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槟榔助力琼中脱贫攻坚
2020-09-05孙洁
文/本刊记者 孙洁
海南种植槟榔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槟榔是海南省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200多万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如何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帮助海南贫困地区拔除穷根?在绿色产业转型、政策鼓励的加持下,小小槟榔正在迎来新的机会。
发扬传统 助力脱贫
琼中县位于海南中部山区,虽然在2019年正式“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但由于耕地太少,农业难以发展,特色农产品规模不够,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如何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摆在县政府面前的重点工作。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开启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提出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海南省与海南大学积极响应号召,派出科技特派员开展服务,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杨福孙位列其中。
杨福孙教授是海南大学2017年开始选派的高校科技特派员。接到任务后,杨福孙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很快组织服务团队,制定方案。
“作为高校科技人员,我们团队通过考察、与政府调研、交流,结合当地资源与农业产业,最终确定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利用传统产业的稳定性,同时发挥海南热带产业的特色性,助力脱贫攻坚。槟榔最终被确定为琼中县重要的特色扶贫产业。”杨福松说。
杨福孙团队进行槟榔高产及病虫害防控示范
寻找问题 明确方法
琼中县农业产业种植业主要为橡胶、槟榔、绿橙、蚕桑四大作物。面对扶贫产业,橡胶虽种植面积较大,但效益低,绿橙种植面积小,贫困户种植少,仅槟榔种植面积较大,且经济效益近些年较高。为此,团队成员首先对琼中县槟榔产业现状进行调研。
“我们发现,自从国家要求助力扶贫工作以来,琼中县槟榔的收获价格与比较效益明显,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杨福松说。
琼中县槟榔与其他中部市县一样,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琼中县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更是扶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但是,琼中槟榔种植多以农户自主种植为主,大部分农户在对槟榔选育培养时习惯采用传统方法,管理粗放,易发病虫害,黄化病严重。
为此,团队首先确定在琼中县和平镇、湾岭镇等主要槟榔种植大镇进行槟榔施肥技术指导,示范与推广槟榔保花保果技术,更重要的是培训农户对槟榔主要病虫害的识别,提供防治策略与方法,推广与示范槟榔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经过前期调研,杨福孙“把准了脉”。他根据槟榔主要病虫害制定了先防治椰心叶甲和红脉穗螟等主要虫害,再针对炭疽病、叶斑病、黄叶病等主要病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同时根据槟榔生育时期与水肥需求规律,建立科学水肥管理技术,并结合各槟榔园实际,提出山坡地、平地槟榔水肥管理技术,最后结合实际进行了槟榔保花保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病虫害危害的槟榔园
科学组织 技术落地
跟农户讲解技术,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我们不是走过场,是真心诚意地想帮助贫困户改善生活,所以,讲到点子上、说进心窝里是关键。”杨福孙深有感触。
自2017年以来,杨福孙教授团队以琼中县和平镇、湾岭镇为主要实施地点,2017—2018年在琼中县湾岭镇大路坡村委会进行贫困户屋前屋后槟榔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与示范;2017—2019年在加峒村委会进行病虫害防治与增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18—2019年扩散推广到长兴村委会与长沙村委会进行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培训及指导。
实施方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2017年以来,杨福孙团队每年都组织室内集中及田间培训30~40场。
讲课是一回事,接受却是另一回事。“观念扭不过来,技术懂了也白搭。”杨福孙说。
在推广槟榔施肥技术时,杨福孙团队指导贫困户进行穴施,而当地一直采用雨后表面施肥的方式,认为穴施会伤到槟榔根,导致根系得病并会传递到地上部叶片上,并导致槟榔叶片黄化,不愿按穴施方式施肥。团队最后以补偿及病害治理等承诺方式,才让农户接受了该技术。
有的贫困户不相信团队的槟榔配方肥,虽然已进行了多场培训,作用仍然不大,后在驻村第一书记的配合下,团队先让农户根据槟榔面积进行配发,然后进行思想工作动员,一次入户不行,就两次、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慢慢地,贫困户们就接受了。
“老百姓最讲实惠,说得天花乱坠没用,要让他看到成效。我们会挑选一些思想先进的农户做示范,眼见着果子大了,产量高了,其他人自然会效仿。”杨福孙说,科技扶贫要有毅力、耐心,把帮扶做实做细。
有贫困户在原来种植技术条件下,年产30袋左右槟榔果,通过技术指导收获到45袋槟榔果,增产5400多公斤。 农户们看到自己家槟榔结了果,才相信团队技术指导作用及配方肥料的真实效果,第二年争相要求再配制原来的肥料,并按团队指导要求进行病虫害防治及保花保果。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杨福孙告诉记者,他和团队的目标是以琼中县为蓝本,逐步推广到其他市县,继续做好科技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增加产业附加值,帮助更多贫困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