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危为机”
——疫后医院发展的多维考量

2020-09-03刘晓岑吴松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科医疗防控

文/刘晓岑 吴松

把握当下,未雨绸缪。常态疫情战备的同时,各医疗机构应“危中寻机”,重构未来格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球。截至六月初,势头仍然凶猛。

此前,WHO总干事谭德塞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大部分国家仍处于新冠肺炎流行初期,以及新冠肺炎将长期存在且易复发”的判断。而于5月19日结束的世界卫生大会上,相关专家也认为未来疫情仍将复杂而残酷。这意味着这场战“疫”之路任重道远,更提醒我们必须做好抗疫长期化和常态化的准备。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在向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甚至在某些地区,仍有零星境外输入者和本土确诊者。

在疫情冲击下,医疗卫生行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医院的运营压力也相应倍增。有调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等业务指标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营收同比下滑,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不小影响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思考。

后疫情时期医院如何“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战胜负面影响,夺得发展先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指示?

疫情防控常态化:巩固战果,抓细抓实日常医疗

目前,面对全面的复工复学潮所带来的防控压力,医疗机构要严格做好院感防控并逐步恢复正常医疗工作。一手抓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疫情下日常诊疗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抓细抓实。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继续坚持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院内疫情防控工作的负责和管理;根据疫情防控现状,对在医院内可能发生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情况,医院须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并进行实操演练,以确保各处置环节衔接合理通畅;继续实行严格的预检分诊,落实无差别核酸检测排查工作,同时要做到进一步缩短确诊时间,争取半天内得到确诊结果,提高防控效率;恢复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依然要在院内设置发热隔离病房或区域。此外,将新冠肺炎的知识纳入医院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全院的医护人员学习并掌握新冠肺炎发热患者和其他发热患者的甄别筛查技能,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继续加强陪护探访管理,尽量避免住院探视,必需时要严格按照“一患一陪”要求执行,陪护人员原则上不能更换并须查验身份信息;细化防控方案。对就诊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针对不同临床科室或管理部门的特点及功能定位,考量岗位风险和防护标准,制定精细化差异化的防控及工作管理方案,按照“一院一策、一科一策”原则,落实科学合理、灵活差异的分区管理措施,避免出现防控不足或过度的情况。在此前提下,稳步推进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推动互联网医院走向前台:规范化、快速发展

2014年,宁波云医院以“网络医院”名义设立线上平台并运营。在随后5年间,互联网医院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497家互联网医院,其中由实体医院主导的占83%,而在这部分当中,三级医院就医服务互联网化覆盖率占80%。此外,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路径指明方向,并明确指出会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0年2月15日,浙江医保局率先在邵逸夫医院开展医保在线支付试点,这标志着互联网医疗的支付瓶颈获得重大突破。此外,统计信息显示,江苏、广东、四川、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也均已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当前疫况下,互联网医院优势凸显。将传统的医疗服务延伸至院外,可有效缓解实体医院医疗压力和人群聚集问题。各医院应认真总结这次疫情对医院的影响,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探索建立智慧医院,将专科优势从线下转移到线上,重点推进“长半径”疑难重症的“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同时,对轻症患者/慢性病等能够择期诊疗患者采用“去时空诊疗”:通过网上问诊的方式解决慢性病患者的随诊、康复、加强孕妇常规产检的预约等服务,缓解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加速分级诊疗的进程。

未来的互联网医院,要将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互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支持、临床医学诊疗、医药电商、医药配送、个性化健康管理、医疗保险支付等各领域进行协同整合,形成一体化综合应用平台,打造一个开放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同时,随着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将得到逐步完善,未来的互联网医院将集合基础资源信息、病理数据、医生诊疗信息等丰富的信息数据,因此数据安全管理和监管问题需要得到极大的重视。

同时,要严格制定数据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健康医疗数据保密规定,严格管理患者资料、临床信息、基因数据等。同时,大力加强信息防护力度,营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医疗环境。

图1 互联网医院的整合模式

调整医疗模式:加快医联体建设,推动系统关口前移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提倡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医卫融合、卫计融合。例如,近年来,罗湖医院集团通过将医联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融合,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包括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在内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让居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精细化、特色化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地将健康防线再前移。

此次疫情的影响更是凸显出分级诊疗的重要性。分级诊疗制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而这些恰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传染病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和落实,形成医卫融合模式,建设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调动,应充分整合基层治理中公卫、全科、疾控、防控等各个方面。而在这一医联体链条中,基层医疗诊治能力的提升是关键环节。通过借助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远程诊疗的升级、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与云端化建设等手段,更好地与三甲综合性医院配合,做好辅助诊疗、有效转诊的工作,充分发挥三级医院领办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可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网络的基石。

图2 互联网医院主导单位分类及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服务互联网化覆盖率统计

此外,此次疫情使得公众的健康意识大幅度提升。我国政府近年来日益重视康复服务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面康复,“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康复服务成为建设健康中国工程的重要内容。而且目前慢性病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健康管理也是今后医疗关注的重点转变,需要医疗系统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同时加强慢病管理、康复医疗、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工作。

强化重点特色专科:储备战略学科资源,再造核心竞争力

专科化运营将是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同级别的医院专科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通过重新审视并合理调整医院的业务和患者结构,凝练专科特色和发展方向,打造“专科医疗中心模式”,即学科群建设,通过聚焦资源专攻重点优势学科,强化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在形成自己的专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与之相关其他支撑学科的提升,组成专科医疗中心,形成品牌,将有效提升医院的号召力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借由此次疫情影响,部分战略发展学科也将成为医院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其中便包括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重视重症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及人才培养,可为今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应对积蓄有力保障;加强医疗机构心理咨询和干预等相关服务建设,人文医疗学科须得到进一步重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发扬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西药并用,中西医优势互补,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和防治能力;强化MDT(多学科综合诊治),整合跨学科、跨领域资源,进行学科和学科、甚至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合作,可大大提高医疗效率。

开拓新思路:积极应对“新常态”下运营,再造新引擎

当前除少数地区,全国多数地区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在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医院更须积极应对目前的运营压力,尽快恢复元气。通过开拓思路、拓展线上,同时控制成本,将会是医院“转危为机”的可行选择。 建立公共卫生—民生项目—基本医疗的公立医院模式,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大力进行民生项目建设,将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列为头等大事;争取加大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如人员费用、基建、技改、项目、专项,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性亏损的补贴;拓展线上服务,建立智慧医院;做大相关产业平台,如转化医学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等,并在一定空间内合理探索可经营项目,发展并高效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如第三方影像、病理检验、健康管理、信息化服务、后勤服务等也是必由之路。

此外,通过精细化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制度落实,严格成本管控;做好DRG相关工作,提高病种收益;积极推行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的管理方案;加强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积极引进科学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实行严格监控等也是重要考量。

把握当下,未雨绸缪。做好疫情常态化准备的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应顺应时代,“危中寻机”,重构未来区域医疗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专科医疗防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浅析专科化管理在心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实践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福建抗疫专科护理队出征支援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