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水利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传承
——评《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

2020-09-05刘建哲

灌溉排水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灌溉工程水利灌溉

刘建哲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100)

我国水利历史极为悠久,其所涉内容博大精深,在河道修建、引水灌溉等领域均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义。从“大禹治水”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在除水害、兴水利方面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另外,如西汉的“贾让三策”、明代的“束水攻沙”等。在农田水利方面,先秦时期的都江堰、秦汉时期的郑国渠、唐宋时期的江南圩田等,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性作用。水一直就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资源。从古至今,人类积累了大量的水利治理经验,与其同时也形成了多种与水相关的思想、风俗及信仰,这也是不同水利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气候、环境、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南北方水利历史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这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水利历史文化是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科技水平还是在规模效益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标准。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始终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而农业经济的建立又必须以各地区的水利活动作为保障条件,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国水利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在日积月累的水利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较为严谨的思想、制度及观念,这不仅是水利文化的表现,也是水利历史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水利文化既能反应水利历史的沉淀与积累,也能影射水利历史的升华与提炼过程。如果说历史上的所有水利活动都是功利且实用的,那么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水利文化则是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人文关怀的。水利历史作为水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及表达形式,在未来的水利兴建过程中,更是具有极为客观的发展前景。历史上我国曾多次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其中较为优异的代表性建筑能够直接展示工程主体的基本作用及面貌。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水利历史能够产生深远的历史效益,可对后世水利工程的修筑产生影响,各种直观生动的修建手段更是能让参观者直接了解水流工程的运行原理及过程。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一书完整阐述了中国古代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水利文化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按照各个阶段灌溉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特征的不同,将全书内容划分为五编、32节,即新石器时期至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技术的初步发展与萌芽、春秋战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大型灌渠及陂塘技术的发展、隋唐宋元时期水网圩田与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灌溉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传统灌溉工程技术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与继承。每一编内容都能在突出该时期重点施工处理技术的同时,对其他类型的施工技术进行论述与总结。在阐明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对水利工程技术影响的前提下,该书所述内容能够顺应灌溉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特点,对典型技术事件及典型工程进行总结,并根据不同水利区域内的治理经验,对著名灌区的建设经验加以探索与分析,又在介绍重要水利人物、水利文献的同时,揭示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水利修筑思想及理论。

第三章主讲了凿井技术,所谓凿井是指在土层、岩层中进行的井筒挖掘工作,也叫井筒掘进。井筒是灌溉矿井的咽喉组织,随着井筒施工速度的加快,整个灌溉矿井的建设速度也会出现明显的提升。各根据岩层涌水量及稳定程度的不同,灌溉矿井的施工可分为普通凿井法和特殊凿井法两种。以太湖平原地区的治水理论与治水经验为例,可知低洼平原水网圩田的发展与普通灌溉矿井的建设完全不同,结合隋唐宋元时期的古代灌溉工程技术来看,水网圩田的修建应注重对岩层涌水量的控制,不得破坏灌溉用水体的原始存在方式,只能通过改变矿井及井壁的物理性状,来实现对水体流动速率的有效控制。

水利文化的发展应以尊重水利历史为前提,在不破坏灌溉用水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兴建各类水利工程,可使我国的灌溉排水事业发展得更为出色。《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专著,其内容相对真实,涉及大量的经典历史案例,所引用资料也极为翔实,在论述方面,与其他同类型书籍相比,更深入且具体,可供科技史、农业史、水利史、考古历史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直接使用,对水利灌溉教育的普及更是起到绝对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灌溉工程水利灌溉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研究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