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民化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探析

2020-09-03徐卫灼

传媒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

徐卫灼

摘 要:《辉煌中国》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纪录片,紧扣新时代主题,以全民参与的纪实手法,积极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辉煌成就,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良好示范。“亲民化”是《辉煌中国》创作的显著特点,纪录片创作选择普通人作为叙事表现对象,一改主旋律纪录片“高、大、空”的风格,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发展。本文以《辉煌中国》为例,从亲民化的角度,探讨了《辉煌中国》创作的特点及其启示,以期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詞:亲民化;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特点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8-0-02

纪录片以影像为载体来展现日常生活,来源于事实而非虚构。近年来,主旋律纪录片作为反映时代风貌的排头兵,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方面功不可没,许多优秀主旋律纪录片作品不断涌现,如何创作充满时代高度、历史厚度、人文温度的纪录片,日益成为主旋律纪录片关注的焦点。《辉煌中国》是我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典型代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聚焦中国历史性变革和变化,立足“真实才可信、平实才亲近”的创作初衷,较好地诠释了以强国之姿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国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一、亲民化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的特点

(一)主题层面,对准普通百姓的生活

《辉煌中国》作为献礼十九大的专题纪录片,把镜头对准老百姓见证中国的发展,通过生动热络的百姓生活现场,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变化,展现国家主旋律,该片共六集,分别以“圆梦工程” “创新活力” “协调发展” “绿色家园” “共享小康” “开放中国”为主题,每集50分钟,更多地让百姓参与其中,用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变迁,使主流价值的表达自然流畅,第一集《圆梦工程》中,介绍了以“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五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张张大网。第二集《创新活力》中,从共享单车到移动支付,从航天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不断拉伸人们对“顶配中国”的想象。第三集《协调发展》中,在协调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方面,中国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方案。第四集《绿色家园》中,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动员,全民植树,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第五集《共享小康》中,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位普通百姓以他们亲身的经历,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第六集《开放中国》中,聚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国人获得自豪赢得尊重的坚强靠山。

(二)叙事层面,以小见大的人文关怀

《辉煌中国》创新性地体现了以小见大的人文关怀,尽显中国人勤劳、智慧、善良。五年来,国人创造了很多辉煌,每一集的开头方式都独具匠心,一些故事细节令人难忘,以小见大的方式让观众感同身受,从港珠澳大桥、郑万铁路、复兴号等生产一线现场无数工作者的身影,胡麻岭隧道工程建设中,工人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在泥里吃饭的艰苦奋斗,扶贫干部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严肃话题与百姓表达”的有机结合,将百姓生活热气腾腾地融入国家大成就之中,齐心协力谱写“辉煌中国”的壮丽诗篇,片中人物有血有肉,用实干精神最终一点点迈向成功,从微观上记录了百姓生活,同时也见证着中国的辉煌成就,观众一方面向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致敬,另一方面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被激发出来,引领着我们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同心同德,砥砺奋进。

(三)传播层面,百姓讲自己的故事

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变迁都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缩影,《辉煌中国》作为国内首部大型“创作众筹”的纪录片,以“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拍摄、全民接力”的互动传播方式,颇受观众们的喜爱和认可。无论各行各业的人们,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身边的发展变化,激起群众的兴趣与热爱, 他们都是组成中国成就的强大力量。纪录片创作团队将对征集到的内容进行筛选,用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为素材,真实、鲜活、接地气的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共同创作的方式打造融媒体时代的纪录片作品。

二、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的“亲民化”体现

(一)题材定位,注重百姓视角

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在主题定位方面,大部分是以市民化定位、百姓视角切入,注重以百姓视角观察问题,在生动鲜活的个人史中挖掘出恢宏磅礴的时代史,用“百姓视角”做好“大题材”,也是体现纪录片质量的重要部分,既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又便于受众接受,使纪录片更富人性化,更能引发共鸣。第三集《协调发展》中最适合罗桑家的脱贫办法,就是易地搬迁,洛措劝说罗桑旦达一家易地搬迁的场景记忆犹新,罗桑是最后一户不愿签字的村民,洛措作为西藏自治区扎西岗村第一书记,替他们操心还不被理解,他割舍不下种了半辈子的土地。洛措说,“我就觉得自己(没结婚)都当妈妈了”。只一句话,她的表情从强装欢笑到掩面而泣。这个细节流露出洛措的真情实感,也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故事之外的人情味引发的共鸣更具亲和力。

(二)叙事视角,符合普通大众的心理

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突显大众文化,其叙事视角符合普通大众的心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能较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人文反思。如第1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众多工程,为避免数据的枯燥,该片融入个人故事,从人民群众的视角开观察中国的辉煌来之不易,工程师夏荔在胡麻岭隧道处理涌泥回流、贵州省凯里市铜关村侗族大哥直播等,用个人化抒写来观照家国情怀,消解距离感,迅速吸引了观众注意力。

(三)故事编排,挖掘“小人物”的闪光点

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影片中故事的人物和叙述者是同一个人,着重展示百姓自己的故事,故事编排上将个人经历与心理活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善于挖掘“小人物”的闪光点,呈现的“中国故事”。如第五集鼓浪屿医院健康管理员杨燕,这份新工作让她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在影片中自述中,她说道:“大家好,我的身后就是非常漂亮的厦门鼓浪屿。今天我去鼓浪屿可不是玩的。”刚刚成为鼓浪屿的家庭医生的杨燕,正走在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上,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像她这样家庭医生的付出,让百姓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成为现实。还有四川大凉山悬崖村天梯的拍摄者赵明、闽商陈德启、天津城市延时摄影者宋小楠等都是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讲述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感,《辉煌中国》创作的“亲民化”正因为贴心、真心,拉近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了人心。

三、亲民化纪录片《辉煌中国》创作的启示

(一)从百姓实际出发、以受众为导向,精选创作题材

亲民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的时候,要更加关注受众的关注点,强调内容的“软” “近” “实”,贴近百姓的生活,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出发,深挖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基于受众的关注需求来进行题材的选择和定位的视角。

(二)从大众的角度去观察、表现人物,确定叙事风格

《辉煌中国》的拍摄,8个摄制组历时3个月,走遍了全国31个省区市,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了108位人物。不难看出,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等方面,应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大众的角度去观察、表现人物,尽可能地让主旋律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深化受众对于纪录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

(三)从主人公平凡的行为中发现亮点,传达主流意识

亲民化纪录片的创作,有故事作为串联往往会更加吸引受众。在镜头前,每一位主人公都用最平实的方式在展示着自己的生活,讲述着自己的邂逅与情感,这样的方式对于受众而言,更容易传达出其中的感情,更加平民化。

总之,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六集纪录片《辉煌中国》打破了主旋律纪录片宏大叙事的传统,让百姓讲自己的故事,看中国的变化,走亲民路线的创作理念,丰富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形态。片中主旋律作品承载的历史使命,记录的一个个典型生动中国故事,拍摄过程中就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故事形象和中国主旋律深入人心,对弘扬中国主旋律题材纪录片有诸多启示,可以预见,亲民化纪录片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刘一鸣,陈文楷.“出版+纪录片”发展模式刍探[J].出版发行研究.2019(08).

[2]刘安琪.传承与发展:纪录片重返大荧幕的曲折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4).

[3]李鹂璞,崔颖.对平凡人生的真实记录——影评纪录片《四个春天》[J].新闻传播.2019(13).

[4]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4).

[5]司徒兆敦.纪录片创作中的“作者”意识——张以庆纪录片研究[J].长江文艺评论.2019(04).

[6]张斌.2017年国外紀录片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8(11).

[7]刘晶,陈世华.“讲好中国故事”:纪录片的“中国叙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3).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