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路径解析

2020-09-03杨允仙

科技和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人员绩效评价

张 艳, 杨允仙

(贵阳学院, 贵阳 550005)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效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一直以来,科学研究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强劲动力。应用型大学肩负着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围绕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对科技创新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提升应用型大学科研创新活力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分析

我国应用型大学数量庞大、分布区域广,自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18年我国现有高水平应用型大学100所,试点应用型大学300所,到2022年将有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2017年,复旦论坛指出不同类型高校的目标定位不同,应用型大学主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这意味着应用型大学亟需结合自身的目标定位、办学特色,提升科研活力,发挥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应用型大学中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将制约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的发展,也影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科技创新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服务社会能力、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绩效评价,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力的影响要素分析

在科研活动全过程中,服务社会既是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力的价值体现。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创新既要立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又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体现创新的价值,从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成果应用等角度提升应用型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围绕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构建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模式和科研绩效评价是应用型大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路径。其中,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的管理依据和实施保障,贯彻落实“放管服”政策,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是应用型大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前提。应用型大学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为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科研管理模式是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系统优化,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为释放科研活力、提升科研效益提供了科研过程的实施保障和效率优化。绩效评价是科研活动中的指挥棒,发挥了目标指引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科研绩效评价是激励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内在动力。以提升科技创新活力为目标,形成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绩效评价三维一体、协同增效的管理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升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力。

2 贯彻科研管理政策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前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1-4],明确指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策制度是实际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管理的依据,应用型大学用好科研管理政策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前提。在放管服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要“接得住、接得稳、管得好、服务好”,就需要深刻理解上行政策文件精神,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既要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广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又要促使科研人员增强底线意识,守住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底线,营造充满活力、持续发展、健康有序的科研生态,通过优化绩效评价实现目标引领,切实提升应用型大学的科研活力。

3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是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

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活动,实行组织管理的创新是降低管理成本、释放科研活力、激发创造力、提升科研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通常的科研活动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5-10],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也日益增加,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难以兼顾差异、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制约了实际科研活动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科研系统的整体效益已势在必行。

3.1 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模式是现在常用的科研管理模式,主要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获取科研资源对具有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科研选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实施管理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常规科研活动或者重大科研攻关。对于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征集选题、发布项目指南,组织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申报、以项目管理的模式实现过程管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管理模式

从图2所示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看出,从征集选题、发布指南到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的整个过程,都涉及到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在诸多环节的交互活动,其目的是采用科研项目的形式对科研活动进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达到最优化,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在项目申报之初就制定了技术路线、经费预算控制等,通过各种措施强化过程管理。这种基于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模式,对我国科研管理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在项目管理模式中,科研人员只能通过竞争性项目申请获得科研经费才能从事科研活动,没有获批项目就没有经费支持,也难以开展前期研究,进一步陷入了项目申请的困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对于探索性的科研活动和年轻的科研人员尤为不利。而且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研投入显著增加,所有科研活动都采用单一的项目管理模式,将导致管理成本增大,不利于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行。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选择不同的科研管理模式,激发科研活力,提升管理效率。

3.2 目标管理模式

随着国发[2016]30号文件的出台,放宽了高校及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管理的自主权。国家、省、市的科研管理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从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角度进行简政放权,然而从科研系统运行的角度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进尝试尚未见报道。

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结合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针对专项科研活动或者自由探索的选题,充分给予科研人员选择技术路线和方案实施的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可以利用专项科研经费作为尝试,以科研实绩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构建目标管理模式,具体构架如图3所示。通过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实现“目标管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的多维管理体系,对提升高校科研活力的路径进行探索。

图3 目标管理模式

如图3所示,在专项科研活动实施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主管部门、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三个层面,明确不同层面的职能定位、权责边界、业务范围、任务分工是简化管理流程、创新管理模式的前提,是保证科研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的关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战略规划、宏观政策,对承担单位给予总体性的指导意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给予承担单位相应的科研经费支持。主管部门减少过程管理,对高校实行以实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单位财政拨款、考评奖励、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的重要依据。

承担单位负责对科研活动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专项科研经费的实施方式和实施路径,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激励政策,对承担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进行管理服务和考核评价。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活动的实施主体,自行认领任务,自主进行科学研究, 实施目标。

以科研实绩为导向、“主管部门-承担单位-科研人员”逐层签署任务协议书,实行科研任务的目标管理模式。以科研绩效为抓手,简化流程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按照实际贡献和成果质量给予激励,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和创造性。由主管部门和承担单位依据总体协议和相关政策聘请第三方实施监督检查,可采用专家检查和第三方审计等模式针对承担单位的总体任务和科研人员认领的子任务的实施完成情况,从科研绩效、科研诚信、经费使用规范等多维度进行监督评价。基于目标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不论科研人员身份、学术背景,以科研实绩为导向,能有效避免科研人员“无米下锅”的科研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

3.3 构建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协同体系

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运用系统的方法,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有利于风险把控,不利于科研创新活力的释放;而目标管理模式是以目标作为科研活动的指南,以实现目标的成果来评定科研人员的贡献大小,主要适合于自由探索或开创性的科学研究,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利于风险把控。显然,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具有不同特点、优势互补,可以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构建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协同管理体系,是当前应用型大学科研管理改革的关键,其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协同管理体系

现有的科研活动可以分为常规科研活动或者专项科研活动。常规科研活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评审获得科研经费资助,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对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发挥过程管理的优势,通过对研究计划和工作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降低风险实现目标。现在各个部委或省市出台的放管服政策主要是针对常规科研活动实施的,完善管理制度、精简管理流程,在技术路线选择、经费使用、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提升科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专项科研活动主要由地方政府或者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实施的专项管理,是作为常规科研活动的补充。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专项科研资金,采用目标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明确职能分工,给予科研人员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实施的自主权,以结果为导向,完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绩效评价激发科研活力。

针对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科研管理模式,让科研管理服务于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从而提升科研质量和效益,这既是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对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又是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响应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对放管服改革精神的践行。

4 优化科研绩效评价是提升科技创新活力的手段

我国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实行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2018年7月,国务院提出了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11-12]。2018年11月,财政部也发出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对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进行研究是服务国家政策对科研绩效评价的全面要求,有利于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强化科研绩效评价,激发应用型大学科研活力。

4.1 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科研绩效评价是提升科研质量和效率的指挥棒,也是评价科研管理水平的指标。鉴于科研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持续性和不可确定性等特点,科研绩效评价不同于经济领域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常规绩效评价。科学研究本质是面向未知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时需要考虑科学研究活动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效果的长期性和后效性、过程的非线性和曲折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容错性,从而使得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指挥棒的作用。现有科研绩效评价的研究没有系统考虑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对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也较少考虑评估对象的客体差异,应用型大学具有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目标定位,其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性质也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以论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13-17]难以适用于应用型大学的现实评价需求。

围绕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明确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从方法论角度理清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为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将有助于激发应用型大学科研活力,利用科研绩效促进应用型大学的长足发展。

在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需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首要坚持的原则。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对科技发展布局来看,还是从实际科研组织的人员结构来看;无论是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来看,还是从科研管理的模式选择来看,科研系统都是一个开放、与时俱进的社会系统,包含了组织结构、科学技术、管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在制定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时,要考虑个体、团队、组织等不同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以及结果特征,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制定出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激发科研活力,引导应用型大学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

从国家战略来看,“大科学工程”成为国家对科技发展布局的战略选择,它是集科学层次的理论问题、技术层次的开发问题、工程层次的产品问题研究于一体的创新链,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系统。系统创新是对组成系统的诸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全面地组织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系统整体功能不断升级优化。

纵观科技发展史,现在的科学研究也不再是研究人员在特定学科领域的孤立、零散的自由探索,而是集成大量科技资源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协同攻关,自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科技创新组织。虽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作用,但在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科学领域或单一技术领域能解决的,需要多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现实中自然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从科研组织的人员结构上来看,在制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从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来看,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含了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大要素,这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三大抓手。从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来看,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构成了 “点、线、面”的内在关系,支撑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实际运行。科研成果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推进方式,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科研活动中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是通过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形式来体现,科研成果本身是若干的零散“点”,不一定有内在的关联性,往往也难以体现科学研究的系统性。科研项目则是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科研活动方式,通过科研项目产出的系列成果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把零散的“点”凝聚成了相关的“线”,也就构成了科技创新的内在的主要推进方式。然而项目结题后研究人员可以继续沿着原来方向进行研究,也可能调整科研方向,所以科研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科研平台则是围绕特定研究领域把科研人员凝聚在相对稳定的一个或几个科研方向进行协同攻关,形成了科技创新体系的“面”。科研平台具有科研方向的凝聚性和包容性,也具有更为稳定的时效性,也是实施系统创新的基本组织单位,具有不同的性质特征。从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来看,需要综合考虑科技创新体系的“点-线-面”关系,即充分考虑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的内在关系和长足发展,在制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从科研管理的模式选择来看,不同的科研活动类型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特征,根据科研活动类型相应选择项目管理模式和目标管理模式,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可提升科研管理效率、激发科研活力。实际工作中,应该把科研活动类型、科研管理模式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的科研管理生态,发挥系统管理的优势,提升管理效益和质量。

4.1.2 协同性原则

单一、孤立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难以真正体现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力,应该考虑立足于科研要素之间的协同性来制定应用型大学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里提出的协同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制定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遵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特色,考虑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第二,立足不同科研进程的阶段特征,考虑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第三,考虑不同科研活动的价值体现,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主要包含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应用等不同的价值体现,制定成果创新性评价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

制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特色和重点,又要考虑充分发挥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各学科发挥特长,引领发挥特色优势,或及时转轨创新,促进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引导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4.1.3 前瞻性原则

科学研究本质属性是面向未来的开创性活动,所以在制定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前瞻性原则,考虑评价指标的牵连性、影响性、可发展性。对于传统学科领域,相对而言,具有比较全面成熟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学校发展阶段和学科特色做些修改完善。对于新兴技术领域,可以借鉴利用国家相关研究机构所制定的技术预见相关分析报告,建立相应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充分体现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前瞻性原则。对于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价,可以利用德尔菲方法请相关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匿名函询,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利用新技术充分实现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瞻性。

4.1.4 合理性原则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成为现实是否被采用、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面对多元化的评价对象、多样化的评价内容,明确界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的性质内容和评价指标,以及科学确定各评价指标之间的比例权重,成为保证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在产出指标中,学术奖励、新增经费、新增基地、著作论文、知识产权等对科研产出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4.1.5 实效性原则

绩效评价的实质是在评价目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涵盖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应用等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来施加影响,引导教师向学校的发展目标靠拢,从而达到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预期目标。实效性原则是制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也是对绩效评价体系现实效用的最终评价标准。

4.2 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思考

从方法论角度看,构建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为四个统一。

4.2.1 尊重规律性与发挥能动性的统一

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尊重规律性与发挥能动性的统一。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性、创造性、持续性的过程,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既要围绕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不同科研领域的性质和特点,优化设计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科研绩效评价事关不同科研领域人员的利益和发展,需要对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指标参量的科学评价和比例权衡进行合理界定,引导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指挥棒作用,才能长期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科研人员的能动性。

4.2.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

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统一。明确界定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的性质内容和评价指标是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前提。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学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性质,单一的利用定性评价或者定量评价都不能充分体现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性质要求,综合考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才能对科研活动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引入“绩效当量”的概念,以“实际贡献”为标准、以“科研实绩”为导向,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科研指标参量进行等效折算,以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而科学构建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4.2.3 过程性绩效考核与结果性绩效考核的统一

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过程性绩效考核与结果性绩效考核的统一。过程性绩效是关注行为过程,将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的行为与科研系统中的组织战略联系起来并提供明确的绩效指导和过程反馈等。结果性绩效是关注科研活动的结果,往往将科研活动的结果与明确的任务指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性绩效是科研活动最终的现实表现,而过程性绩效是结果性绩效的过程保障,特别是对于探索性科研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利用过程性绩效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科学研究的性质,选择相应的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指标应该与科研性质和科研管理模式相一致,形成和谐自洽的闭环管理,遵循科研规律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生态。

4.2.4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建立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考虑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既要考虑数量众多、地域广阔的应用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普遍适用性,又要考虑应用型大学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建立基于科研实绩和科研活力的科研绩效多维度、成长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过程性绩效和结果性绩效进行科研实绩评价,鉴于科研活动的持续性和成长性进行科研活力的评价。辅之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让多维度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相互配合,协同生效,长足提高应用型大学科研活力。

5 小结

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围绕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对应用型大学科技创新活力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政策制度、管理模式、绩效评价与科技创新活力的内生关系,指出贯彻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激发应用型大学科研活力的有效路径,对和谐自洽、协同生效的应用型大学科技管理体系进行了探索。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科研人员绩效评价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