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趋势与展望

2020-09-03杨国萍韩瑞

传媒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研究趋势城市形象展望

杨国萍 韩瑞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象建构研究越发受到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基于中国知网(CNKI)三十年(1986年~2016年)“城市形象”研究论文的学科分析、关键词聚类及共现分析表明,现有城市形象建构研究多偏重“源像信息”分析与解读,对人际传播或媒体传播过程中“源像信息”的过滤过程和受众心理的接受程度阐述不足,因此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及研究对象上均有可塑空间。未来研究应借助语料库或人际访谈等实践方式,以区域城市重大活动举办为切入点,着力深化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话语表达模式及媒介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认知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形象;研究趋势;热点;展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7-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的重要无形资产,潜藏着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价值观,乃至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传播具有相当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

文章研究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对1986年~2019年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的8228条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以期回答三个问题:①三十年来国内城市形象研究整体呈现何种趋势?②当前国内城市形象研究主要聚焦哪些热点?③未来国内城市形象研究前沿有哪些?

一、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趋势分析

城市形象建构是城市元素共聚后对外传播与扩散的过程,与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国内学者在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形象研究的着眼点往往不同,而研究趋势探究则是追踪学界研究兴趣变化的最好方法。

数据表明,尽管相较于国外,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肇始于1986年,起步较晚,但三十多年来相关领域研究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相较于前十五年(1986年~2000年)的低谷,城市形象研究在2000年后稳定增长,在2010年开始井喷直至2015年前后达到高潮。伴随研究趋势的稳步上升,研究成果数量也不断增加,由1986年的2篇增长至2010年的194篇,达到2015年的高峰893篇。城市形象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紧密贴合国内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城市对外友好交流的深入,城市软实力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如何建构与城市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城市形象越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城市软实力建设和对外传播研究的热点话题。

城市形象是大脑整合语言、大众传媒、城市建设、影像资料、环境设计等多方信息并加工后形成的主观认知,故此现有研究多将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综合系统进行认知、研究和建设。①数据表明,当前国内城市形象研究多分布在经济学、建筑规划、政治学、旅游学、环境科学、美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学等不同学科理论视阈下。但相较城市建筑科学研究而言,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占主导地位,这与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经济發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政治学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是九十年来以来学界研究的新兴视角,而新闻与传播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视角下的城市形象研究在过去十年虽然有所上升,但在整体成果不多,有待深入。

总之,当前城市形象研究虽在整体上呈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势,但在客观上也隐性地表明,国内城市形象研究仍处于各自为政的探索发展阶段,缺乏高质量的学科融合与创新研究。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视角庞杂间接导致其研究聚焦不足,弱化了研究成果的深度与影响力。

二、国内城市形象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内容的概括,反映论文的研究主题,因此关键词的分布及其变化往往能够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所在。为更好探查国内城市形象研究热点,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

聚类分析显示,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聚焦“城市形象” “城市品牌” “城市文化” “城市营销” “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地域文化” “城市设计”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 “城市特色” “企业管理” “园林绿化” “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景观” “表演艺术”等关键词,但除却“城市形象”外,其余关键词多归属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大学科范畴,尤以城市(品牌)营销、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环境建筑建设以及城市形象建构策略分析等热点词为最。实际上,城市形象塑造的本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来影响受众在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加工认知,是“人们对城市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做出的总体分析和全面评价”②。因此,城市建设、规划、景观等客观存在,以及媒介和公众的主观认知无疑是城市形象建构主要内容,也是形象建构研究的重要抓手。

城市形象的建构是个心理过程,要么通过个体感知直接生成的认知印象,要么通过媒介感知间接生成的认知印象。但无论通过哪种方式生成的城市认知印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现有研究对于城市客观存在的过度关注带来了经济学和建筑学,以及园林学视角下城市形象研究的井喷,客观上也反映出学界对城市形象建构过程的认知不足,特别是基于个体或媒介获得城市印象的心理选择过程和反应过程研究的缺失。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融媒体的发展,国内学界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介传播的参与者这一现代传播理念。良好城市形象的构建和提升离不开城市形象的传播,因为只有城市形象传播才能够把人们对城市的特定评价和特定印象大范围对外传递。因此,传媒在城市形象构建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成为当前城市形象研究中的主要关键词之一。稍有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城市形象传播多集中在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媒介策略等方面,对于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基本理念、独特性、价值倾向,以及具体形象塑造手段等核心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解读③。

三、现有城市形象研究不足

国内城市形象研究虽蓬勃发展,在研究数量与质量上亮点不断,但其在理论视角、研究路径,以及研究对象上仍有不少精进空间。

首先,理论视角分散导致国内城市形象研究各自为政,研究结论影响力受限。一方面,多维视角虽能开拓学术思维,拓宽研究广度,但对于深度研究作用有限。各个研究单元之间缺乏必要的交叉、协同与融通,最终导致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者自说自话,对城市形象概念的内涵、结构和层次解读不同,从而无异于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现有理论视角多立足建筑、园林、规划等城市客观主体建设的多个维度,注重探究城市建设或改造对于城市内涵品质深化的影响,却忽略了从心理学、传播学上审视城市形象建构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受众需求。毕竟城市形象建构过程本质是主观化的,其关键核心是受众的心理认知。失去受众的心理认同,再漂亮的城市规划或者建筑环境也无法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其次,研究路径上理论实践脱节,呈两极化倾向,主观性较强。梳理既有文献,多数具有经验主义倾向,基于地方或个人经验感觉来探究地方城市建设或规划细节等影响城市形象建构的因子,止步于简单的经验层面总结或应用性策略研究,缺乏对城市形象的独特内涵与特征的深入探讨。抑或是,忽略受众及媒介等影响因子在形象建构中的核心作用,止步于在理论上主观性的设立各种评价理论体系或评价指标来描述城市形象,缺乏更深层次的实践印证性研究,最终导致研究可信度不足。

最后,现有研究对象多数局限在“经济管理” “城市建设规划” “旅游规划”等宏观政策层面,鲜有涉及城市形象建构的实践操作,特别是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受众心理的正面认知过程。现有研究缺乏对形象建构中“源像信息过滤”过程的梳理,忽略公众和媒体对城市形象内涵的解读,“对城市圈和都市圈等大区域视角的形象研究有不够,对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话语等隐性因素更是有所欠缺④”,更毋论城市媒介报道与城市形象建构关系的探讨。

四、未来城市形象研究展望

城市形象研究作为21世纪以来兴起的热点话题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高度的实践意义。现有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研究不足之处则为未来探究城市形象建构过程留下了充足空间。

首先,城市形象建构雖是复杂的过程,但未来城市形象研究应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立足受众心理认知分析。城市规划及建设环境好坏虽然能够影响城市客观形象,但后者并不绝对等同于受众心中主观的城市形象。互联网全媒体时代,任何单个个体心中城市形象的建构都离不开网络或媒体报道的影响。因此如何去探究城市形象建构元素在媒介作用下对受众心理建构的影响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不但对于地方城市形象建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海外形象建构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次,除却城市形象的受众心理建构,城市形象建构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传播城市正面形象。优秀的城市形象应具有“地域性” “多代性”和“多元性”,因此要传播好城市的形象,就必须充分利用有效恰当的传播方式来讲好城市的独特故事。根据城市形象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的不同,对人际传播策略、媒介传播策略、公共关系传播策略以及广告传播策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深入探讨城市传播的理念和方式来凸显城市价值,打破传统研究中简单论述传播手段或渠道的困局。

最后,注重城市形象建构研究的实践性,关注区域性重大活动赛事对城市形象建构作用的研究。重要赛事往往能够推动城市的建设、规划的改善与进步,因此成功的赛事开启之前与之后往往受到媒介高度关注与报道。借助语言学、传播学研究方法,利用媒体语料收集、群体访问调查等渠道收集媒体及受众对城市形象的直观感受,能够有效评估城市形象建构的效果,助力新城市发展的同时,为国内同类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打破当前研究理论多于实践,空口白谈的尴尬局面。

五、结语

城市形象建构是当前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过程中的新兴课题,也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良好城市形象的价值与资源能够促进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进而为构建国家整体形象奠定基础。传统城市形象研究中重城市规划或环境等客观的建设因素,忽略形象建构过程的人本过程,尤其是受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语言与媒介因素必然导致整体研究结论信度的降低。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应拓展语言传播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作用,着力强化其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引导功能和实践操作。

注释:

①孙旭,吴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②周凯,庄鹏.城市形象推广的传播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③李彦冰,孟艳丽.城市形象传播的三个基本问题[J].新闻与写作, 2017(9).

④杨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理论及其动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

参考文献:

[1]李彦冰,孟艳丽.城市形象传播的三个基本问题[J].新闻与写作, 2017(9).

[2]杨旭明.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理论及其动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

[3]崔雯.用户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9.

[4]黄合水,彭丽霞.基于新闻大数据的中国城市时尚形象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5]李爱哲.新媒体平台助力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9(21).

[6]李爱哲.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19(010):85-86.

其他作者简介:

韩瑞,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研究方向:城市海外形象建设、留学生教育与管理。

作者简介:杨国萍,男,汉族,江西萍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构话语分析、语言理解与认知、语法化。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美国主流媒体涉疆报道的话语分析研究”(2019-GMD-016);2019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人才计划(苏教师〔2019〕 3号)。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城市形象展望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