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失调理论下高校文艺类社团成员离职行为研究

2020-09-02朱雅轩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摘 要】高校文艺类社团对学生及社会具有积极影响作用,但成员离职行为始终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入手,借助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社团成员离职问题,并从管理者角度提出了第二课堂制度完善、成员价值塑造、组织文化建设等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帮助高校文艺类社团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传播优秀文化。

【关键词】文艺类社团;认知失调;离职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80-01

文艺类社团是指由具有相同文化艺术兴趣或特长的大学生组成,组织相关活动及表演的社会团体,例如:舞蹈社、乐器社、书法社、绘画社、相声社、话剧社等。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关键动力,对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学生加入文艺类社团动机分析

(一)寻求共同兴趣爱好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面对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面孔往往会产生孤独感、焦虑感。而文化艺术类社团恰恰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在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好,满足了其求同的心理,能有效缓解其不适应性。但是,学生在特殊情境下满怀激情地加入社团,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并未仔细考虑其他因素,表现出一种盲目性。

(二)锻炼自身文艺特长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某项文艺特长更加重视。抱有锻炼特长动机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并不具备特长,仅仅是对文艺表演有兴趣,希望在社团中得到锻炼,从而掌握一项技能;另一类是在上大学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具有或高或低的表演水平,期待在有更多人的社团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塑造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学生自发建立的组织,文艺类社团具备充分的自我管理权限与责任,正因为其相对独立性、自由性,社团也就成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组织管理能力的平台。与学生会或其他类型社团不一样,作为核心成员的演员使文艺类社团具备了难得的演员班底管理的魅力。因此,许多大学生愿意在这个平台上扮演管理者的身份,一展身手。

二、认知失调的产生与离职行为

费斯汀格在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即对于个体而言,面对新情况或新消息同他们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相关的认知可能产生分歧,而这种分歧会使人产生不舒服、不愉悦的感觉。

在加入社团之后,学生容易因多种原因产生认知失调,造成内心矛盾与不适,这些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因兴趣而加入社团的盲目性为日后埋下了祸根,学生感兴趣的通常只是文艺形式本身,社团的管理活动、相关工作冲击了其对社团娱乐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大失所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文艺特长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没有接触过相关训练的爱好者并未料到自己距离舞台上的风光无限还有诸多困难,缺乏专业指导、课余时间不足,也会给社团成员的内心造成沉重的打击。不同于其他一般组织管理,由于其成员多样性、职责自愿性、环境特殊性等,表现出独特的管理情景与难题,管理实践经常是事与愿违。

认知失调的结果之一是个体为了努力减少失调,会主动避免可能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退出大学社团通常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所以面对认知失调,有些社团成员选择直接离职,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有更多的人争先“逃离”社团。

三、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第二课堂制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文化艺术类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广阔舞台。高校社团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体系,强化社团活动的教育意义,实施量化考核标准以增加学生认知,即社团活动如同专业课程,在大学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第二课堂认知的建立能有效增加学生一致性的认知,以减少失调,进而减少社团成员离职行为的发生。

(二)引领成员价值塑造,加强社团内部激励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助力军,必须承担起重要的历史责任。文艺类社团是推进社会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参与并建设文艺类社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团内部一系列激励机制及思想引导改变大学生对社团各种认知的重要性,让积极的、一致性的认知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消极的、不一致性的认知逐渐消失,能够有效缓解失调感,减少其产生的不适与压力。

(三)强化组织文化建设,构筑成员身份认同

组织文化建设对高校文艺类社团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塑造并传承组织文化,在招募新成员时提前為其灌输相关思想,能够有效改变其未来的行为。社团可成功地将新成员的行为从“我将加入社团”改变为“我将加入社团,并坚持不退出”,使其认知与行为不再发生冲突。并且通过组织文化使其对社团成员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对社团产生归属感,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高校文艺类社团成员离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迪.高校第二课堂引领者——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研究[J].戏剧之家,2014(09):301.

[2]李睿贤.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91+93.

[3]杨飞龙. 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离职倾向研究[D].中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雅轩(199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