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0年卷首语
2020-09-03张志强
张志强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2019年12月底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疫情,在初期得到有效遏制并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却以人们根本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传播,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破坏性冲击和严峻考验,并将可能深刻改变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乃至重塑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全国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和大考之后,我国更需要深入观察和把握未来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补齐国家发展的明显短板和不足,全面谋划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全方位发展,使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行稳致远、更加强大。经此一疫,全社会都更加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就难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重大危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危机和大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些科技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将极其旺盛。比如,中医药传承创新、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互联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科技界需要在科技研究战略设计、研究选题选择上改变一味跟踪模仿西方国家的研究方向的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科技需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真正造福国家和人民,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要大力重视和促进中医药科技领域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在此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3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中医药系统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约占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13%。这次中医药抗疫援助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是前所未有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良好表现,展现了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潜力和战略机遇。中医药传承5000多年,理念非常先进,在其各种优势中价格低廉更是其一大特点,是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医药。但多年来在价格昂贵利润丰厚的西医药大举进攻下,基本上不太赚钱的中医药日益被边缘化。另外,中医药还被有意无意地人为限制在“传统”的范畴内。那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为什么不能为中医药所用?中医药在自己的故乡不受待见(反中医药的力量非常强大),值得深思。
要大力投入建设“健康中国”关键行业。建设“健康中国”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决定,国家于2016年10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等。这次应对新中国建国后史无前例的全国范围的严峻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社会都认识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极端战略重要性。没有“健康中国”,何谈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健康家庭”“健康个人”都是一样的道理。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发达国家在健康领域的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而我国在健康领域的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5%。全球研发投入的25%以上投入到生命健康科学领域(美国在50%左右),而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占研发投入不到30%(为世界平均水平)。加大人口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投入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选择。我国在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研制等生命健康科技领域存在严重短板,需要大力投入加快补齐短板。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展现巨大前景。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社会实践中,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作用和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显现。互联网+医疗的显著优势初步得以显现。在5G通信、云计算以及多媒体等新技术基础上,结合医疗技术,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和医疗、医疗O2O模式等,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避免人群聚集,提高救治工作效率,有效防止接触传染和交叉感染。未来大力发展新型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必然前景广阔。这些日益不断迭代发展的新型数字技术及其集成应用系统,在众多应用场景不仅体现出重要价值,还成就新的产业形态,支撑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大发展,深刻改变社会的运转模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数字经济发展将激发大量创新型经济业态,促进生产生活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替代化(替代人工,无人员接触)方向全面转型发展,能够不断优化和提升经济结构,重塑社会形态。发展和应用这些前沿的数字技术,必然要发展相应的新型基础设施。这无疑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迎接制造业智能化革命。应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我国及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即使作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产能大国的中国,一时间许多制造产能完全不能满足突然冒出来的巨大需求缺口。疫情使得许多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企业由于人员无法及时复工,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这说明制造业的弹性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还是人工依赖型、传统制造比重太大。有了这次疫情的深刻教训,必须设想未来的无人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厂)、无人车间(自动化和智能化车间)、智能物流、无人机无人车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巡检(治安、维护)等生产制造与商业服务等各种情景以及管理和运行等各种场景等,促进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产业革命,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强国。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成为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创新为主题和主导的发展新时代,科技的战略与战术竞争将成为常态。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对技术创新依赖度大幅提高,新科技革命将为人类解决共同的发展难题、为应对诸多全球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将对经济、社会和全人类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价值链将发生深度调整。另一方面,科技强国间争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控制权的科技“明战”或“暗战”愈加频繁甚至激烈,而“科技战”将颠覆国际上有关科技发展与科技合作的现有规则和认识,将对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结构、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等产生深刻不利影响。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应对未来15~30年乃至未来30~50年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均高度关注并致力于研究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和发展机遇,谋划科技发展道路,布局科技创新方向,抢占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从科技领域来看,近10年来全球科技发展呈加速度和叠加式发展态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呈现出信息与计算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以及数字与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等)、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制造技术、深空深海探测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加速发展的态势,孕育着潜在的重大突破性发展。以信息领域为例,科技创新的进化周期明显缩短,即基础技术创新(信息载体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智能手机催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一轮基础技术创新的周期性进化循环。数字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由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的重大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开辟新的广阔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重新配置全球资源和分配利益蛋糕。信息科技创新的周期性快速进化,有力推动主要科技领域的研发突破全面迸发和集群涌现,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突破口。同时,多个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发展的高度集成和组合式创新,可能在人工智能、类人机器人等一些领域孕育重大的颠覆性技术发展和应用,成为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显著推动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向价值高端化、过程智能化、影响绿色化、应用服务化方向加速发展,深刻变革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和组织形态,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智能智慧社会和知识文明社会。
从主要国家来看,近10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间的科技创新竞争快速进入“战国”时代。各主要大国都把科技作为本轮战略博弈的核心,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竞技场,竞相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的新战略与新规划,加紧布局和不断更新前沿关键控制性科技领域研发部署,全力抢占前沿核心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和关键技术控制权,特别是美国从2018年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发起“科技战”,赤裸裸地打压中国等国家的科技发展,以期全面赢得国家竞争优势和永远占据科技霸权地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新背景下,世界主要科技国家特别是科技强国、主要创新型国家之间的科技竞赛,无疑将为各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赋能,全面重塑全球发展版图和国家及区域间竞争格局,直接决定世界地缘竞争态势。
未来30年将是我国全面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科技攻坚期。我国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着难得的科技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强国的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发展在未来15~30年面临的重大任务是,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体系内生活力,不断完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有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力强化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和国家主要科技领域的中流砥柱作用,着力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以支撑现代化科技强国建设,大力重视和长期稳定支持基础前沿研究以在科学发展上做出一系列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从而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做出中国人应有的重大科技文明贡献。中国自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第一次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无疑将不能缺席,而且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作用。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70年来,新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奋斗,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对西方科技发展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部分领域方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铁基超导、外尔费米子、中微子震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体细胞克隆猴、多光子纠缠、拓扑半金属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成果;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超级计算、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背面登陆、量子通信等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发射悟空、墨子、慧眼、鹊桥、碳卫星等重要科学实验卫星;建成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一批大科学基础设施,为我国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平台。
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明显发展不足、差距短板和被卡脖子的问题。我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整体水平明显落后,对人类知识体系发展产生重大贡献的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仍很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缓慢、严重受制于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空心化”,导致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整体处于中低端层次。例如高端芯片、先进软件、核心元器件、航空发动机、高铁轴承、先进材料、高端仪器设备(如高端医疗设备)等全部依赖进口。此外,科技治理体制机制、科技杰出人才培养与人才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生态等诸多方面都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强烈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进入收官阶段,全面制定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将是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大事,将对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成科技强国产生深远影响。深入总结和评估国家历次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有益教训,组织深入开展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战略研究,以全球视野、全局思维系统谋划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完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及其科技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有效加强促进科技创新应用、保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造福国家和人民、深入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十三五”时期以来,全方位开展科技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科研创新学科领域方向知识服务、区域与产业发展战略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重点围绕信息与网络科技及相关领域、生物科技及相关领域等重大前沿科技领域,以及知识产权战略政策及分析评议、科技与创新政策研究与评价等重要政策研究领域,开展科技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全力推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影响力显著的专业型科技智库,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的载体之一,将在记录和传播科技成果、引导学术建设、开展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从2017年起全面改版、全新起航,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国际性、政策性、指导性的国家权威科技智库型期刊为发展目标,全面报道国际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科技态势、科技前沿、科技趋势、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主要刊登科技发展评述与展望、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科技发展态势与趋势、科技发展预测与预见、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评价与评估、科技决策与咨询等方面的研究类、综述评述类、战略决策咨询建议类文章,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决策、科技战略规划和科技管理。2020年,本刊将在新一届期刊编委会的指导与帮助下,全面聚焦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全力支撑创新型国家乃至科技强国建设,加强多媒体融合传播,努力提升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力度和质量,倾力建设权威的科技智库型学术期刊。热忱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和业界专家给予厚爱、帮助与指导。
谨祝广大读者、作者和业界专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2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