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释之:文化艺术值得一辈子去磨淬

2020-09-03孙莲莲

大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诗书画艺术文化

孙莲莲

刘释之,翁源人,诗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多年来从事诗文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师从刘国玉、卢延光、周国城等诸先生。现系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翁山诗书画院副院长,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特聘书法导师,新快报收藏周刊专栏作者等。主张“诗贵孤,画贵静,人贵在做事”。出版有《砚田蛙唱——岭南书画名家品鉴录》《邵谒诗注译赏析》等几种。

甫一走进1850创意园,我不禁眼前一亮:在广州喧嚣繁华的大都市里,竟蕴藏着这么一个好去处:扑面而来的古榕树郁郁葱葱,主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散落在繁花竹木间,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后工业时代”的印记,经艺术家们的精心打造和巧妙安排,显得既时尚典雅,又不失古朴灵动。刘释之的书房“闻蛙草堂”就掩映在其中,有着几分遗世独立的意味。一番寒暄后,在袅袅的篆香和淡淡的茶香中,宾主对答,其乐融融,主人的干练、风趣以及博学和儒雅,在轻抿浅语的淡淡时光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定格在2019年12月24日的午后,刘释之引领我们在文化艺术的精神高地上一路奔跑,让我们触摸到一个艺术家对传统文化捧出的赤诚之心……

“唯文化和精神,是人能独立于天地间最可宝贵的力量所在”

刘释之是从粤北大山里走出来的客家人,自小家境贫困,他的父亲却坚持将他七个孩子一个个送往学校读书,直至顺利完成学业。“父亲太伟大了!”刘释之感叹道。记忆中的父亲,永远是一副慈祥的面容。这是一位在当地被誉为“多才多艺”的教书先生,他不仅会吹拉弹唱,而且木工手活、田间农活以及炼砖烧瓦、砌墙结屋……样样皆通。由于写得一手好字,四乡八邻操办红白喜事,都请他去帮忙操办或帮写对联。每年在家写春联时,他都特意叫小儿子刘释之打下手,磨墨、牵纸,边写边开导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条理,就像写字,要先将内容定好,将材料备妥当,将桌面整理干净……写字就像做人,要横平竖直,要端端正正、清清爽爽。”这些朴素的道理,一直铭刻在刘释之心上。在父亲的影响下,刘释之不仅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文学也兴趣大增。小学毕业时,刘释之便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此外,《儒林外史》《封神演义》等名著也滋养了他幼小的心灵。

1997年,大学毕业后的刘释之开始了媒体生涯,一呆就是十五年。期间,因为协助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恩师刘国玉的个展,刘释之对恩师的曲折人生、为人为艺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师的艺术成就是用苦难浇灌出来的。曲折的人生小径,艰难的艺术追求,命运的重厄却被老师阔绰的文化情怀所包容,這种精神的大自在、大超越,来自于对文化艺术的不息追求,来自于对文化的高度自信,我当时整个人就像被雷电击中了似的,瞬间改变了我的人生路向:唯有文化,唯有精神,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独立于天地间最可宝贵的力量所在!”刘释之如此道。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明确了人生路向,刘释之就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就像一个跋涉在民族传统文化大道上的孤儿,贪婪地吮吸着优秀文化的甘甜乳汁。他清楚地知道,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深广无际,诗词、书法、绘画是传统文化中的华彩乐章,内涵博大精深,精其一艺,可称专家,数艺同治可谓通才,数艺并精铸诸学于一炉至大成者则堪称大师,纵观书坛画坛,名副其实的大师,万千之中难得一见,有如凤毛麟角。刘释之说,他只想做精神上的富翁,追随前贤的足迹,“往回看”“往里钻”,至于能走多远,钻多深,攀多高,但随造化。“荀子在《劝学》里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君子为己而学,以不断加深自己的内在修为,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为目的,最终也是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而当今之人则多是为人之学,以炫耀为目的,以‘致公卿为追求。我们倡导为己之学,摈弃为人之学。”刘释之解释道,顿了顿,他又说,纵观历史,社会之所以进步和发展,无非是人类不断向大自然学习,师法古人和前贤,尽量吸收他人的优长,以补己之不足,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学会“师法”,更要懂得“脱化”。他借用屈原的三句话来要求自己:一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二要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三要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的独立精神。事实上,透过刘老师的近作,明眼人是不难感受到他在传统上下的沉潜之功的。

谈到中国艺术,他特别强调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他说,西方主要是表现人性的文化,中国传统则主要是呈现人格的文化,它自觉并自制,在内省下探究自由,而不是以充分地张扬人性为目的,这就是中国人性里的“中庸之道”,拒绝偏激和极端。中国文化骨子里在追求一种“清静为天下正”“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同时,还要与“修、齐、治、平”的担当意识相结合,这便是“格”,合起来,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传续不断的“人格精神”和“人格文化”。梵高可以追求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青楼女子,毕加索可以毫无节制地追求一个又一个女性,展现出巨大的激情。中国艺术家则是一种克制中的自省,以人格完善作为目标,在自我修为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理想,标举士气。

聊到酣处,刘释之和我们分享了他近来的读书心得。他说,古人教育我们要“安贫乐道”,很多人将这句话的重心放在了“安贫”上,以为“乐道”就是要“安贫”,以为孔子是不追求富贵,实际上是曲解了孔夫子本意。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只要合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夫子更着重的是“从吾所好”和“不改其乐”。所以,千年后的程子特意又问:“颜子之乐,所乐何处?”其中用意是颇耐人寻味的。唐代的韩文公在古文运动时提出“文以载道”,其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孔孟之道、上古之道……听着刘释之老师的读书心得,我不禁暗自惭愧:原来读书要读得那么细、思考那么多……

……

当我回过神来再想聆听时,刘老师已说到他退休后的愿望:归隐田园,设帐授徒,为当地学子传播国学、赓续道脉。他理想中的私塾不仅对儿童开放,年轻人、老人等爱好者都可以一起读书、习字、作画、吟诗、学习孔孟之道……

“诗贵孤、画贵静、人贵在做事”

作为传统文化坚定的守护者,刘释之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贯穿于他的作品和做事中,他主张“诗贵孤、画贵静、人贵在做事”。“‘诗贵孤就是为文为艺,要有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符号,独此一家,不人云亦云;‘画贵静是追求志气守静,内力潜藏。静不是趋死,而是生动;‘人贵在做事,即圣人所谓三不朽。这不是人人能够做到,但古来读书人都怀有这个终极理想:‘人人皆可致尧舜‘万物自性本如来‘满街都是圣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啊。”刘释之解释道。

细读刘释之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诗词、书法,还是绘画,无不流露出其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深沉博大的文化情怀。“丝雨隔重帘,望春目欲断。漠漠寒林疏,瘦蕊但荒远。滃水自潺湲,中有今古怨。书堂闇春风,忧思起天半。”(《书堂石春望》)其中的忧思,或怜人,或感世,中实有不得已者。“入春溪便好,初涨覆前痕。远壑填清旷,新歧割市喧。能携光出阁,善引绿开轩。望望皆生意,欣欣不可言。”(《春溪》)读来真如春溪奔流,蜿蜒曲折,一贯而下,快意中自有一种古意盎然、春意漾漾的审美体验。

其书则或古拙苍劲,或流转清雅,或劲爽洒脱,或浑厚沉雄,或温文隽秀,虽风格多变,但都散发出一种浓郁的书卷气息,显得蕴藉、耐读。其书多自作诗或自作联,书写的大多是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句子,这与当今那些只会书写前贤名句、炫耀技法而腹内空空之徒拉开了距离。“层楼峙岭南,自古远烟平似水;画派雄九州,从来高树暗如山。”这是其为高剑父《镇海楼图》所配的对联,向为方家好评,以为颇能洽合高剑父、镇海楼、岭南画派及画作四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大,格调高,构思巧妙而笔力雄健,意蕴深长。

读其《洞庭木叶萧萧下》《坐对白山》《湖山寄舟》等山水画作,或繁或简,或高阔其境,或邈远其神,或高耸其志,或寄托衷肠,皆能遗貌取神,拟太虚之体,极中国画理神之致,得中国画托物之旨。

中山大学古文献博士、诗书画家梁基永在《山外山——刘释之范白诗书画作品展》中评价道:“释之、范白二兄,同產粤北,得山川淳朴大气所钟,其好佳山水与文翰之癖亦同。近裒佳作联展名曰‘山外山,其旨亦大矣哉。二君之朴茂沉郁,一如吾粤北之山川,秀润之中,文心积发,非徒以墨猪狂掷之时流可比。予素知二君诗文学养,今乃见其援笔丹青,入古出新,其欣喜又如见山外之山也。”

中国的艺术,历来是“文史哲”不分家,然而在分工日益精细、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画家已越来越偏离传统,日益沦为“图式化”“工具化”和“快餐化”,只在视觉感官上找刺激,不在深层寻义理,什么波普、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等,大行其道,人心浮躁,已无法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层审美,缺乏精神上的追求,我想,刘释之老师目下虽然没有嚣世大名,但他的坚守,不正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吗?对此,刘释之却谦虚地说:“人的修炼是一辈子的事,艺术的磨淬也需要一辈子。文化艺术只能渐滋,不可骤得。况且,我现在还只是看到自家门前的一条小溪,离传统文化的海洋还远着呢。然而正所谓:‘莫言大道渺无极,步武前贤我正来,往前走的信心是有的。”

在一些艺术大家的眼里,刘释之是一位诗书画兼修的多栖艺术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为。当代著名学者王贵忱老先生这样评价刘释之:“释之的书法写的不俗,真不俗,《待漏院记》这张手卷写的很自然,嗯,真的很好。”“刘释之你以后要少批评点人,多画点画。”是岭南大艺术家刘斯奋对他的真诚教诲。刘释之的恩师刘国玉老先生,更是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释之既以诗、文、书法之长入画,具国学之涵养,道修而技进,强其骨骼,彰其神韵,融诗书画一体而相得益彰,则非以末见而已,乃可期脱颖而出。”“释之的才气很高,诗书画修养较全面,艺术评论尤见胆魄,也很有高度,山水画也很出奇。”著名画家卢延光的评价真实坦诚。刘释之坦言,大家的认同、赞赏和教诲,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和勇气,促使他在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在尘世的喧嚣中,人们需要一方净土去安放心灵,这处净土,在身边亦或在远方,然而终究在人们心里。我想象着,入夜之际,蛙鸣蛐唱,闻蛙草堂里,一位艺术家正手捧圣贤经典,轻声吟哦,思接千载,一时宠辱偕忘、心境澄明……

名家点评:

刘释之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年轻客家人,虽然工作于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产业名区1850创意园,每天见到无数南来北往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达官贵人、收藏家,他均用一种虚怀若谷的微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注目礼,这一点,在广东的年轻文学艺术家中是稀有的。近年来,释之弟除了协助刘国玉先生主持翁山诗书画院日常工作外,对传统文化孜孜以求。若问其学问次第,答曰:文学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质之释之兄以为如何?

——何俊华

(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猜你喜欢

诗书画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诗书画苑
诗书画苑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诗书画苑
诗书画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