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亩致富瓜田
2020-09-05王静
文/本刊特邀记者 王静
清晨6点不到,吕孝东就进了瓜棚,忙着和十几个瓜农一起摘瓜、装车、运送。“今年疫情对产量几乎没有影响,预计平均亩产能到9000斤,一亩地纯收入一万块钱,又是一个丰收年!”瓜农吕孝东激动地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认识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史庆华教授,不仅是他,全村都“大变样了”。
眼下正是西瓜上市的季节,在济宁泗水县西曲泗村的西瓜大棚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只只小西瓜挂在吊藤上,青翠的瓜皮在夏初的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看着满棚长势喜人的西瓜,瓜农们笑得合不拢嘴,难掩丰收的喜悦。
5月中旬,记者来到泗水县探访,坐在田间地头品尝着香甜可口的西瓜,听吕孝东讲起西曲泗村和史庆华教授的不解情缘。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依山环水,气候温暖湿润,沙性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生长出来的西瓜沙瓤脆嫩,味甜多汁,素有“中国优质西瓜之乡”的美誉。种瓜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可近几年,由于品种老化、土壤连作、病虫害等多种因素影响,泗水西瓜在品质上已不占优势,因而价格较低,导致这个主导产业萎缩,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吕孝东是个种了20多年西瓜的“老把式”,全家5亩的瓜地投入一年比一年多,收益却一年不如一年,有时不仅不赚钱还倒赔本钱,成了“烫手的山芋”。“那几年种瓜对我打击挺大,咱也不懂技术要领,就按老一辈的方法种瓜,忙活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有时候觉得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他向记者坦言。
史庆华教授(中)在山东泗水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做技术指导
一个偶然的机会,吕孝东认识了史庆华。“他和我二弟是研究生同学,放假来家里玩儿,听说咱家种瓜效益不行,接着就进大棚去看了。”吕孝东告诉记者,“史教授说咱这瓜品种老化了,病虫害防治技术也不到位,临走时还把土壤、水肥、发病的叶蔓都取样带回学校了。”
他没想到,没过几天,史庆华就回到村里,一语点破了问题症结:“西瓜品种单一更新慢、设施土壤退化严重、栽植技术跟不上、水肥管理粗放、‘重产量、轻品质’的传统思想普遍存在。”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史庆华当机立断,提出解决方案:更换“京欣”“甜王”优良品种、调整种植模式、采前适当控水、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多管齐下实现提质增效。
有好品种,还得有好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他教给吕孝东“双断根嫁接法”,育出的苗种根系粗壮、生长整齐一致,定植后幼苗耐低温性和生长势较强,吸水肥能力与抗旱性明显强于传统嫁接苗,二茬瓜产量和品质提升,每亩增产1000多斤。两三年后,吕孝东瓜地的种植模式都由爬地栽培变为吊蔓栽培,品种类型也由小型瓜代替了大型瓜。
经过史庆华的专业指点,吕孝东的5亩地一下子成了“宝地”,创下亩单产12500斤的最高纪录,同村瓜农看着他的瓜每年都以高价被抢空,羡慕不已,觉得这个农大专家确实“有一套”,纷纷到他家大棚里“围观蹭课”。
吕孝东的成功绝非偶然,正如史庆华所言,科技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配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实现西瓜新一轮的更新换代,让“吃瓜群众”品尝到更加美味优质的泗水西瓜。
“你自己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算富!”2014年,史庆华建议吕孝东牵头成立合作社,打造自有农业品牌,让村民们都尝到增收致富的甜头。他坚信,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瓜农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一车车西瓜装载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吕孝东和55户瓜农一拍即合,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并取名为“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土地入股,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终还能享受分红。“富华,说白了就是感谢史庆华教授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他介绍到,“史教授指导我们注册了‘泗河源’商标,带我们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合作社还办起了泗水县“西瓜节”,吕孝东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因种瓜结缘,史庆华成为西曲泗村的“座上客”。他最常想的是,怎样让农民少累一点、多挣一些。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史教授几乎雷打不动定期到合作社指导,平日遇到任何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请教。
西瓜种植生长的关键期,一有时间他就开车去村里,在大棚里搞技术培训,为种植户指点迷津。从嫁接育苗、整蔓、定植等高效丰产栽植技术,到肥料、水分、温度等调控管理技术,他手把手地教给瓜农,枯萎病、炭疽病、蔓枯病等病害如何预防、如何根治,史庆华讲得头头是道,瓜农听得明明白白。由于管理得当,基地的棚里基本没有病虫害。
在大棚里见到村民柏学文时,他正在精心呵护培育种植的瓜苗。“以前真不敢想,咱一个种瓜的农民,怎么请得动大学教授,做梦都想不到现在还和专家成了朋友。”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柏学文心情很是复杂,“我种了8亩瓜,每年能挣个七八万,去年都盖上新房了!”自从加入合作社后,柏学文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心里喜滋滋的,别有一番新干劲。
村民武志民由于先天性疾病,家庭极其贫困,一度只能靠放羊维系生活。史庆华听说后,主动让他加入合作社,教他西瓜育苗技术,免费提供种苗、化肥等农资,农忙时节合作社派劳务。现在他家里6亩的瓜地,年收入5万元以上。“史教授送我新品种、教我学技术,让我种瓜挣上了钱,更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我全家的大恩人!”每当提及此事,武志民都满是感激。
把实验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百姓心里。除了持续跟进技术指导,史庆华教授还把自己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性环保农膜开发与产业化”等科研项目在合作社进行研究与示范,同时带去团队研发的生物熏蒸技术、改良蚯蚓堆肥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发病和危害程度,施用农药相比降低70%以上,产量提高近20%,瓜果品质显著改善。
吕孝东告诉记者,史教授推荐的“京颖”目前是合作社的主打品种,西瓜吊藤生长不与地面接触,享受360度采光,结合栽培技术的改善,含糖量可以达到 16度,地头批发价就得6块钱,属于西瓜中的贵族。“我们严格按照史教授指导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不打农药,多施有机肥,管护、采摘都有规范。”他介绍,连续几年还未采摘就被销售商按高出市场价一块钱的价格定购了,一亩地纯收入15000元以上,明年还会加大种植面积。
史庆华坚信,融合科技成果带动优势产业发展,让科技帮扶助力特色品牌开发,增强当地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来到西曲泗村种植基地一处设施大棚内,记者注意到,每个西瓜上都贴有一张二维码,史庆华告诉记者,这相当于西瓜的“身份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查询到西瓜的相关信息。“每个西瓜来源可追溯,吃得放心不放心,查查二维码身份证就知道了。”
“精准扶贫,不是一把抓、满盘撒,而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产业有计划推进,真正为农民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致富项目。”史庆华分析到,“合作社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产业优势,只要结合实际顺势而为,完全可以走上致富的道路。”
史庆华介绍,众所周知,西瓜是季节性水果,夏季集中成熟,各地西瓜同时上市,农民很难卖出好价钱。如果打价格战拼市场,则得不偿失,不仅挫伤种植户积极性,也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实用技术,转变为让农民脱贫致富的法宝,才能体现出价值。史庆华决定,2020年开始要把合作社种植品种和模式再调整升级,引入两个已经培育出的晚熟西瓜新品种,让合作社瓜农分阶段、分批次栽培,中秋节前后上市,防止后期西瓜集中上市造成积压,打“时机战”拉长采摘期、错开上市高峰。
“在史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思路不断更新,发展订单式农业,现在不仅种得好,销路更不愁了,史教授帮着联系的电商销售平台,为合作社瓜菜的销售提供便利条件。”吕孝东说,“过去我们只想着提高产量来增收,现在史教授带我们走高端路线,根据市场找准定位。”目前合作社已与北京、上海、河北、山东等全国市场搭建起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也成了抖音、快手直播间的“网红西瓜”。
在泗水县,种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投身发展瓜果产业,带动大批农户稳定发展、增收致富。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富华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5600亩,覆盖3个乡镇12个自然村,社员408户,公司提供优质瓜苗、肥料、技术指导和销售,让农户把以前没有经济效益和效益极低的瓜地盘活,每亩增加8000元—10000元的收入,合作社年产值5000万元,其中20户年收入30万以上,150户年收入20万以上。并在汶上、金乡、微山分别成立了分社,复制泗水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下一步还要加大科研投入,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做大做强瓜果品牌。给泗水西瓜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给更多农民朋友铺就富裕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史庆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