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山”论视角看秦岭文创经济
2020-09-03王丽红
摘 要:绿色意味着生命、健康和活力,环境保护意味着长远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良性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是秦岭的战略资源和优势。陕西经济要实现追赶超越,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认知与实践通道,让金山银山成为绿水青山源源不断的正向产出是非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以设计的创新2.0模式让传统秦岭文旅资源产品变得更有现代品质,符合时代审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论,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新时代要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两山论;秦岭;文创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创新理论,这是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统揽国家发展全局的宽广视野和胸怀,高屋建瓴地把握党和人民神圣事业在历史新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以及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基本走向。如何在拥有秦岭走出一条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成为陕西各级政府践行“两山”理论的一道必答题。
一、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两山”理论以科学的辩证关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具体内容包括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可对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层次。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根本上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和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辩证主义方法论。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矛盾冲突走向和谐统一的文明走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南。
绿色意味着生命、健康和活力,环境保护意味着长远发展。在秦岭文创经济落实“两山”理论首先要补齐生态短板,强化国土空间建设意识。以顶层设计为抓手,在两山论推广过程中,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研发部门领导深入现场调研,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重拳出击整治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的理论指导下,秦岭聚焦违建攻坚战和绿水蓝天保卫战,严查各类污染源,扎实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和工程,使秦岭环境得到了改善性持续优化。
二、设计强国理念下的概念创新
設计是人类的本性,是一种把理想通过合理规划,以各种形式表达的有目的的创造行为;是将造物活动进行预先计划,为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有意识的直觉努力。有理由认为,在人类创造出第一件生产工具的旧石器时代,设计思想即已产生。
追求实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一以贯之的本能追求,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一直影响着很多先进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设计实践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中兴事件的尴尬,中国“芯”战略的提出,用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习近平主席“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1]”的战略思想。在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下,以具体文创经济发展践行设计强国理念具有战略意义。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以创新能力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创新形态的嬗变,设计向着更为广泛的用户参与演变。在两山论指导下挖掘秦岭人文和自然资源价值和设计意识,通过多元化文创产品设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的战略目标。
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形成设计艺术的西化趋势,使得中国现代设计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加强民族自信,中国设计要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建设的自主之路。信息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文化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推动了科技创新主体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发展,再深入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科学转变。强化秦岭文旅资源创新产品研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成败的关键。创新2.0用户需求、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被认为是新条件下设计创新的重要特征,用户体验也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模式的核心。设计不再是专业设计师的专利,以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也成为了设计的关键词,Fab Lab、Living Lab等的创新设计模式的探索正在成为设计的创新2.0模式。创新设计概念的内容与外延可以体现出具有先进性的国家气质,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设计强国的重要性。如何将这些先进理念用于秦岭文创经济实践过程当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无从谈起。如何充分调动政府、大众和市场的积极性,让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与环保宣传。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形成科学引导下消费和生产的良性互动。围绕建设美丽秦岭,启动美化环境、建设并推广农副产品品牌文化创新产品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让生态环保意识进入千家万户。
三、以秦岭文旅资源为背景的文创经济
秦岭地处中国版图正中央,在史记中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大阻,尊为华夏龙脉,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贯穿陕西到河南西部,是黄河支流渭水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历史上有龙脉之称。秦岭诞生了绚烂的中华文明,渭水河畔的史前文明,关中平原的周王朝为中华文明打下了厚重的基础,秦始皇认为是秦岭赋予他一统天下的力量,十三个古都的建制使这里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良性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是秦岭的战略资源和优势。陕西经济要实现追赶超越,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认知与实践通道,让金山银山成为绿水青山源源不断的正向产出是非常必要的条件之一。抓住现代社会生活的消费品质个性需求,通过秦岭文旅资源创新型开发,将“环保”概念科学落地,以创新2.0模式将自然与人文资源价值发挥到最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秦岭故事,将秦岭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再创作,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继续深化农副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推进精品化、品牌化、电商化发展体系,扩大影响力,将农副产品打造成秦岭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让更多的秦岭品牌为现代生活增添健康色彩。不断推进山水秦岭形象宣传。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和乡村度假,抓住差异化特点,厚植传统文化,深挖秦岭魅力,发展农户体验、民俗互动、山地徒步、特色避暑、宗教研学等秦岭旅游新业态,让秦岭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成为全省、全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盛境,使秦岭成为生态净土和养生圣地,满足现代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费需求,以文旅资源之名拉动经济增长。
四、案例分析
《漫步太白——数字媒体视野下的终南山之文创品牌设计》。“数字创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以秦岭太白山为研究区域,收集了莲花峰、泼墨山、天圆地方、拜仙台、大文公庙、大爷海、拔仙台等兴趣点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风俗、人文典故资料。通过野外实景采集、无人机航摄、可视化交互式设计等手段,将多元的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变为形象的、公众可感受的艺术品,使受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丰富多彩的秦岭太白山沿线的风土人情、地域资源和文化遗存,成为服务社会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加快文化传播的速度,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活化和传承。自然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地形测量队与西安美术学院结合双方各自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共同研究地理信息与文化创意的多样化开发,使地理信息能够更广泛的服务于普通群众。该课题是一次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科学与艺术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性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组基于终南山地理信息测绘数据,通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品牌并宣传推广,使受众感受到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数据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领域,人文知识在旅游产业、地理信息产业的多元化展示,將终南山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数字媒体的新形势进行传播。
秦岭自然资源数字媒体体验馆《漫步太白》品牌设计参考碑林博物馆的字画帖石碑《关中八景图》中《太白积雪图》的山形重叠元素,根据太白山实际山体和特殊的六月积雪景观归纳概念形状,进行抽象表现,同时参考秦岭等高线元素以及地理信息测绘数据实现了由平面数据二维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化,其内涵包含:科技、地理、人文三要素(图1-6)。
“两山”理论深得民心,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更加笃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成为优化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契机。关于秦岭现代文创经济刚刚起步,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造力,做好这份事业,需要秉持精品意识与工匠精神,充分挖掘相关资源的核心内容,把深厚的秦岭文旅资源与时代融合,以设计创新2.0模式让传统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产品变得更有现代品质,符合时代审美,推动陕、甘、川、晋等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用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回馈消费者,积累更良好的市场口碑,赢得消费者的充分信赖,在不断实践中续写“两山”理论新篇章,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新时代要求的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12.7-1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10.15
[2]《十九大报告》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7.10.1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2017.6
[4]许平.《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5]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6][俄罗斯]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周新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7][美] 亨利·波卓斯基:《设计,人类的本性》,王芊、马晓飞、丁岩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
[8]张道一.《论设计》,东南大学,2003
[9][日] 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朱锷主编,朱锷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曾繁仁.《转型期的中国美学》,商务印书馆,2007
[11]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12][日]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李建华、杨晶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3][法] J·J·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李玮、周水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4]何方.《论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装饰,2004.10
[15]黄琬惠.《设计考古对于回归人本设计的积极影响》,新丝路,2019.10
作者简介:
王丽红,设计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设计考古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编著教材3部,发表获奖作品二十余幅,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与主创设计项目20余项,获得各专业奖项十余项。主持国家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