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技术监测矿山沉陷盆地技术研究
2020-09-03汪民主李红彦
汪民主,李红彦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因开采而引起的地面沉陷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及周围环境造成了影响,对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监测手段有精密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GPS观测技术等,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但同时存在工作量大、观测时间长、成本高、空间分辨率低等缺点。随着SAR技术的提出与发展,矿区地表沉陷监测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利用InSAR技术来监测地表沉陷已进入新的阶段,其中,D-InSAR技术因其快捷方便、低成本、高精度、对微小变形的高敏感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矿区的沉陷监测。本文利用某矿区某矿的InSAR数据进行实际处理、应用与分析,并与传统矿区监测方法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验证InSAR技术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1 二轨法D-InSAR形变测量基本原理
InSAR干涉相位包括地形信息和地表形变信息以及其他相位信息,表示如下:
φif=φflat+φtop+φdef+φorb+φatm+φnoi
(1)
式中,φflat为平地效应相位;φtop为地形相位;φdef为地表形变相位;φorb为轨道误差引起的相位;φatm为大气延迟相位;φnoi为噪声相位。
D-InSAR就是采用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其他相位,只留下由地表形变引起的相位。以二轨法为例介绍D-InSAR形变监测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二轨法形变监测示意图
若忽略轨道误差、大气扰动和噪声影响,由式(1)可知,从干涉相位中去除平地效应相位和地形相位,就可得到地表形变引起的相位,由此进一步得到地表形变。
点P1在参考椭球面上,该处相位只包含平地效应相位,地面点P2则包含平地效应相位和地形相位。
(2)
(3)
(4)
两幅SAR影像观测期间形变为:
(5)
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对式(5)的h求偏导,可得:
(6)
由式(6)可知,DEM的精度对地表形变的误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RTM在2018年2月11日~22日完成了飞行使命,得到了覆盖地球80%以上的陆地面积的雷达影像数据,制成了DEM数据,SRTM3 DEM数据在我国的分辨率为90 m,平原地区绝对高程精度优于5 m,为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 D-InSAR监测矿区沉陷的实例应用
2.1 实验区选择
某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部,西北距某集团有限公司6 km,东南距磁县县城约15 km,行政区划隶属邯郸市某矿区及磁县管辖。某矿井田倾斜宽约为2.5 km,走向长约为8 km,面积约为20 km2,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在本文采用的SAR影像监测期间,该矿仅有152下31S工作面处于开采之中,且监测时间段内开采区位于工作面的北部。
选择覆盖该矿区的两景SAR影像数据,将2018年1月9日和2月2日的RADARSAT影像形成干涉对,外加SRTM3 DEM数据:N36E114.hgt,监测某矿在24天内的地面沉降信息。
2.2 数据处理软件
目前,针对SAR数据的处理开发出了很多软件,例如加拿大Atlantis公司的EARTH VIEW INSAR软件、荷兰Delft科技大学开发的Doris、美国的JPL和Caltech开发的ROI_PAC等。本文选用GAMMA软件完成差分干涉处理工作,该软件是由瑞士GAMMA遥感公司开发的,可以在Linux系统和Win系统下安装,也可开放源代码,操作简单、易学。该软件可分成组件式的SAR处理器、干涉SAR处理器、差分干涉和地理编码、土地利用工具和干涉点目标分析这五个部分,可处理ERS-1/2 、TerraSAR-X、SIR-C 、JERS、PALSAR、RADARSAT、ENVISAT ASAR等 SAR数据。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采用二轨法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基本流程图如图2所示,利用地表形变前后的SAR影像对产生的的干涉条纹图和DEM模拟的地形相位,从干涉图中去除地形相位获得地面沉降信息,如图3所示。通过ENVI和Golden Surfer软件,从获取的地面沉降图中提取出地形信息,绘制沉降等值线图,如图4所示。利用开采沉陷预测预报系统,预计在监测时间段内的矿区下沉曲线,如图5所示。对比两图,可以发现SAR影像监测得到的等值线与MSPS软件预计的等值线趋势、形状大致吻合,35 mm等值线吻合度最高,15 mm等值线吻合度最低,但还存在部分差异,一些差分干涉图反应的沉陷信息在预测等值线图中没有反应,比如图4,等值线右侧有部分突出,已采工作面及周边工作面开采、监测精度、数据处理准确度等都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而预计软件是在各方面条件均理想化的情况下得到预计结果,导致出现不吻合的地方。
图2 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流程图
图3 沉降图
某矿在152下31S工作面上方附近设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将观测站实测数据处理得到的沉降值与SAR影像监测相应观测站点的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了两种方法的误差值,两组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测站T0、T17至T26位于下沉边界以外,理论上不存在下沉,而影像监测到下沉值,可能因为SAR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影像间偏差、配准误差、轨道参数误差、操作误差等,此时要对这些测站的监测沉降值进行补偿。确定补偿值方法有:(1)利用沉降图取边界外相干系数为0.8以上点的沉降值,求取平均值;(2)根据Surfer软件得到的监测等值线图确定边界外补偿值。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取补偿值为14 mm。为了有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将地面监测沉降量与影像监测形变量进行分析成图,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知,两者的最小误差为0 mm,最大误差为30 mm,18个点误差在10 mm以内,11个点误差在10 mm及以上,平均误差为8.97 mm,标准偏差为9.68 mm。
图4 与矿图叠加的等值线图
图5 预测下沉曲线
表1 D-InSAR监测沉降值与地面实测沉降值对比表
图6 地面监测与D-InSAR监测数据对比
通过对D-InSAR方法得到的沉降信息与地面观测站实测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两种方法处理结果基本相符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值,这是因为基准象元点选取有偏差、数据内插不准确、轨道参数变化、大气影响等。
3 结 论
InSAR技术具有常规监测方法和GPS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某矿区某矿的应用效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影像失相干、卫星轨道误差、大气效应等都会影响D-InSAR技术最终处理结果,该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总体来说,D-InSAR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矿区因开采沉陷引起的沉陷盆地,且D-InSAR技术可以得到整个区域的沉陷信息、不用布设观测站、更加方便快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这说明SAR影像监测地面沉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