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与天麻素联合对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与ADL 的影响分析
2020-09-05裴元胜
裴元胜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人民医院 甘肃 天水 741300)
眩晕症的发病主要是因为颈椎动脉出现供血不足而引起,主要症状为患者机体的定向感觉障碍以及空间平衡感障碍,表现为机体在睁眼状态下自身发生旋转和晃动等犹如坐船的感觉,患者无法保持站立,伴有行动过缓、恶心呕吐及耳鸣等表现,此种状态能持续几分钟,也有可能持续几个小时[1]。本研究分析了盐酸倍他司汀与天麻素联合对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与ADL 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的60 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6 ~78 岁,平均(53.49±7.24)岁;疾病类型:脑血管性3 例,颈源性25例,神经官能性2 例。对照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龄36 ~78 岁,平均(54.27±6.38)岁;疾病类型:脑血管性4 例,颈源性24 例,神经官能性2 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倍他司汀20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1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眩晕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并比较两组的ADL 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眩晕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眩晕症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比较(±s)
表1 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比较(±s)
组别 n 血小板聚集率(×10-2) 血粘稠度(mPa•s)观察组 30 治疗前 68.73±12.25 5.40±0.79治疗后 53.17±8.24*# 4.07±0.31*#对照组 30 治疗前 69.84 ±11.25 5.41±0.84治疗后 60.43±10.86# 4.85±0.52#
2.2 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眩晕症患者的ADL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的ADL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ADL 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36.49±11.73治疗后 62.37±14.69*#对照组 30 治疗前 38.64±12.35治疗后 51.48±13.95#
3.讨论
眩晕症是机体对外界空间的定位出现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位置性错觉或运动性错觉[2]。通常是骤然起病,常伴随有平衡失调,包括倾倒、方向感偏移、站立不稳等,感到周围的景物往一定的方向发生转动或者自身的天旋地转,伴面色苍白、恶心、闭目难立和呕吐等[3]。眩晕症的发病因素主要有神经联络路径病变,脑实质病变,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梅尼埃病等,其次有其他肿瘤以及前庭神经炎导致的位置性眩晕[4]。眩晕症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与血液供应不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痉挛以及前庭和内耳神经部位缺血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倍他司汀对脑血管,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能产生比较强的扩张效果,可以明显舒展内耳、前庭以及迷路的微循环,减轻眩晕症的症状。中医认为,肝风内动和肝阳上亢则能引起眩晕,血虚血淤能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新血不生和淤血不去能引起眩晕。天麻素属于名贵药材天麻的一个有效单体,现代的药理研究发现,天麻素可以通过调节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来明显增加血管的顺应性以及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使神经系统的血供得到改善,明显调节血脂,以不断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明显改善循环;天麻素可以通过调节大鼠脑ACh E、CABA-T 以及Ch AT 的活性等作用途径调节脑ACh E 和GABA 的含量,从而改善神经功能;天麻素能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减轻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以及抑制Aβ 损伤等作用途径,保护神经细胞[5]。本研究结果表明,盐酸倍他司汀与天麻素联合能改善眩晕症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粘稠度,明显提高眩晕症患者的ADL 评分。
综上所述,盐酸倍他司汀与天麻素联合能改善眩晕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提高ADL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