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有效性分析
2020-09-05彭淑平石洪珍
彭淑平 石洪珍
(1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医院护理部 重庆 400800)
(2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医院针灸科 重庆 400800)
便秘在儿童中非常多见,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2 次/周),粪便干结、坚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疼痛,排便不尽感。据报道,便秘在儿科发病率较高,其中90%的儿童为功能性便秘。有文献显示[1],小儿推拿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能及时解决小儿便秘问题,调节小儿胃肠功能,体现中医绿色疗法。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本文选取我院针灸科及万盛区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患儿50 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小儿推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有效性,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我院针灸科及万盛区人民医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患儿50 例,将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病程1 个月~12 个月。对照组采用开塞露治疗,实验组采用推拿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每组各25 例患儿。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用开塞露对患儿进行治疗,患儿取俯卧位,在肛门处涂上润滑剂,用注射器取10ml开塞露,直接注入宝宝肛门即可。1 次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实验组用推拿配合穴位贴敷法对患儿进行治疗。用推拿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为清大肠(1 ~3 分钟)退六腑(1 ~3 分钟)揉膊阳池(1 ~3 分钟)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1 ~3 分钟)。腹部操作(顺时针摩腹3 ~5 分钟,揉全腹1 ~3 分钟,荡腹5~8 遍,挪腹3 ~5 遍,抄腹法约1 分钟,抱肚法3 ~5 遍)。推下七节骨(掌根揉3 振1 约1 分钟,下推1 ~3 分钟,拳眼叩击令局部潮红,纵向擦之发热)。揉龟尾与扩肛法(以中指指端振揉龟尾1~3分钟。食指戴一次性手套,蘸少许油,从肛门插人,分别向前后左右方向各按压3 ~5 次,来回提插5 ~6 次)[2]。每天推拿1 次,连续3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用穴位贴敷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是:按照便秘的原则对其进行穴位贴敷。实秘取隔山撬、枳壳、建曲、黄芪等打粉调制贴敷大肠俞、天枢、上巨墟等穴位,起到消积导通便行气滞之功效;虚秘取南沙参、山药、山楂等打粉调制贴敷天枢、足三里、气海等穴位,起到和胃健脾消食[3]。每次贴敷2 ~4h,每天贴敷1 次,连续治疗3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其一,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现在临床治愈、好转、无效等方面的例数及百分比。其二,比较两组患儿生存质量,包含精神状态、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实行百分制,评分高说明生活质量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t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相比于对照组更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评分
治疗后,实验组精神状态和情感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部分项目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评分(±s,分)
表2 对比两组生存质量评分(±s,分)
组别 精神状态 社会功能 情感功能 生理功能实验组 65.99±20.45 72.47±20.22 63.12±19.56 72.33±21.45对照组 51.56±20.78 69.05±16.42 46.76±20.45 68.32±20.32 t 5.587 0.654 5.223 0.875 P<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小儿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便秘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可引起腹胀、腹痛,甚至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部分孩子还可以造成肛裂、脱肛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质量。通过小儿推拿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便秘,解除患儿排便困难[4]。小儿推拿是一种纯绿色物理疗法,是医者通过运用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特定穴位,来调整小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5],在此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时间更短,疗效更佳,及时缓解了小儿便秘的痛苦,有效避免了药物副作用,并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力,且简单、快捷、费用低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本文研究结果为:治疗后,Ⅱ组临床疗效相比于Ⅰ组更好,通过表2 得知,Ⅰ组与Ⅱ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Ⅱ组生存质量相比于Ⅰ组更高,通过表2 得知,Ⅰ组与Ⅱ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和李会丰等人研究结果相差较小,具有代表性。
综上,小儿推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护理有效性更高,既能提升患儿生存质量,又能提高患儿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