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田间调查的三峡库区农户致贫客观原因剖析

2020-09-04会,毕辉,周

农家科技中旬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民工农户土地

成 会,毕 辉,周 青

(重庆邮电大学 网络协同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贫困是困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难题,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斗争的历史。今年4月,习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国内现有关于精准脱贫的研究,主要讨论了依靠发展智慧农业、电商农业以及政策帮扶等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郭吉朋,2018年,绿色产业助力农村精准扶贫;刘威,冯磊,虎玮雅,2018年,智慧农业联合体的脱贫路径——基于河南省贫困村的调查案例分析);也有学者对贵州、三峡库区等地的致贫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唐光雄,2010年,三峡库区贫困县扶贫对策研究)。但现有研究对农户致贫原因的分析不够系统,缺乏科学的层级划分,而这会导致对贫困问题治标不治本的后果。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三峡库区的实地田间考察,系统查找农户贫困的客观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推进精准扶贫,并预防脱贫后再度返贫。

1 调查研究方法

为探讨本课题,我们选取了三峡库区云阳县深度贫困村红关村及万州区深度贫困镇龙驹镇的岭上村、宏福村、太吉村,对上述各村的贫困户、村干部、扶贫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为了掌握村里在组织建设、贫困户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现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与村干部交谈、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4个村共调查村干部和扶贫办负责人6人,贫困户14户,乡村产业6个。(见表1)

对调查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通过由表及里、从浅到深地挖掘分析,解析出农户致贫的多层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导致客观环境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和乡村产业发展不足。

2 农户致贫的客观原因

农户致贫的客观原因是指导致农户贫穷的外在因素,由于农村整个大环境发展力度不足,农户待在农村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收入。想挣钱只能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都是妇女、老人、儿童,农村更不可能得到发展,陷入“贫困陷阱”。这里将谈到的农户致贫的客观原因有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乡村产业发展不足三个方面。(见图1)

图1 农户致贫的三种客观原因

2.1 社会保障体系欠缺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些地方还探索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初步保障了农村群众基本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二元结构,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项制度起步比较晚,农村社会的医疗保障、教育保障都不健全,就业保障根本没有。

医疗政策这几年已经完善,贫苦户可享受很多的医疗优惠政策,尤其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了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家庭支出大大减少。但是,农村的医疗保障还有很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农村的小诊所都是些便宜的药,药效可能没那么好,大夫的医疗水平也很有限,而且小诊所不能报医保。附近小城镇修建的医院也很小,几乎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器材,严重点的病必须去大城市的医院治疗。

教育保障方面,农村没有幼儿园,农村孩子都是到了五六岁的时候直接去读小学一年级 ,那个时候才真正开始接受教育。由于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孩子的教育和城市孩子的教育相比往往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孩子不会得到父母的熏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不会被父母安排去上补习班,他们的空闲时间可能大部分都在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实地考察时发现,那些特别贫困家庭的孩子,十五六岁,在应该上初中的年级却不 得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辍学,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或者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学校、政府、国家对学生的生活费资助和学费资助都是有限的,往往只有班级里、年级里成绩最优异的几位同学可以获得。可能有很多的农村孩子拥有音乐、跳舞等方面的天赋,只能因为没有得到发掘、没有得到培养而成为遗憾。

农村没有失业。在探讨农民工的无失业时,南京师范大学杨海蓉认为“农民工无失业”是我们固有认识上的偏差。第一个认识偏差就是人们倾向于认为农民工 “离土又离乡”后,即便遭遇了失业问题也可以回到农村。关于农民工存在失业的证据,杨海蓉认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农村土地已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农民工即便失业返乡也无地可种,她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计算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 50.5%,在量上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首次过半,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阅历、进城动机、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他们缺乏务农经验,对农村的情感较少。且农民工群体内部留城意愿显著分化,即新生代农民工对定居城市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因此即便失业了,他们也不大可能回到农村务农。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留在农村的农户是希望找到工作的,他们可能是因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生存下去,或者为了照顾老人小孩残疾的家人而不得不留在家里,由于当地缺少就业机会只能干农活种点庄稼维持生计。其实他是一种失业的生活状态,可是我们却将他定在了没有失业的人群范围。在农业机械化的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农产品生产效率不断上升,价格不断降低。技术落后的农村里的传统手工农业、小规模的种植养殖只能得到略微收入为家里补贴零用。近几年实行的产业发展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也存在很多弊端,这里先说劳动保护问题,其他的后面将做详细介绍。去产业基地实地调查发现,农户们在基地工作几乎没有做安全措施:喷农药没有戴口罩,除草没有戴手套,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等等。喷洒农药时是否会吸入化学药品造成身体危害,锄地除草时农户是否吸入了大量的粉尘,工作时受伤找谁赔偿,能否得到赔偿,赔偿多少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引起注意,农民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权益。

2.2 公共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环境差主要是指交通和水源困难。调查对象中红关村被评为深度贫困村的原因除了贫困发生率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基础设施比较差。在2019年之前,红关村大部分的村民在冬天都会缺水;2017年的村级路还全是土路。这几年精准扶贫后基础设施已有明显改善:一是2017年投入105万元新修硬化关开公路201公里;投入149万元硬化关华公路3公里。2016、2017年新修人行便道7.8公里,2018年人行便道9公里已全部完工。2018年机耕道2公里已全部完工。2018年已完成新修组级公路2.07公里。正在新修5万方山坪塘1口。二是2016年改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村卫生室。三是2019年村民水源问题全部解决,修水厂,建4个水池。

宏福村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村累计硬化道路10.723公里,新修产业连接公路9.2公里,人行便道15公里,生产便道9公里,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到现在也只解决了道路 “通达”的问题,还有很多路都没有硬化,不能做到“通畅”。发展产业时,与其他村一开始发展产业就给农户土地流转费不同,宏福村实行“三年不给钱”的方针。在工资方面,宏福村的务工工资也比其他村要更低一些。问到村民是否会不配合时,村干部表示他们会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让农户明白这是在发展自己的产业,虽然现在村民的收入相比其他村是比较少的,但是这给商家省掉很大一笔钱去改善基础设施。想要更多的资金去改善基础设施是没错的,但是不应该将这种压力转嫁到农户身上,这样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也不应该让商人承担这份责任,除非他们自愿。土地是国家的,更应该想办法让国家拨资金修建基础设施。

确实,农村的交通问题是农村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交通是否便利也是外地投资商是否到当地来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是招商进村的一个重要条件。红关村青蛙养殖产业创始人王历敏反映:搞农业最重要的就是路、水和安全,路通水通,安全有保障就很满足。居住环境也可以改善一下,农村的厕所、卫生等现在还是比较差的。并且因为吃住条件比较差的问题暂时还没有扩大规模的想法。

2.3 乡村产业发展不足

在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前,农村都在积极发展产业,目前还没有呈现出改善农户生活状况、增长村集体经济的理想效果,乡村产业发展仍然不足,这必然是有原因的。这里将从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就业岗位季节波动、农户工资水平偏低、土地荒芜不断加剧、劳动力净流出严重五个方面来分析。(见图2)

图2 乡村产业发展不足的五个表现

2.3.1 产业发展规划缺失

为了脱贫,村干部都希望有外地投资商来自己村里发展产业,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有投资商愿意带着产业和资金来当地发展,村干部都会积极协调,做好农户思想工作,解决土地流转和就业人员的问题。村干部对自己村的产业发展表现出的非常积极认真的态度值得赞扬,但是他们似乎对自己村的发展没有一个整体格局的规划,没有认真的想过到底要把自己村建设成什么样子,应该发展哪一系列产业,往往是投资商带来的地质专家考察当地土壤、温度等条件,肯定当地土壤、温度适合发展投资商带来的产业时村干部就答应和投资商合作。村干部应该多了解产业知识,对于那些被城市淘汰掉,污染环境的产业应该坚定拒绝,不能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而把农村建设成城市的复制品。如果追求的不是城镇化,那就需要细心规划自己村有什么地理环境优势,应该发展什么样的绿色环保产业,如何将产业发展起来,争取打造出农村自己的特色。不仅要将经济带动起来,还将环境保持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2.3.2 就业岗位季节波动

现有的乡村产业基本都是养殖业、种植业等季节性很强传统农业,存在很大的弊端。就现在三峡库区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村子就发展一到三个产业,提供的工作一般是临时的,只需要农户在产业收成的季节工作几天或者两三个月,几乎没有产业基地能给农户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工作。实地考察的产业中,只有花椒产业基地和红肉猕猴桃产业基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农户从事育苗除草等工作,其他的青蛙养殖产业基地、李子园产业基地等都只有在收成时才需要工人。那些原本就在村子附近做建筑或其他临时工作的农户根本不能去基地工作,综合来说现在农村看着势头凶猛的产业发展其实根本没有达到使农户增收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村干部可以考虑对村子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每个季节村里就有一个或者更多的产业需要工作人员。就中药材产业举例,可以设想是否可以发展种植、采挖都不在同一时间段的药材,科学合理安排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药材需要栽培,形成一条“时间产业链”。

2.3.3 农户工资水平偏低

在产业基地工作工资方面,调研的情况是在55~70元一天(8个小时),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后在基地做除草、栽苗、施肥、打农药、去杂、栽植等工作。在岭上村“两江新区”支持发展的红肉猕猴桃基地,还是有比较年轻体壮的农户反映说60元一天的工资在整个区的平均收入水平来说算比较低的,那些年迈但尚有劳动力并且在基地工作的农户觉得在基地工作比自己种庄稼更轻松,还有工资拿,对现在的产业发展很满意。岭上村所属的龙驹镇政府规定了工资,每人每天工作八小时拿60工资。这种规定不能说它完全是错的,但还是有不科学的地方,还是应该对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多少进行合理划分,能者多劳,劳者多得。

2.3.4 土地荒芜不断加剧

随着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净流出,农村荒废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停耕多年的土地已经长成了小树林。农村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现在投资者到农村发展产业的第一步就是请土质专家去考察当地的土地是否适合养殖种植他们的幼苗,而适合养殖种植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长期耕种的肥沃的土地,农户们土地租出去后不能自己再种农作物,没有收入甚至可能自己需要买粮食吃导致支出增加,比较下来发展产业后农户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比如岭上村的红肉猕猴桃产业,因为建立大面积的产业基地,留给村民的土地由原来的每人12丈土地变为了每户6丈,那些人口比较多的家庭用自己的土地种的蔬菜都不够吃。而那些真正荒废的土地基本没有得到利用。并且土地不是连接着的,这一块是属于这一家农户的,旁边那块土地又是另外一家农户的。土地不成片,投资商承包土地进行投产就很不容易,其中的协商过成就很麻烦,时间成本很大。而且这种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养殖种植,不仅给那些想要进村投资的投资商造成了大麻烦,产业发展起来也会增加管理等多种成本,投资商想要扩大规模也很成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红关村扶贫负责人已经有了初步想法,红关村扶贫负责人说:当有人想在当地发展产业时,一定需要土地。产业负责人想向农户租用土地过程会有困难,这个需要我们村干部去给农户做思想工作,因为农户比较相信村干部,不会贸然将土地租给不熟悉的人。而针对土地流转问题,我们在想将一个村所有的土地集中起来再以村集体的名义租出去,节约时间成本,为到当地来创业的创业者提供便利。

不仅对于现在正在耕种的土地,对于那些已经废弃荒芜、无人使用等类型的土地,我们都要想办法利用起来。

2.3.5 劳动力净流出严重

在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前,农村发展起来产业少之又少。没有产业创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就不会增加。

到现在,很多村的产业还在起始阶段,尚未有收成,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很低。村集体收入低就没有资金去改善基础设施,也没有办法支持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机会,正如红关村扶贫负责人说,在农村种庄稼只能保吃,不会有盈余。所以青壮年为了养家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净流出。

宏福村村干部将贫困原因总结为“山高坡陡人穷”:土地都是在山坡上,交通不便;劳动力流出多,留守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在家务农基本没有收入。劳动力净流出严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大量的迁移与流动人口中, 有近 70%来自于农村,中国近30年的人口迁徙,是世界人类史上最大一次人口迁徙,近60000万人从农村进到城市,还有几万万人在进城的路上。劳动力都没有了还如何搞产业谋发展呢?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田间调查的情况深入探讨了三峡库区农户贫困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客观原因有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和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其中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就业岗位季节波动、农户工资水平偏低、土地荒芜不断加剧、劳动力净流出严重五个问题。

我国农村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劳动力流失,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几乎都是老幼妇孺,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流失——生产力发展不起来—劳动力继续流失的恶性循环。只有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将农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将农村的经济水平发展起来。

猜你喜欢

农民工农户土地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我爱这土地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