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摄影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析
2020-09-02于逸淼
于逸淼
【摘 要】摄影作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下摄影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改革方法和要求。尝试改善当下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摄影教学思路的改革和理念转变提出初步探讨。
【关键词】摄影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78-02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相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数码相机的价格也慢慢趋于平民化,可选择的样式增多。同时手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摄影对拍摄设备的要求不断降低,摄影真正进入了大众流行的时代。
一、当今高职院校摄影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摄影学习的普遍化对于摄影教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摄影课程重要性不断提升,摄影成为专业学习需掌握的技能之一。多数艺术类及相关专业都已开设摄影课程,以便于辅助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对于摄影教育自身来讲是一个增加和提升影响力的机会。然而,当下的摄影教学现状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代的进步和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需要转变,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带来的便捷高效和大量丰富的信息资料,以便于对教学提供辅助和借鉴,以此不断调整、改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实现摄影教学体系的变革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摄影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下摄影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教学现状将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高职院校摄影课程多为专业基础课程或是选修课程,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低,并不能认识到摄影课程对于个人发展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爱好摄影或有摄影基础的学生非常少,然而摄影课程的学习需要摄影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拍摄创作,二者相辅相成。实践拍摄任务多是在课下,学生对于拍摄实践多是应付,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对摄影失去了兴趣,也没有好的积极的状态,最后的摄影课程效果一般。
(二)專业课程重视程度低
摄影课程的安排大多为一个学期,而且课时量也偏少。相关专业学科认为摄影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技巧就能掌握的课程,然而压缩学时的同时也压缩了学习成效。此外,摄影课程的学习要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和器材辅助教学,多数学校对摄影棚的建设投入很难满足要求。且对于一个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讲,购买一部相机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学生没有相机操作而用手机拍摄进行学习,则很难掌握摄影理论和原理,这种情况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三)授课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多数的摄影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涉及到的摄影理论知识众多,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但是数字时代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高职摄影教师大多是非专业的,所以对于教授的课程知识一般不能紧跟时代脚步,而且搜集资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年龄较大的摄影教师来讲一般会选择“一课多用”,甚至没有大量精美的摄影图集和不断更新的摄影教学技能来完善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四)摄影教材专业针对性弱
摄影课程所用的教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高职高专教材;另一类是本科院校教材。高职高专教材内容大多偏于简单或是专业性不够强;本科院校教材应用性弱、理论性强,这两类教材都有相应的问题。即便是更新再版,仍旧是换汤不换药,多数教材配套的课件等资料相对来讲更新换代慢,资料比较陈旧,有的教材连配套的课件素材都没有,影响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三、摄影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以上摄影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国家制定的相关文件和政策要求,结合当下现状,对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改革现行摄影课程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思路,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改变原有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课程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物联网教学融入到课堂当中,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手机自媒体等互联网手段自主学习探究。同时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成立网络课程小组,不断更新课程知识和内容,做到课上、课下都能跟学生进行互动、答疑,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组织摄影活动, 成立摄影兴趣社团等,鼓励学生多参加摄影比赛。此外,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与业界人士交流,邀请业界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判[1]。
(二)合理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摄影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有针对性地增加摄影教学的课时,提升摄影教学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摄影课程的发展需要从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摄影教学的硬件投入,完善摄影教学需要的拍摄设备和专业摄影棚的建设,为课程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此外,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聘请一线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及承担一定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校内外工作室为平台,联合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充分建立与企业的合作与互动,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行业产业对接, 人才培养规格与业界需求对接, 学生学业与社会职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同时,增加教学师资力量建设,形成教研团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培训学习才能在教学和技能方面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
(三)加强高职摄影教材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多数教材知识过于简化,本科院校的教材教学侧重点与高职院校的有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体系来安排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资源建设上,从理论和技能上加强对摄影的研究和提升。结合信息化手段、参考借鉴学习国内外专业摄影师的理论和拍摄技巧,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教材要能够随信息技术发展和升级及时更新内容,做到动态性更新。编写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摄影课程教材和摄影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编写校本教材和活页式教材,便于学生灵活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利用好线上线下多种媒介建立多元化、立体化资源库,进而能够灵活、高效地掌握最新最全的摄影知识技能。
(四)融入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完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网络课程的普及、手机App大量涌现,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教师教学知识更新的同时,要更好地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教会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表达思想和观念,传递美的理念和艺术。
知识技能是装备,思想观念是灵魂,技术提高的同时关注艺术的提升、素养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是仅限于基本的知识技能,需要更多时间去认识和创新。高校摄影教育的重点, 必将从摄影技术技巧的教育,向影像文化的教育过渡。[3]摄影教育中所要传承的并非技艺而是文化。智能化的工具不能代替人脑,决定摄影作品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影像价值判断认知标准的高下,在于摄影者人文素养的高低[4]。
教师要以摄影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摄影课程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蔡彤宇.浅谈高职摄影课程的教学思路[J].艺术教育,2019(07).
[2]范铮.高职院校摄影教学改革刍议[J].艺术探索,2010,(03):84-85.
[3]唐东平.中国摄影教育应对策略探讨[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04):40-44.
[4]姚光明.从“摄其所知”到“摄其所识”——我国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之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