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白骨揭示近代日本瘟疫灾难
2020-09-03宋海博
宋海博
日本大阪市中心近日挖掘出约1500具人体骸骨,据称这些人可能是同时感染瘟疫(主要是霍乱)而死,埋葬时间约为江户末期至明治初期(1850年至1880年)。时值新冠疫情期间,大阪挖掘出的累累白骨不禁让日本社会重新回忆起当年霍乱疫情造成的毁灭性灾难。
霍乱起源于印度恒河一带,长期以来只在恒河三角洲流行。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霍乱也随之走出“老家”,在世界各地扩张自己的“势力”。1822年,霍乱从日本当时唯一开放的港口长崎登陆,正式传入日本。这次疫情对包括大阪在内的日本西部造成巨大损害。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检疫历史年表,这是日本史上第一次霍乱流行,患者和死者超过10万。
36年后的1858年,日本再次暴发霍乱。这次霍乱疫情扩散到日本东部,就连幕府所在的江户也成为重灾区。当时江户到底有多少人因此死亡,说法不一,即便是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只能笼统地以“数十万人”的数字来描述。由于江户是当时日本知识分子聚居之处,日本精英阶层在疫情中损失惨重,这次霍乱也因此在日本历史上留下惨痛记忆。当时有一幅名画就是以这次霍乱疫情为题材,其中描绘火葬场里盛放尸体的棺材和木桶堆积如山,而另一边正浓烟滚滚地焚烧尸体。
1858年霍乱疫情的源头,被认为是一年前访问日本的美国军舰“密西西比”号。其时“密西西比”号上正在流行霍乱,美国水手将霍乱病菌带入日本,导致此次疫情在日本大流行。这次霍乱疫情流行时,正值日本幕府被迫与美荷俄英法五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历时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至此完全被打破。从外国传来的凶猛瘟疫,和炮舰武力下的不平等条约一起,深深地刺激了当时的日本人。1858年的霍乱疫情和五国不平等条约一起,被视为是幕府无能导致外国侵略者对日本肆意侵害。由此“尊王攘夷”运动迅猛发展起来,如烈火燎原之势,开始对德川幕府的统治形成真正的威胁。
就在1858年的疫情刚刚平息后不久,惊魂未定的日本民众在1862年又迎来第三次霍乱大流行。仅在江户一地就造成至少7.3万人死亡。
这种致死率极高的瘟疫让日本人极为恐惧,但直到1858年,它在日本竟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有人因其极高的致死率和极快的发病速度将其称为“铁炮”“见急”。日本当时著名记者金屯道人给这种瘟疫起了个名字,叫作“狐狼狸”,表示它像狐狸和狼一样能迅速致人死命。不久后金屯道人又给它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叫“虎狼痢”,意为它像老虎和狼一样能奔袭千里,让人瞬间感染。这个名字被日本著名学者绪方洪庵引用到自己所著的霍乱防治手册里。到后来的明治年间,霍乱被日本官方统一称为“虎列剌”,这一名称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也被我国接受。
一幅绘于1886年的霍乱防治说明图(如图)形象地说明“虎列剌”这个词和瘟疫本身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一只巨大的虎头狼身怪物占据了大半个画面,正张着血盆大口向人们咆哮,被挤到画面一侧的人们正举着药水的瓶子向怪物喷射,其恐怖可见一斑。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向西方学习,传染病防治也是重点之一。1873年,日本制定最初的传染病防治条例《暴泻病预防规则》,从名称上就能看出主要是针对霍乱的,但它的收效并不大。之后日本政府又于1877年和1879年连续颁布针对霍乱的《虎列剌病预防法心得》《海港虎列剌病传染病预防规则》等法规。其中规定病人和发生疫情的地区都必须进行隔离,死者不得随意掩埋,必须经检疫委员指定埋葬地点。但从明治10年,也就是1877年开始,日本连续暴发小规模霍乱疫情。当时人们仍然迷信祈祷能够祛病消灾,因此常常通过举办大型祭祀活动来消灾祈福,并与前来执行隔离政策或建设隔离医院的警察发生冲突,导致防治法规名存实亡。直到1887年,日本再次暴发大规模霍乱,死者超过10万人。在这次疫情过后,人们痛定思痛,终于开始遵照日本政府发布的防疫法规和防疫措施进行预防,如不饮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对厕所消毒、定期清扫下水道等。在一些地区,禁止人们下河游泳,甚至禁止二手衣服的交易。此后,日本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疫情。而对霍乱的防治,也成为日本传染病防治事业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