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调查与评价

2020-09-03王伟丽

关键词:建库书目著录

王伟丽,尹 平

(合肥工业大学 图书馆,合肥 230009)

安徽历史文化悠久、文献典籍丰厚,由历代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庙藏书构成的藏书体系,为安徽古籍的流传和保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如“安徽省历代皖人书目数据库”收录1949年之前皖人著作9 833种书目记录,该数据库可提供题名、责任者、出版项等多种检索途径;“安徽省善本书目数据库”收录宋、元、明清时期善本古籍书目记录6 216种,该数据库基本反映了安徽省古籍善本收藏情况,可以提供题名、责任者和版本等检索途径;安徽省图书馆制作的“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收录该馆馆藏的30余万册古籍书目数据100 574条。其他如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也建有古籍书目数据库。笔者拟对安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推进安徽古籍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进而实现网络化文献资源共享。

一、样本与调查方法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1]。2008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立“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对古籍进行普查和登记;同年,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安徽省图书馆成立,并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和普查工作,利用“普查平台”数据库对全省古籍进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共有69家古籍收藏单位(其中高校占16家)参加古籍普查登记,古籍录入逾八万多部、100余万册;九家古籍收藏单位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4家古籍收藏单位的274部古籍入选了前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

笔者选择古籍和善本馆藏数量较多、研究价值较高的15家古籍收藏单位为样本,其中包括既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又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八家古籍收藏单位(即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芜湖市图书馆、皖西学院图书馆),入选“全国古籍重点单位”的歙县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六家古籍收藏单位(即安庆市图书馆、桐城市图书馆、青阳县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阜阳市博物馆和九华山文物馆)。采取网络调查法,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获取古籍收藏单位网址,直接登录主页对其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9年1月至2月。

二、调查分析与评述

1.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分析

对15家古籍收藏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五家古籍收藏单位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分别是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占调查样本总量的33.3%。其中,仅安徽省图书馆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对公开放,其他三家古籍书目数据库只向校园网或特定用户群开放。其余十家古籍收藏单位均未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

为更加全面准确地评析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现状,我们对已建的五个古籍书目数据库作进一步调查(见表1),并从收录范围、著录项、建库类型、导航设置和检索系统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表1 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比较表

续表

(1) 收录范围 2008年7月发布实施的《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9)将古籍定义为“1911年以前(含1911年)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3]。据此标准,已建的五个古籍书目数据库收录范围已经达到古籍著录基本准则,甚至更为广泛,如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收录范围不仅包括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还包括新善本及特藏文献;安徽大学图书馆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包括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民国文献单建数据库。可以看出,安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重视实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馆藏。

(2) 著录项 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著录项应尽可能多地揭示文献信息。普通图书的题名、责任者和出版信息等著录均在版权页,编目人员很容易做出判断,而古籍的题名、责任者和出版信息等较为分散,甚至缺失,著录难度比较大。《古籍著录规则》对著录项的定义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版本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和附注项。

调查显示:已建的五个古籍书目数据库均具备题名与责任说明、版本和出版发行著录项,著录载体形态项的有安徽省图书馆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著录附注项的有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丛编项则无一数据库著录。可见,五个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著录项在全面揭示文献信息方面都有差距,只有进一步丰富著录项内容,才能提高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和实用性。

(3) 建库类型 调查显示: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属于专门建库型,与普通文献分库而建,具有独立标准,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检索馆藏古籍;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属于统一建库型,古籍文献与普通文献书目按照统一标准建在一种数据库内,这样用户检索时不能进行分库检索,检索结果会夹杂太多新版古籍文献,降低了检索准确率,给用户带来不便。

(4) 导航设置 数据库导航标识的醒目程度直接影响古籍书目网络查询系统的利用率,导航设置的醒目程度与建库类型密不可分,专门建库型通常设有导航标识。调查可知: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主页“馆藏目录”下专设古籍书目查询链接,安徽大学图书馆则通过“特色数据库”进入古籍书目检索系统。而统一建库的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无任何古籍书目检索提示,用户无法快捷准确地进入数据库。

(5) 检索系统 安徽省图书馆的Interlib系统、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汇文系统、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GDLIB图书管理系统属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该类系统以大型数据库为底层结构,有利于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属于依托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开发出的古文献资源库系统,是针对古籍特点而设置的,相对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古籍的检索和结果显示。安徽大学图书馆根据古籍书目开发整理现状,联合技术部门自行开发出相应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系统,能够按照“经、史、子、集、丛、方志”六大类提供浏览查找功能,这种浏览方式更贴近古籍文献的分类方式,有利于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综合分析,已建的五个古籍书目数据库均支持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方式,检索字段也都包含题名、责任者和出版者等信息,具备多层次检索和多字段检索功能。但相比较而言,安徽大学图书馆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系统针对性较强,更适用于古籍书目的分类查询。

2.评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安徽省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古籍收藏单位对目录数据库建设重视度不够。此次调查的15家古籍收藏单位均为安徽省内古籍藏量排在前列的单位,而其中只有五家建立了可供互联网查询服务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建库规模远远不能与安徽省120万册左右古籍藏量相匹配,难以满足用户查询和利用古籍的需求,反映出一些单位对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到位。二是各个古籍目录数据库建设标准不统一。安徽省古籍收藏单位对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开发大都独自进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单门独户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运作方式导致古籍资源的组织方式不同,标准各异。不同的单位有自己独特的检索系统,每一个检索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检索方式和对结果不同格式的呈现方式。这些形式各异的检索系统不便于用户获取与收集,更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三是古籍目录数据库封闭性明显。安徽省五家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只有两家可以实现外域网检索,即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检索服务,其他三家古籍书目查询服务只对本校校园网络开放。古籍收藏单位囿于传统的古籍整理观念,常不愿意将自己的资源与他人共享,导致了古籍资源的封闭性,难以实现完全开放共享的局面,这无形中对用户设置了重重障碍。

三、结 语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建立统一规范的书目数据库以实现古籍联合编目,是古籍书目数字化服务的必然趋势。而如何实现“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共建共享,是摆在安徽各个古籍收藏单位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有能够统筹各个古籍收藏单位的上层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雄厚的财力和人力的支持,而单个古籍收藏单位因受技术、人力、资金及文献资源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保证建库的规模与质量。古籍普查为古籍保护和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千载良机,使建立“安徽地区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有了实现可能。一方面,“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明确规定,古籍的普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古籍普查进行分级管理和指导。数据库的建设就有一个有力的核心组织——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另一方面,“普查平台”作为全国古籍普查的工作平台和发布平台,为提高古籍著录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翔实性搭建了标准化平台。各古籍收藏单位普查人员均在该平台上进行古籍的普查登记、定级、定损、套录、导出导入、统计、上传书影等,实用高效,且可以实现MARC格式数据的批量转换。因此,笔者建议由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牵头专设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安徽地区古籍联合目录”建设,定制权威统一的建库标准,依托“普查平台”的系统建立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格式统一的联合古籍文献书目,并通过向社会开放,实现古籍文献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彻底打破古籍文献长期封闭的状态。

猜你喜欢

建库书目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面向建库与制图一体化的规则研究
中文期刊回溯建库的实践与思考——以贵州省图书馆为例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建库流程: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数据字典的空间数据库通用建库技术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