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能源互联网临港新片区商业机制模式研究与建议

2020-09-04周小玲刘惠萍

电力与能源 2020年4期
关键词:临港能源服务

周小玲,凌 芳,刘惠萍

(1.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2.上海市分布式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 200060)

临港地区一直以来致力打造低碳发展实践区,在分布式能源冷热电联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为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55个“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名单中,“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成为上海四个国家级能源互联网试点项目之一。上海组建了一支合作长效、紧密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创新团队,于2018年1月正式成立了上海能源互联网创新联盟暨上海市能源互联网专委会,2018年6月启动了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创新联盟筹备工作,并成功主办了2018,2019两届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创新论坛。

本文结合上海能源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浦东双自联动发展的要求,对标国际、对接“互联网+”国家战略和“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战略部署,探讨区域能源互联网临港售电机制、政策保障激励等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型产业链、新型市场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临港模式”。

1 区域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现状研究

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投资、运营和相关的衍生服务模式等,具体内容包括前期由谁来投资建设,建设后是否拥有运营,还是移交转卖,在运营中为更好实现需求侧响应,如何做好配售电和衍生出的用电管理、清洁能源利用和节能等能源服务[1-2]。

1.1 国际区域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

(1) 德国,活跃的售电侧发展。德国在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障碍和推动电力市场灵活交易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能源互联网的探索路径主要是以政府示范项目的方式落地探索、以点带面,推动能源系统的优化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升级,同时德国政府对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转型的坚定推进,售电领域主体活跃,售电侧的发展繁荣,目前有1 000多家售电公司,有配售一体化模式,综合能源服务模式、虚拟电厂包月售电模式等,其绿能消费、需求响应、邻里买卖电等技术已经在现实场景运用。

(2)美国,有效的需求响应机制。美国实现高度电力市场化,在前期政府引导下,逐步培育起有效的需求响应市场。在伊利诺伊州,需求侧电力管理从政府法案提议,州商务委员会评估同意,电力公司具体统筹领导并且招标,执行承包商负责项目架构运营,工程公司负责提供节能项目细节,设备制造商和经销商提供仪器,以及大量的用电用户直接亲自参与践行,到最后第三方评估机构把控项目风险和交付节能量。新型公司创新独特商业模式先行先试,为用户免费提供能耗分析和节能方案,帮助售电公司建立更稳定的客户关系并实施需求响应。通过提供需求侧数据、发展企业级软件、软件平台,用户可得知家庭中制冷、制热设备的电能消耗情况,以及社区邻居的用电账单和对比,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节能建议等降低能源需求和提高顾客感知能力,达到节电目标。

(3)日本,推动清洁能源应用服务。日本在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的资助下,在多地建立了多项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强调各类分布式能源的集成利用和与社区公共设施(交通、医疗、通信等)的相互支撑。为促进清洁能源应用,开展清洁化服务,以燃气公司为实施主体推进分布式能源互联网,在天然气之外,多将光伏、光热作为补充。在电力方面,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竞争力,采用互联网售电模式,自2016年4月起,日本全面放开电力零售市场,取消批发市场的价格管制,鼓励发电商、十大区域电力公司和售电商一起进入交易市场,允许所有用户自由选择售电商。

1.2 我国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

相关机构调研了国内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建设发展情况,了解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研究,进展相对顺利的主要集中在广州、上海、江苏、天津和北京等城市[3-4]。通过几个项目的走访,其能源服务应用模式总结如下。

(1)投资建设模式:主要运用了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BOT即能源公司筹集资金建设能源互联网项目,项目建成后营运,项目营运合同期满后,将基础设施等移交给政府以获得政府支持等。BOO即能源公司筹资建成项目后,实际拥有该项目,开展营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EMC即节能公司融资开展节能项目并提供管理服务,是提供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其实质是用节能效益来偿还投资。

(2)运营服务模式:项目运营中主要采用配售一体化和综合能源服务商业模式,配售电公司可获得售电或者配电利润。在项目中有冷热电联供、分布式风力和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等,电能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为客户提供 “24小时管家式”监控服务,按照两个“不高于原则”,即“不高于客户自建投资成本,不高于客户自建运营成本”实施商务定价。以园区固定用户和汽车移动用户等为重点,借助平台以能源大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利用,为用能用户、供能用户和其他第三方提供数据支撑和增值服务,降低终端用户能耗,方便园区用户互联网能源交易,并达到削峰填谷、余电上网,形成自治型区域智能微型能源互联网。

1.3 区域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与难点

目前,国家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开展了两年多,各省市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一些项目进行了验收运行,不少项目推进中显现出诸多困难和问题,造成延期和停滞。其主要的难点包括:一是能源互联网审批项目尚未明确,能源项目分类未设立能源互联网的门类;二是相关利益方之间沟通协调不足,职责分工尚需进一步明确;三是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待挖掘,项目整体盈利性困难。

2 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场景分析

根据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建设规划,结合临港不同功能区的用能场景,采用基于产业园区、校园校区、居住社区、商务园区和物流园区等不同场景相适应的用能商业模式,促进电力、燃气、清洁能源、供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多元化、多层级的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临港不同场景用能商业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临港不同场景用能商业模式

2.1 产业园区:自主投资自主运营,完善配售一体化

产业园区厂房多,重大装备多,可借鉴上海电气打造的综合智慧能源互联网平台为标杆,引进依托具有一定基础的公司进行研究突破,开展技术转型。结合云数据平台、大数据分析,为园区用能户免费提供能耗分析和节能方案,建立更稳定的客户关系并实施需求响应。允许园区内各发用电主体进行能源互联,同时电网公司开放配售电壁垒,建立良好的电能交易平台。完善输配电定价监审政策,补充针对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输配电定价核定机制,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交易试点,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放开对分布式能源优先调度的束缚;针对能源互联网及新能源微电网的设计审查、并网接入及区域互联工作予以支持并明确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给出针对性的设计审查及并网、互联验收流程,列出相关的资质要求,鼓励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作为整体来进行一体化报批及核准。

2.2 校园校区:参与合作投资建设,按需定制运营管理服务

采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以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项目为范本,结合临港风能、太阳能比上海市区具有优势的特点,综合利用多种能源,将校园建设成一个风光储一体化、电热冷多能供应的智慧微能源系统。如采用校方基建资金与专业节能公司投入资金相结合的模式,让能源系统的规划建设与校方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同步实施。同时,推进国网节能公司等专业公司和学校的合作,由专业节能公司进行绿色高效节能策划设计,由校方负责建设实施。专业节能公司为学校提供能耗在线监测分析、学生公寓电能表预付费管理等服务,校方负责相关能源基础设施施工。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合作双方共赢,达到项目经济上可行,并符合投资经济指标要求。工程投运后,节能公司可依托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继续为大学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运营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新校区能源供应系统运行、降低校方能源成本。并提供配套的综合节能增值服务,大大提升临港新校区的能源保障水平和后勤管理水平。

2.3 商务园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能源清洁化服务

临港商务园区实行共同投资、独立运营模式。能源公司可以与一些用户共同投资,能源服务公司负责建设期项目管理及建成后运行管理,向用户提供能源服务,在合同期内,用户可支付相对优惠的能源使用费。能源公司根据用户的特点,提供综合性的、节能化的配套服务等,可融合电网、热能网、信息网,以开放性、可延伸性、可操作性为特点,办公楼采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引入天然气分布式供能、停车场分布式光伏、充放换电动汽车充电桩及梯次利用电池储能、风电、光伏、智慧照明等综合智慧能源。通过补贴激励等机制,使需求侧的积极响应,达到多能互补能量管理优化。从供应侧到需求侧构建全新生态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大幅提高。

2.4 物流园区:自行投资运营,提供用电网络化服务

可推广虹桥商务区的区域集中式供能方式,鼓励物流园区自行投资建设光伏发电、热电联供等能源设施。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应用,比如加强对电动汽车的服务,将普通路灯改装为电动汽车充电桩,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同时销售风力照明灯、屋顶发电等分布式电源设备,提供相应的使用培训及维修咨询,帮助用户利用新能源技术解决部分用电、用热等日常消耗。构建区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促进用电方式网络化,以用电数据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能效监控、运维托管、抢修检修和节能改造等综合用电服务可以有效提高用户的用电质量。开展配售电业务,可直接从市场化的协议购电然后输送给用户,同时,利用各类清洁能源发电,加强储能电池等的研发和利用,实现能源自产自用,还可以开展增量配电网试点,以适当便宜的价格售电给其他客户,达到能量消纳。

2.5 居住社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开展个性化定制

基于临港居民社区能耗水平、用能方式、管理水平等自身特点,由能源服务公司提供综合管理和服务。可借鉴德国城市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为周边地区的居民和工商业用户提供供电和供气服务,同时通过签订合同为居民提供可选择的各类综合能源套餐。能源服务公司在开展售电业务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服务优势,提供供热、供水、公共交通、租车等服务,让客户可以享受多方位的能源服务。还可以推出客户免费使用电动车充电桩服务等,通过捆绑销售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利润来源也更多样化。对于多元化的运营公司,政府需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以及一定的公共补贴等。

3 区域能源互联网临港创新机制模式

根据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的经验和难点,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先行先试和研究探索,把临港新片区政策红利转换为临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动力,完善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机制,同时需建立统筹协调、工程推进、标准构建、投融资和交流合作等机制。

3.1 政策统筹,设立能源互联网项目审批机制

尽快设立针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审批机制,在建设审批、机制设计和运维管理等方面,特别是在不同门类工业园区能源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数字信息上都具很大的空间作为,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壁垒,促进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共享。组建能源互联网领导小组,优化组织机构职能,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为能源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办理开通绿色通道,放宽对产业创新要素的限制束缚,建立面向全创新链的政策支持体系。为能源互联网项目的快速启动建设和实施落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 技术创新,健全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推进机制

落实临港国家“能源互联网”重大工程包专项的实施,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接国家专项。加强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的集成优化,充分释放能源互联网的跨界潜力。实施临港移动互联网示范工程和能源大数据创新工程,支持移动互联网与能源系统的融合创新,支持大数据技术面向行业、政府和用户应用。推进泛在能源物联网应用提升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智能硬件、工业现场、终端装备等产品上的应用。率先布局区块链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证(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试点示范。

3.3 规范引领,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

优先研究制定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导则、技术指南、技术标准和能源互联网质量认证体系,率先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园区级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争取核心标准成为市级标准或国家标准。技术标准包括能源互联网的数据类标准、设备类标准、能源交易类标准、计量采集类标准、监管类标准等,能源互联网质量认证体系包括建立能源互联网产品检测与质量认证平台、检测方法与评价体系等。制定适应相关部门管理需要的各领域基本服务规范。

3.4 金融支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绿色投融资机制

通过出资、增信、政府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临港能源互联网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引导园区合作的银行、基金、小额贷款或国际金融机构参与临港地区能源互联网项目的深度合作,完善绿色银行机制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健全涉及财政、税收、投资、保险等环节的绿色金融体系。可由政府基金引导,吸引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探索形成百亿元规模的临港能源互联网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投资联盟和协会,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为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多样化投融资服务。

3.5 平台支撑,完善政产学研交流合作机制

在临港能源互联网项目下成立产业联盟、学会、商会、交流中心等各类合作交流平台,促进能源互联网领域内的跨行业技术交流、嫁接跨行业的服务需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调研、沙龙、讲座、论坛等活动,形成聚政府、产、学、研为一体的行业发展合力。通过临港科技创业中心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等国家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展开技术、项目、标准和产业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4 结语与展望

基于临港新片区发展,构建适应各功能区用能场景商业模式,并根据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的经验和难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今后,临港可充分发挥长三角能源互联网创新联盟的作用,建立长三角区域能源互联网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培育长三角能源互联网全产业链生态圈。通过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的“临港模式”,联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推动临港区域能源互联网成果整体方案输出,为国内国际能源互联网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临港能源服务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上海临港的海
上海比你想象的更需要杨超越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