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医学独立成科乃大势所趋
2020-09-04张晓利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患者有需求,国际上有发展模式,国内有多人推动相关工作。不难发现,借鉴国外经验,因应患者需求,放手发展睡眠医学顺理成章。
45%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表明,2018年有24.9%的人群经常失眠,到2019年增加至36.1%,同比增长近45%。
每年世界睡眠日,新公布的国民睡眠情况调查数据均会令人为之一震。分析近5年的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居民的睡眠问题有着明显的增加趋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睡眠问题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主动就诊的积极性也随之水涨船高。
患者有需求,自然意味着,睡眠医学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对应到医疗机构,作为服务提供方,医疗机构有很大必要去筹谋、布局,做到相关诊疗服务能够跟得上。
“但按照现有的科室设置和诊疗效率,远远不能达到完全诊断的需求。”在2020年世界睡眠日发布会上,世界睡眠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韩芳教授介绍。
采访中,不少医院管理者意识到,睡眠医学是时代需求下的大势所趋。也有不少医院已经涉猎此领域,开展相关探索。那么,当下,我国医院目前的科室设置现状如何,为何不能达到完全诊断的需求?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待解问题?
有涉猎但服务能力待提升
“睡眠医学,不像其他领域,能以器官、系统来划分,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轫于睡眠呼吸暂停的诊疗。睡眠医学的主要诊疗范围由睡眠呼吸暂停延伸至睡眠呼吸障碍及其他睡眠障碍疾患,或者其他系统性疾患。”韩芳表示,而国际疾病分类里包括了“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90多种睡眠疾病,10%以上的国人需要积极的医疗干预,占到 1.5亿,数量庞大,一半以上的人在一生中会出现睡眠问题。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也表明,失眠群体在不断增加。2018年有24.9%的人群经常失眠,到2019年增加至36.1%,同比增长近45%。
“睡眠障碍已成为一种现代病,临床需求越来越大。”韩芳称,与此同时,近30年来,该领域在我国发展越来越迅速。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睡眠医学服务,遍及各大学教学医院、省市级医院及部分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
据绵阳市中心医院院长鲜于剑波反映,睡眠医学在医院临床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医院已在此领域探索多年,但因引起睡眠问题的原因繁多,目前,院内多个学科均有涉猎。他列举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需要到呼吸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就诊;而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睡眠问题,需要到神经、精神科就诊;因焦虑、抑郁等疾病引发的睡眠问题,往往需要心理科介入。“当下,没有一个专门的科室能够把它吃下来的。”
奉节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史克祥表示,他们医院也意识到睡眠医学的缺口很大,因要开展相关业务,已到多家医院考察学习。目前,该院有两个科室在开展与睡眠相关的业务,因OSA引发的睡眠障碍由耳鼻喉头颈外科来诊疗,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由神经内科来负责。
在睡眠医学深耕近30年的韩芳教授总结,目前,我国睡眠医学的现状,呈现如此特点:第一,服务比较分散,神经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等都有睡眠服务,在对睡眠进行诊断治疗和评估。“各个科室均在进行,不能规范化。”第二,没有学科大伞支撑,导致落地易出现条块分割。第三,人员队伍不稳定。第四,报销不畅。“如高血压药可以报销,但有些因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血压增高,若血压降下来后,再做睡眠监测治疗呼吸暂停,则不能报销。”
当下,在多家医院盛行的睡眠中心,以多学科协作形式运作。
“以上特点,使得我国睡眠医学的专业服务能力未能满足社会需求。”韩芳称。但他坚信,患者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催生现代睡眠医学的发展。
采访发现,“未来,睡眠医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是一个很好的布局方向”“由于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复杂,患者可根据病因而到综合的睡眠医学科诊治”“提高科普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睡眠健康长期管理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不少医院管理者的思考重点和布局方向。
尚非独立学科是最大瓶颈
“把睡眠医学打造成独立学科,是当务之急。”面临上述现状,韩芳指出睡眠医学在我国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据他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际上,很多欧美国家已将以睡眠疾病诊疗为主的睡眠医学,发展壮大为独立学科。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睡眠医学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睡眠医学在中国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不能成为独立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从事睡眠医学的医生和技术员的培养、晋升是大问题。而一个学科若没有相关人才,一切学科的规划将是妄想。
打造独立的学科,是解开睡眠医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打造独立学科呢?
韩芳表示,打造睡眠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做顶层设计,体系建设;其次加强睡眠医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上,有专门的专业和培养体系,如在医学生教育中加入睡眠医学课程设置、设置好如何考试、如何认证;落实好规培中的相关内容学习等;第三,加强专职技术人员的配置;第四,从科研角度上,将睡眠研究纳入其中,供睡眠专家研究申请,且有单独的评审机制。
事实上,国际上有关睡眠医学的独立学科建设,早有模式可参考借鉴。据韩芳分享,国际上睡眠医学已建立了独立的认证体系,特别是在美国,睡眠医师及技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必需;专业学会通过认证、制定诊断及治疗指南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建立了完整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有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医学院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除睡眠中心外,在某些有条件的大医院如哈佛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均已设立独立的睡眠医学科。
患者有需求,西方有发展模式,国内多人在做相关工作,为何我国迟迟未将睡眠医学独立成科呢?
“睡眠医学发展也受到多项制约。”韩芳分析,一方面,与睡眠医学病因复杂,涉及多学科有关。同时,近年来临床上新增学科有限。“学科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导致学科裹足不前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无奈地说。
另外,中国的学科管理制度,也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阻碍。据了解,我国对学科的管理包括学科代码和专科代码,专科代码归国家卫生健康委管(中医医院归中医局管),学科代码归教育部的学科专家组管,只要两个组织有一个没通过,专科就不能建设,这个管理体制阻碍了包括睡眠医学在内的很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管理制度、观念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睡眠医学的发展。
此外,学科的设置,还会受院长眼界高低、学科经营效益等影响。尤其是学科经营,作为医院管理者,若需要增设几个新学科,能不能产生效益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很多领域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但韩芳对睡眠医学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因为,其一,患者有需求,睡眠医学的方向是对的;其二,不同医院有不同定位,每家医院可根据自己医院情况从“睡眠科、睡眠中心、睡眠实验室”三个层次中,建设适合自己的模式。
他表示,医院要做的便是,其一,选好学科带头人。“睡眠医学的学科带头人既要有专业能力,还应有运营能力、管理能力,不能像传统学科,按部就班运行就可以。”其二,重视医疗,重视技术,做到医教研相结合。其三,给予时间发展壮大。“创建一个名牌科室非一蹴而就。”
◎ 睡眠医学发展有三个阶梯,最初的为睡眠实验室,仅提供呼吸睡眠暂停相关诊疗。
其次是睡眠中心,多学科合作,提供对各种睡眠疾病的诊疗,包含了“大睡眠”服务的多个方面。
更规范的应独立成睡眠医学科,有顶层设计,有医教研协调发展。
韩 芳
世界睡眠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韩芳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临床睡眠医学博士,曾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睡眠研究会秘书长,亚洲睡眠学会候任主席,是我国睡眠医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睡眠医学网络教育体系,设立了研究生睡眠医学课程,参与国内外睡眠医学指南及WHO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的制定,促进了睡眠医学学科建设;在国内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睡眠医学中心;推动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睡眠研究领域科技部973计划、NSFC重点课题的设立;推动睡眠医学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和指南编写。与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因构建家庭远程睡眠疾病诊疗系统,建立慢性疾病管理新模式,获得国家专利一项。
在独立学科前景中砥砺奋进
“睡眠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就像一把大伞,从某种程度来讲,不是医院层面的问题,要靠更大层面的设置规划。既要有专门的认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又需要多方保障体系。”韩芳表示,从国际睡眠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来看,睡眠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高度重视,全民认知度高、组织机构健全及学术交流活跃等多方合力。
近年来,睡眠领域有多项可喜进展。如,2019年7月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10项包含睡眠健康,将睡眠健康作为很重要的方面提出。
再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制定、发布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将“睡眠医学”列入独立学科内容,即完成1年额外的睡眠医学正规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睡眠医学专科医师证书。
在组织机构方面,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分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疾病分会等学术组织均成立了睡眠学组或协作组。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利用PCCM专科建设(“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等机遇,加强睡眠呼吸医学学科建设。
根据以往报道了解到,在呼吸医师分会的领导下,睡眠呼吸障碍专委会进一步完善了PCCM专科医师培训体系中涉及睡眠呼吸障碍部分,完成了睡眠呼吸专修、单修体系的建设,制定了相关的基地认证和医师及技师考核等标准,并为相关标准的实施做了充分准备。由北京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主导联合全国30多家医院开展了每周1次的远程睡眠疾病病例讨论和技术讲座,实现了睡眠医学教育方式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的转变;启动了睡眠医学专科医生及技师认证、培训体系的建设,实现了PCCM睡眠呼吸医学项目与睡眠医学专科培训体系的对接。与世界睡眠学会合作,选送优秀睡眠医师赴美参加为期1年的系统睡眠医学培训。另外,《睡眠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获批;在“321”世界睡眠日活动中开展了广泛的科普活动,等等。
而在医院层面,不少医疗机构也在砥砺奋进、完善布局。韩芳所在的北大系统,就作出了不少可圈可点可借鉴的探索。
北大人民医院睡眠医学开展较早,选择从大睡眠角度出发,打造综合性睡眠中心,不仅聚焦“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三大类睡眠问题的诊治,还担负起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将比较罕见的发作性睡眠病患者的诊治大部分集中在了北大人民医院。
该院还建立了诊断治疗一体化,家庭远程睡眠疾病诊疗系统。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通过远程监控手段,整合家庭和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了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的睡眠呼吸疾病治疗体系,促使诊断和治疗逐步标准化、便捷化、家庭化。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高质量居家远程睡眠医学服务。
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附属医院在睡眠医学及研究领域进行了很多积极的尝试。2009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形成了有关睡眠医学学科研究及临床研究的一些战略设想及计划,在医学部层面组织下,探讨从医疗和研究的联合,到今后人员和机构的整合。2013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成立。201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睡眠医学(选修)课程开课。将率先开展睡眠医学专科医师培训。2017年成立“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挂靠在“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开展了医工(医疗与工程)、医信(医疗与信息)、医生(医疗与生物)的合作。北大国际医院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成立的睡眠医学科运转良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第三医院均成立了联合多学科的半实体和虚体的睡眠医学中心。
“睡眠医学发展一切向好,但并非坦途。”韩芳列举道,由于睡眠疾病属于慢性病,其健康危害和社会效应不会马上显现,以至于相关的治疗在医疗保险报销方面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他呼吁,睡眠医学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医保支撑,为睡眠呼吸疾病患者提供更完善的医疗保障。
同时,渴望国家层面进一步重视,营造重视睡眠的社会大环境。他以与睡眠问题有关的交通事故为例,希望我国能像其他西方国家那样,出现交通事故后,除了公安、交警的判断,还需要到医院做睡眠评估,判断是否有睡眠问题。“若不进行相关睡眠的诊断,便拿不到驾照,无法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