体态与动律
巴塘弦子具有显明的民族风格,具备“长袖善舞”的特征。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长袖细腰”舞,二者的长袖有着相似的特征。巴塘弦子的舞者一般迈着轻盈的步伐,脚踏坚实的大地,上身随着脚步的而移动;当有弯腰的动作时,也要保持上半身的直立。因为巴塘海拔相对于藏族其余高原地区是属于低势,天气也相较温暖,且巴塘弦子属于百姓自娱性的民间歌舞,以抒怀言志为主,因此在身形上就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凭借动作的情节需要能够适当前俯上半身,这一点是传承的过程中不能转变的因素。巴塘弦子的根基是“三步一撩,一步一靠”,以顺摆彩色长袖三步走、轻挥长袖一撩腿为主,舞彩袖为弦子舞的根本特质,其核心动律主要有三点:
(1)巴塘弦子中虽对坐懈胯的强调并不明显,但对让腰的角度强调得尤为明显。
(2)由腰带到肩,再由肩带到肘。巴塘弦子格外注重腰部转动的舞姿。但切忌僵硬之感,要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要让身体先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度,再以肩带身地做全身随之转动的舞姿。
(3)颤膝。无颤不弦子,但与藏族其他舞蹈种类不同,弦子中的颤膝通常伴随着悠长的旋律,幅度较小,尤为缓慢,一般突出体现上身的效果,使整体显得平稳娴静,古朴端庄。
3.情感特征
民间舞一般是由内而外的情感抒发,主要就是围绕着“美”字展开,不同于日常我们对美的定义“娇艳”“妩媚”,藏族舞蹈的美更偏向于一种悠闲、朴实的美,并且在当地人的审美观念中又融入了些许康巴人的乐观与坚毅。因此在跳弦子时,祥和、乐天是舞者需要保留的心态。弦子的美是客观条件与内在配合的结果,由此看来,想要理解好一个民族的情绪特征,要以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背景为依据,并从它的生存环境着手,才能更好地捕捉其特有的风韵特点。
二、“等待橡树”——看巴塘弦子现代的传承
“唯有深埋在土地里的橡树种子长成橡树时,我们才能发现它的本质。”“文艺可以放飞想象的羽翼,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现如今,传统舞蹈虽然在发展和继承上已经取得了斐然成就,但是与中国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及曾经的卓越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若干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要么是将传统舞蹈束之高阁,认为是祖宗的东西不能碰,要么是主张对其全盘改造。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巴塘弦子在高校的传承
古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有“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寄望未来,“培青”是中国舞蹈的希望。现如今,随着艺术欣欣向荣地发展,我们也看到了舞蹈艺术值得期待的未来,传统舞蹈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推陈出新,在如今舞蹈界不断“培青”的路上,各高校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首先,能使人们熟悉藏文化,并促成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承。藏区现有10余所高校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这对藏区的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巴塘弦子作为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藏区高等学校进行积极弘扬和传承,意义十分重大。这样可称之为“濡化”现象,即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目的是以文化形、塑文化人,由此来增强民族归属感、培养传承人。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知藏民族的音乐、舞蹈、情感等,从而更好地传承藏民族文化。
其次,有利于民族师生情感交流,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巴塘弦子是参与性极强的大众化娱乐艺术活动,作为高校的主体,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近距离地共同享受美妙的藏族音乐,感受多姿多彩的藏族舞蹈,从而拉近参与者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使得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得以强化,民族团结的氛围也会日渐浓厚。
(二)对巴塘弦子保护的时代进程
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编导的《云南映象》走出了国门,让国外的观众一睹中华传统舞蹈的风貌,作品一经上演便获得了海内外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增长,云南旅游行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借助《云南映象》成功的案例,巴塘县政府也运用已有的资源,组织专业的金弦子舞蹈团及当地资深老艺人演出,并聘请专家编导出一部大型的原生态舞蹈《巴塘弦子》,为了更好地宣传,还通过现代媒体让《巴塘弦子》走出甘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因此,我国藏族舞蹈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紧跟时代,做到“与时偕行”,就像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观点那样为我们奠定了非常关键的理论前提,这有益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舞蹈发展的路线。同样,在民族艺术界提出“各美其美”的状态,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也因其独有的特色,滋养出独具魅力的舞蹈形态,在形态中扎根自我,立足自我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到对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达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状态。
三、结语
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论诗不如听声,听声不如察形。文化的形成是人与万物融会渗透、油然而生的过程,是徐徐向前的,舞蹈文化的传统承载着某个民族或者地域的人文历史,是长期历史碰撞的结果。吴晓邦先生曾说过,“中国舞蹈界的发展目前还有许多闭塞的地方,所以进了虎穴后还得退出来。退出来以后,唯有很好地钻研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才能为重新进入虎穴做好籌备。”有言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物质的运动永远指向前方,注入时代的因素,调动恰到好处的艺术手段,吻合现代人的审美,无疑是实现新时代传统舞蹈人文精神创新的正确路径。
(作者简介:李妮亭,女,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应可欣,女,本科在读,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责任编辑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