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废旧农膜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2020-09-04刘银环何正奎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膜残膜农作物

刘银环,何正奎

(甘肃省永靖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永靖 731600)

1 基本情况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东北与兰州市接壤,南濒刘家峡水库,与临夏县、东乡和积石山自治县隔水相望,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县为邻。地理位置东经102°53′至103°39′,北纬35°47′至36°12′。海拔在1560~2851mi之间,相对高差1291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534.6小时,相对日照达6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8.9℃,极端最高气温36.8℃,极端最低气温-18.2℃,≥0℃的积温为2400-3600℃,≥10℃的积温山区为1600-2000℃,川区为3000℃以上。最大冻土深度川塬区92厘米、山区100厘米。无霜期川塬区为170-190天,山区150-170天。年均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蒸发量1689.1毫米,为年降水量的5倍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6%,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

2 地膜使用状况

全县主导产业为蔬菜、脱毒马铃薯、百合、中药材、畜牧养殖等。全县耕地面积54.39万亩,2020年覆膜面积33.5万亩,其中:玉米20万亩,马铃薯4万亩,中药材1.3万亩,蔬菜7.4万亩(包括复种面积),其他0.8万亩,地膜使用量2860吨。全县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呈现出“夏减秋增、粮经并重”的态势,推广旱作种植新技术,经受住了严重的旱情考验,实现了秋季作物增产增收。

永靖县主要农作物覆膜情况

3 地膜残留状况及其环境影响

3.1 废旧农膜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污染

随着地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相对滞后的回收利用方式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农民还存在着不回收或少回收废旧地膜的问题,废旧农膜碎片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渠道树旁及河滩地,遇到刮风天气,随风飘舞,挂在植物或树上,造成“视觉污染”,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

3.2 地膜回收技术落后,造成土壤地膜大量残留

我县山区山大够深,地块偏小,机械无法作业,以人工捡拾为主,大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务农的大部分老弱病残,有些偏远地块废旧农膜回收困难,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造成大量废旧农膜残留与土壤中,据测定,永靖县2019年土壤废旧农膜残留量最高达3.9kg/亩,平均2.4kg/亩,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3.3 残留地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农膜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在自然条件下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残膜将阻碍土壤毛管水、降水和灌溉水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的渗透,影响土壤的吸湿性,从而阻碍农田土壤水分的运动,导致水分移动速度减慢,水分渗透量减少。另外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还可能使土壤孔隙度下降,残膜的聚集阻碍土壤毛细管水的运移和降水的渗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通透性都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造成“白色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田土壤空气的正常循环和交换,进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正常活动,降低土壤肥力水平,造成减产。

3.4 废旧地膜对农作物的危害

残留地膜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由于残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必然造成农作物种子发芽困难,根系生长发育受阻,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制,残膜隔离作用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养分,影响肥料利用效率,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使农民的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据测定,土壤中残膜含量为3.9kg/亩,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l6%,其他蔬菜减产14.6~59.2%。

3.5 废旧地膜对家禽的影响

残膜的碎片粘附在农作物的秸秆上与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可导致肠胃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

4 地膜回收利用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地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农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相对滞后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膜使用及回收中的突出问题如下:

机械化程度低,回收成本高、回收不彻底。永靖县废旧农膜回收仍以人工回收为主。采用人工回收只能解决地表残膜,无法回收耕作层的残膜,人工回收废旧农膜的劳动强度也大,回收成本高。

地膜销售市场不规范,农民追求低成本,使用厚度低于0.008mm的超薄地膜,超薄地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回收困难。

资金不足,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电费高、人工多,产出少,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回收企业、站点、农民回收废旧农膜积极性不高。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不够健全,群众交售地膜不便。

5 防治措施

从示范推广高标准地膜的使用、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入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县、乡政府监管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充实新增回收网络网点和提高加工能力,壮大永靖县废旧地膜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为消除耕地废旧农膜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提高宣传培训力度,使人民群众科学使用地膜,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自觉意识。二是加大执法督查力度,让全县农资经营户经营厚度大于0.01mm以上、耐候期大于18个月的高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地膜流入生产。三是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本着县有回收企业,乡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目标,建立健全回收网点,方便群众交售地膜。四是加大政府资金支持,由于废旧地膜回收加工附加值低,处于亏损状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地膜粮食,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检拾、回收及运输等参与人员有一定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项工作中,形成“地膜使用-种植生产-回收加工-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

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使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彻底消除废旧农膜对耕地造成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消除废旧农膜对永靖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提供耕地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农膜残膜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对策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浅谈阿勒泰地区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