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地区妇女产褥期生活卫生行为及变迁情况调查
2020-09-03秦蕊胡漫丽林小芳丁叶徐进李芳汪之顼
秦蕊 胡漫丽 林小芳 丁叶 徐进 李芳 汪之顼
产妇自胎儿及附属物娩出,到生殖器官恢复至非妊娠状态一般需要6~8周,这段时间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民间称为“坐月子”,一般指产后1~2个月,但不确定)[1]。产褥期是女性生命中一个重要历程,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产妇身体及心理恢复[2],科学的产褥期保健,有利于降低产褥期并发症的发生,对产后康复有积极作用[3]。为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生活卫生行为及影响因素,本课题组于2017年3~9月在中国不同地区招募调查对象,通过产妇与婆婆和/或母亲比较,观察产褥期生活卫生行为,从而获得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行为卫生学状况和近20~30年来代际变迁情况。
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择华南(广东)、华东(浙江)、华中(河南)、华北(天津、河北、山西、湖北、山东)、西南(重庆、四川)、西北(宁夏、新疆)、东北(辽宁、黑龙江)地区[地区划分依据为自然和经济因素[4],省份选择依据随机抽样和客观条件(地方同意和支持)],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4个调查点,调查点内选取省会城市/直辖市及1个三/四线城市(划分依据为经济水平[5]),市、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样本收集点,771个家庭经知情同意入选(半年内有婴儿出生,不应答率约40%),以产褥期产妇及女性长辈(婆婆和/或母亲)为调查对象,共收集调查问卷1 608份,有效问卷1 535份,有效率95.5%。
二、调查方法
成立课题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的回顾性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前,在南京进行了预调查,针对存在问题修改调查问卷。本研究获批南京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调查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保证调查过程真实可靠。
1.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生育史及分娩方式、传统与现代产褥期行为的接受度(传统产褥期行为:产后一月存在诸多行为禁忌,例如不下床、不出门;现代产褥期行为:不拘泥于产后一月,受到不同于体健时的照顾,但不需禁忌很多行为)、产褥期生活卫生行为[6-7]、对产褥期习俗观点的来源等,年轻产妇和婆婆/妈妈采用相同问卷调查。
结 果
调查对象包括年轻女性678例、婆婆386例、妈妈471例,其中179个家庭年轻女性、婆婆和妈妈均参与调查,499个家庭仅有年轻女性和婆婆/妈妈参与;地区分布为华南96例、华东193例、华中224例、华北613例、西南247例、西北97例、东北65例。
一、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为17.9~88.9岁,年轻女性平均年龄(31.0± 5.8)岁,婆婆/妈妈平均(56.0 ± 7.6)岁。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布:文盲占6.7%(103/1 535)、小学占15.9%(244/1 535)、初中占23.5%(361/1 535)、高中/中专占23.7%(364/1 535)、大专/职大占18.7%(287/1 535)、大学及以上占11.5%(176/1 535);年轻女性高中及以上居多(63.1%);婆婆/妈妈高中以下占多数(73.8%)。配偶文化分布:文盲占3.4%(52/1 535)、小学占12.9%(198/1 535)、初中占26.9%(413/1 535)、高中/中专占25%(384/1 535)、大专/职大占17.9%(275/1 535)、大学及以上占13.9%(213/1 535)。
调查对象中初产妇825例(53.7%),年轻女性中初产妇545例(80.4%),婆婆/妈妈中280例(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 203例(78.4%),剖宫产312例(20.3%),年轻女性自然分娩、剖宫产分别为56.2%(381/678)、41.7%(283/678),婆婆/妈妈中为93.4%(800/857)、5.7%(49/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代人分娩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传统与现代产褥期行为的接受度
67.9%(1 042/1 535)调查对象认为妇女需要传统产褥期行为,83.2%(1 277/1 535)认为需要现代产褥期行为。需要传统产褥期行为原因:不落毛病占78.5%(818/1 042)、不见风、着凉占73.8%(769/1 042)、休养更充分占72.3%(753/1 042)、风俗占49.5%(516/1 042)、不活动和干活占42.3%(441/1 042)、体现生育功劳和家庭地位占8.0%(83/1 042);选择现代产褥期行为原因为休养更充分占74.8%(955/1 277)、不落毛病占69.6%(854/1 277)、不见风、着凉占65.5%(836/1 277)、不活动和干活占36.3%(464/1 277)、风俗占31.6%(403/1 277)、体现生育功劳和家庭地位占11.0%(140/1 277)。
三、产褥期洗漱习惯及活动情况
1.洗漱习惯:(1)洗澡。23.9%(340/1 535)调查对象很少洗澡,45.5%(648/1 535)未洗澡;(2)洗头。25.8%(366/1 535)很少洗头,43.5%(618/1 535)未洗头;(3)刷牙。22.3%(316/1 535)与平时一样,30.5%(433/1 535)未刷牙。以上习惯,年轻女性和婆婆/妈妈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轻女性未洗澡、未洗头、未刷牙的比例均较婆婆/妈妈下降,年轻女性较上一代洗漱习惯有所改善(洗漱频次增加、不良习惯下降)。详见表1。
表1 产褥期间洗漱习惯的改变[n(%)]Table 1 Change of washing habits during puerperium[n(%)]
2.活动情况:(1)下床活动,45.2%(643/1 535)调查对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减少,19.6%(279/1 535)不下床,年轻女性不下床的比例低于婆婆/妈妈;(2)室外活动,35.3%(502/1 535)室外活动时间明显减少,48.5%(690/1 535)不出门;(3)晒太阳,43.3%(615/1 535)晒太阳时间明显减少,30.4%(432/1 535)避光、不晒太阳;(4)开窗通风,39.5%(562/1 535)通风时间明显减少,32.7%(465/1 535)避风、不开窗,年轻女性开窗通风的占比高于婆婆/妈妈;(5)做家务,31.4%(447/1 535)很少做家务,33.2%(472/1 535)不做。以上行为,在年轻女性和婆婆/妈妈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产褥期间活动情况的改变[n(%)]Table 2 Change of activity during puerperium[n(%)]
3.生活行为建议来源:建议主要源于父母占84.8%(1 302/1 535)、公婆占74.8%(1 148/1 535)、亲戚/邻居占39.1%(600/1 535)、朋友/同事占24.6%(378/1 535),部分源于老公占17.0%(261/1 535)、医生/护士占16.3%(250/1 535)、电视书刊占7.3%(112/1 535)、网络占6.9%(106/1 535)、月嫂占4.7%(72/1 535)。年轻女性源于朋友/同事占28.0%(190/678)、医生/护士占26.4%(179/678)、亲戚/邻居占24.9%(169/678)、网络占22.1%(150/678)、电视书刊占18.5%(125/678)、月嫂占10.2%(69/678),占比与婆婆/妈妈不同,婆婆/妈妈中对应百分比为15.9%(136/857)、13.2%(113/857)、36.1%(309/857)、2.4%(21/857)、4.9%(42/857)、3.2%(27/8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四、产褥期行为影响因素
1.洗漱习惯影响因素:以上调查发现,较多妇女存在产褥期间不良洗漱习惯[6-7](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为了解洗漱习惯影响因素,分别以是否洗澡、洗头、刷牙为因变量(是=1,否=0),剖宫产与否(是=1,否=0)、调查对象及配偶文化(1~6)、对传统产褥期行为态度(接受=1,不接受=0)、建议源于父母、公婆等(是=1,否=0)为自变量,低水平自变量为参照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本人文化程度、医生/护士建议是洗澡、洗头及刷牙的促进因素,认可传统产褥期行为促进不良洗漱习惯形成,父母的建议阻碍了洗澡、洗头发生,建议源于月嫂是洗澡、刷牙的促进因素,老公建议对洗头有促进作用、亲戚/邻居的建议对洗头具有阻碍作用。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洗漱习惯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washing habits
2.活动情况影响因素:分别以是否下床、室外活动、晒太阳、开窗通风、做家务为因变量(是=1,否=0),剖宫产与否(是=1,否=0)、调查对象及配偶文化(1~6)、对传统产褥期行为态度(接受=1,不接受=0)、建议源于父母、公婆等(是=1,否=0)为自变量,低水平自变量为参照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是下床活动、晒太阳、开窗通风的促进因素,认可传统产褥期行为阻碍了下床活动和开窗通风,父母的建议是室外活动、晒太阳、做家务的危险因素。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活动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ctivities
讨 论
结果表明,传统产褥期习俗仍被多数女性认可,但行为方式需改变;现代产褥期行为更受青睐。传统产褥期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史上最早的记载《礼记内则》,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现今社会对传统产褥期习俗需采取辩证理性的态度,在传统禁忌与现代医学间找到科学合理的平衡点[8],推动现代产褥期行为的实践与发展迫在眉睫。
总体来看,3~4成的调查对象不洗澡、不洗头、不刷牙,年轻女性较婆婆/妈妈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良卫生习惯。文化程度、医生/护士的建议、剖宫产可促进良好卫生习惯建立。李芳[9]等人的调查发现60~80% 农村产妇产后两周不刷牙、不洗头、不洗澡;张慧媛[10]的研究中显示城市产妇和农村产妇分别有24%、49%的比例不刷牙、不洗澡。个人卫生状况与感染性疾病发生密不可分[11-12],不良卫生习惯可能导致产妇产褥期疾病发生率上升,危害健康。剖宫产利于良好习惯形成,与李艳丽[13]研究结果相似,剖宫产者住院时间长于自然分娩者,接受相关知识较多,经济条件较好[13-14],调查中剖宫产者多为年轻女性,结果显示年轻女性生活习惯优于婆婆/妈妈。
产后活动上,多数女性活动明显减少,部分基本不下床/不出门,同时存在不晒太阳、不通风。蓝海英[15]、成丽虹[16]的调查也有类似情况。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患冠心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的几率较低[17],规律的体育活动可有效提高机体功能[18]。美国妇产科学院也建议产妇产后一周每天至少进行20~30分钟的适度体育锻炼[19]。坐月子在中国由来已久,相关禁忌根深蒂固,产后活动情况不佳。文化水平高的女性受现代知识影响,健康意识提高[20],产后活动可能性增大,健康宣教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年轻女性较上一代在产褥期生活卫生行为上有所变迁,但仍存在一些不恰当行为,可能会影响产妇及婴儿的健康。相关工作人员应开展产后保健宣讲工作,倡导健康的生活卫生行为,纠正不合理产后行为,让产妇及家属对传统月子行为能够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