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背景下的门头沟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燕家台村为例

2020-09-04段炼王培杰闫菁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风貌院落民居

段炼,王培杰,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一、前言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上被提出,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脱贫攻坚政策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农民的根本福祉,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在此背景下,门头沟区政府制定《门头沟区农村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危房改造工作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按照《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农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建设工作。

《工作方案》中提出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做好门头沟区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的危房改造工作,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文章以门头沟区燕家台村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为例,以期为该区域内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技术上的引导。

二、燕家台村民居风貌特征及问题

(一)燕家台村概况

燕家台于2018年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燕家台位于清水镇东北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商代就已经有人际活动,正史记载始于元代。燕家台四面环山,地处台地,村中保存有大量清代的四合院,形制精美,是名副其实的古村落。全村共385户,总人口610人,村内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二)燕家台民居建筑现状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住宅建筑也在持续地更新和发展,燕家台村民居建筑风貌产生了较大的改变。现对目前存留的民居建筑现状进行研究,为燕家台村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有效的参考。

1.院落形制。燕家台目前院落总数为272个,当中民居院落265个,非民居院落7个。院落延续西山山地传统民居的特点,布局形制较为严谨,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和二进院,少有杂院。同时另有一处并联二进院落。(图1)

2.建筑年代及建筑质量。燕家台村现状民居建筑主要包括清代时期民居建筑、改革开放前民居建筑、改革开放后民居建筑3类(图2)。燕家台村内清代时期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积为3783.86平方米,占比10.7%;改革开放前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积为5544.31平方米,占比15.6%;改革开放后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积26178.94平方米,占比73.7%。大部分民居建筑都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建造。村内民居建筑质量整体情况较为良好,质量较差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清代民居为主。根据建筑质量现状,将村庄内民居建筑划分为4个等级(表1、图3)。村庄以一类建筑为主,占比69.8%,二类建筑占比21.9%,三类建筑占比7.8%,四类建筑占比0.5%。

表格1 燕家台村民居建筑等级分类(作者自绘)

图1 燕家台村院落形制(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2 燕家台村建筑年代(根据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资料改绘)

图3 燕家台村建筑等级(根据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资料改绘)

3.民居建筑特点。①屋顶形式及材料。传统民居屋顶为“人”字形结构,屋脊起脊一般较大。屋顶形式为硬山双坡,合瓦屋面,清水脊,瓦一般为小青瓦。翻建和新建建筑多为红色机瓦屋面,少量建筑为平顶或彩钢板屋面。②墙体砌筑形式。传统民居建筑墙体较厚,山墙饰面为白灰抹面,墙芯一般就地取材,多为碎石垒砌。下碱和墀头多为灰砖砌筑。后期翻新或新建建筑,墙体主要以红砖砌筑,外部贴饰面砖。③门窗形式。房屋的门、窗、柱、枋等木构件一般刷清漆露原木色或刷暗红色漆,而且窗框样式简洁,朴素大方,一般花式为正搭正交方眼、码三箭、步步锦等形式。④结构形式。传统民居以抬梁承重、砖墙维护为主,亦有些许砖石混凝土的新建建筑。⑤细部装饰。影壁一般都在入口正对的房屋山墙上,称为座山影壁,影壁心多为方砖斜摆;大门门枕石、墙腿石多刻纹饰。

(三)燕家台民居建筑保护与改造中的困境

1.民居建筑的“自然性损毁”。燕家台村传统民居建筑数量较多,建造技艺高超,分布较为集中。现有的大多数传统民居建筑都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主要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破坏,加之年久失修,传统民居建筑的损毁是不可避免的,村庄的传统风貌正在遭受着“自然性的损毁”,许多民居建筑都变成了危旧房屋,房屋闲置无人使用。(图4、图5)

2.“空巢化”现象严重,缺乏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村庄产业逐步衰落,乡村人口特别是中青年劳动力,已经离开山区大量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常住人口数量逐年减少,村庄的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图6),使得一些民居建筑闲置,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空巢化”现象严重,村庄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

3.村民的保护意识欠缺。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居住需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传统民居建筑的功能不足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居住需求,导致村民们随意翻建或新建古屋古院。由于村民的保护意识不足,新建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与传统民居院落十分不协调。很多翻建的房屋不再使用当地传统的建筑结构(木架结构)和材料(木材、青砖、块石等),导致砖混结构、红砖、混凝土等现代材料的出现。同时不少居民在房屋上贴瓷砖或用水泥砂浆整体抹面,村庄内出现了许多水泥盒子、瓷砖房、红瓦房(图7、图8)。另外许多院落内部私搭乱建的现象严重,破坏了传统院落的空间和景观,严重影响了村庄风貌的整体形象。

图4 自然损毁的厢房(作者自摄)

图5 自然损毁的厢房(作者自摄)

图6 燕家台人口年龄构成图(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图7 房屋上贴白瓷砖,屋面采用红色平机瓦(作者自摄)

图8 房屋用水泥砂浆整体抹面,屋面采用红色平机瓦(作者自摄)

三、燕家台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针对燕家台村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迫在眉睫。在脱贫攻坚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对燕家台民居建筑实施分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保护与改造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不同民宅院落的保护、修缮、整治措施,为下一阶段的保护与改造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

(一)保护与更新对象

首阶段对于燕家台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主要针对评定为C、D级房屋的4类重点对象和低收入群众,以确保村民住房安全有保障。燕家台村内符合要求的房屋共50户,分别进行编号1—50。通过对该50户房屋的不同特点进行梳理分类,将其划分为两个区域——核心区、协调区(图9),有针对性地制定民居建筑的控制要求。核心区内的民居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并具有明显的传统建筑特征。协调区内均为改革开放后至今所建设的,不具备明显的传统建筑特征、历史年代特征,以及不符合险村搬迁、异地安置要求的民居建筑。

图9 燕家台民居建筑改造规划图(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二)保护与更新的设计原则

1.不变原则(1)宅基地不变;(2)建筑形式不变;(3)建筑外轮廓不变;(4)建筑高度不变。

2.突出村落特色原则。(1)核心区内的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设计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体现门头沟历史文化底蕴特色,着力保护和传承门头沟京西村庄的特色风貌,加强对村民住宅风貌的引导和控制,更好地留住门头沟区的乡愁记忆;(2)保留具有特色文化、历史积淀的建筑、构筑物、装饰物,梳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运用在保护、更新的民宅设计中。

3.经济性、可实施性原则(1)协调区要以切合农村实际情况为原则,以安全性、经济型、合理性、易操作性为前提进行房屋的保护更新设计;(2)保护更新设计要符合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

4.节能绿色环保原则(1)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就地取材,资源再利用;(2)鼓励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将绿色环保节能作为设计方案的重要要求。

5.改善居民生活原则(1)保证房屋结构安全性,去除安全隐患;(2)在不破坏传统风貌特色的前提下,对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设计要提升居住功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3)新建建筑严格遵照国家住宅建设标准进行设计。

(三)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措施

对于核心区内的民居建筑要对其进行原址、原状、原材料保护。按照原有形制,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对坍塌残破等影响民居院落完整格局的房屋进行修缮。协调区内的民居建筑应根据需求对其进行修缮后整治,院落形式、尺度、风貌需与村庄传统风貌相协调,对材料和工艺不做硬性要求。

1.院落

村庄内的现有村民为了追求更多的建筑使用面积,出现了增加现有建筑层数或对庭院进行加建的现象,导致原有的院落空间比例失调。建议在对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设计中,保持原有院落的布局不变,对院落布局遭到破坏的部分,应恢复院落原有的布局及风貌格局,保持宜人的院落尺度关系。院落风貌的更新控制主要包括地面铺装、院墙、院门、影壁以及庭院景观5个方面。建议院内的地面铺装采用砖、石等渗水性强的块材铺砌,铺砌方式宜突出院子轴线。核心区内院墙、院门、影壁的修缮改造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得更改原有的建筑形式,不得使用新材料。协调区内本着“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统一规划围墙改造设计,统一街道风貌。围墙的修缮改造可做简化设计,主要以砖、石块、水泥砂浆等材质为主,颜色以灰色调为主,不宜采用红砖建造。对于庭院内的景观布置,在植物树种的选择上,以本乡本土特有植被物种为基本选择范围。绿化方式上,应体现“见缝插绿,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的原则。注意植物高度的高低错落及色彩搭配。

2.建筑单体

(1)屋顶。核心区内房屋屋面采用的是合瓦屋面,合瓦屋面是门头沟区最主要的传统屋面砌法、亦常见于小建筑和北京其他地方、河北等地民宅。房屋的正脊一般做成清水脊、蝎子尾。核心区内屋顶的更新改造均采用古法建造,遵从原有屋顶形制,屋面瓦材采用优质的板瓦。(图10、图11)

协调区内建议保持坡顶形式,采取平改坡的整治措施,协调统一村落的整体风貌。协调区内房屋更新改造的屋面建议采用棋盘心屋面(图12),房屋正脊采用鞍子脊的做法,垂脊部位仅做边、梢垄和分间垄。在经济条件约束的情况下,屋顶做法建议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屋顶的做法(图13),屋面瓦材可选用沥青瓦、树脂瓦、玻璃钢瓦、石板瓦、金属瓦、机平瓦等经济性较好的材料。

(2)墙体。燕家台村的民居建筑山墙为硬山形态,屋檐下有线脚。核心区内的墙体的保护修缮需遵从村庄内民宅原有建造形式,应按照古法修建(图14)。选材方面应就地取材,使用青砖、青白石、毛石、片石等,不得使用新型材料。协调区的民宅外墙可采用青色外饰面砖、当地石材砌筑裸露饰面或青灰色外墙涂料,仿制古法建造,注重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

(3)门窗。村庄内的门窗样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正搭正交方眼、码三箭、步步锦为主(图15、图16)。核心区内应统一选用传统材料——木材修缮门窗,采用原木色、暗红色等传统、沉稳、含蓄的色彩。为加强保温可采用双层玻璃。协调区门窗可在保持传统院落形制基础上进行新要素创新。窗户建议采用传统特色栅格与玻璃相结合的形式设置,建议采用铝合金门窗、不锈钢门窗、玻璃钢门窗或简易实木门窗,同时表面需处理成仿木材质或较暗颜色。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图10 合瓦屋面(作者自摄)

图11 核心区民居建筑屋顶构造设计图(作者改绘)

图12 棋盘心屋面(作者自摄)

图13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屋面构造设计图(作者改绘)

图14 核心区房屋墙体做法汇总(作者改绘)

图15 核心区门窗格样式(作者改绘)

图16 核心区正房正立面修缮设计图(作者改绘)

(4)装饰构件。屋脊、山墙檐口、盘头等处采用当地特色砖石雕刻装饰,主题多为传统建筑雕塑、花草植物、吉祥文饰纹样。协调区可根据村庄或村民实际情况减少或不采用装饰构件。

(5)色彩。遵从门头沟传统民居的建筑色彩关系为基本原则,结合村庄现状保存的传统民宅建筑的特点而定。传统民宅的灰砖墙、本地毛石、灰瓦等材质的固有颜色,院墙、山墙的软心常用的白色、浅土黄色,传统门窗的原木色、朱漆色,部分村庄特有的石板瓦固有的石青色等(图17)。传统宅院建议采用门头沟传统民居的建筑色彩关系:墙面色彩以冷色调为主,暖色调中只选一种,在冷色调中,可在色彩灰度上选择两种;屋面色彩以冷色调为主,可在色彩灰度上选择两种;门窗色彩以暖色调为主,可在色彩灰度或色彩纯度上选择两种;应注意村庄整体的建筑色彩关系的统一协调。

3.设备

村庄内传统民居建筑应逐渐摈弃煤、农作物秸秆等非商品能源,宜采用电采暖设备,如电热器采暖和空调采暖,使用简单方便和干净舒适的采暖方式。为了避免破坏传统风貌,建议禁止将太阳能集热板放在屋顶,宜采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当室内采用空调采暖时,空调室外机禁止悬挂在外墙上,应安置于院落内。同时空调室外机不宜直接暴露,应采用与门窗颜色、形式一致样式的木格栅挡板进行遮挡。

图17 燕家台民居建筑色彩(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传统村落的民居保护、改造必不可少,是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于燕家台村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核心任务就是在确保村民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风貌特色。本文在脱贫攻坚的政策背景下,提出对燕家台村的民居建筑实施分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更新改造措施。在长期的保护更新过程中,早期更新的民居对整个村落其他民居具有示范性作用,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村落民居风貌的传承与协调,同时也期望为北京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内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风貌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