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末乐章中“主题一致性”特征探析

2020-09-02姚敏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姚敏

【摘 要】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作为他最瞩目的交响曲作品之一,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从情感表现都不失为一部佳作。本文以末乐章为分析对象,概括该作品中三个不同主题的发展手法,进而揭示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致性”特征。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末乐章;主题发展;主题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93-02

一、创作基本情况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在他的人生中意义非凡,该作品创作过程可谓漫长而艰难。1876年,柴科夫斯基开始《第四交响曲》的酝酿,于年底动笔,经过漫长的两年时间,这首《第四交响曲》于1878年1月7日完成。同时,也标志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进入成熟期。《第四交响曲》回归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布局,末乐章作为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创作上,都是对《第四交响曲》的一个最终的诠释。

二、主题呈示及作品结构

(一)主题呈示

在第四乐章中,柴科夫斯基主要采用三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热闹的节日主题a、俄罗斯民歌主题b以及欢快的舞蹈主题c。如谱例1所示:

(二)作品结构

以民歌主题B为变奏核心,在其之前或之后插入节日主题A和舞蹈主题C,形成回旋性和变奏性兼具的混合曲式结构,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主题分布的情况,b主题内部的变奏性展开,以及a、b、c三个主题所呈现的回旋性特征。

三、主题发展中“主题一致性”特征

十二音音乐创作时期,勋伯格提出“被强化的主题一致性”①这一特征,是追求十二音音高的共性处理方式。而这一特征正是从早期调性音乐创作中,针对各种音乐事件“主题一致性”特征的延伸。调性音乐时期的“主题一致性”特征存在于各种音乐事件中,如:音高、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下面将集中阐述《第四交响曲》末乐章的“主题一致性”特征。

整首作品开始于a主题,8小节,F大调,至第9小节圆号声部出现a主题与b主题之间的连接部分,第10小节b主题以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片白桦林》的片段作为主题动机,无论是从调性上还是在音型上,b主题都与a主题呈对比状态,从而形成了与a主题完全不同的性格。b主题主要有两个动机,在之后的音乐中作为动机素材被反复使用,如谱例2所示:

例2(b主题):

y素材作为b主题的第二动机,在第18小节,b主题与第二次出现a主题之间的连接,从b主题的内部开始,y素材通过叠加音程,反向以及模进等手法发展,逐渐堆积情绪的高点,低音声部使用属持续音c,直到在第26小节,音型转变为b主题中弦乐的十六分音符律动,木管组与弦乐组之间不断交替,形成循环状,其中每小节的第一个音纵向叠置后都是属和弦,由此可见,整个连接都在属和弦的控制范围内。

x素材作为b主题的第一动机,在第268小节的出现,作为全曲最后一个出现的动机因素,通过八度叠加、模进、节奏紧缩再现、反向等各种手法,逐渐形成一种积累的内在爆发力,最后将整部作品推向结束的高点,如谱例3所示:

在第二次a主题出现后,第38小节出现了主题c,主题c所采用的音型呈现了一种与a主题相仿的情绪,从而也更加凸显出b主题的与众不同,由此可见,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精神上是一种苦难与欢乐交替的状态。苦难来自自己的内心,欢乐来自外面的世界。

主题c发展至第59小节,最后一个和弦是F大调的主和弦,同时也是第60小节第二次出现的b主题?b小调的属和弦,使b主题自然转至?b小调。从第60小节开始,b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分别在双簧管和大管声部;长笛、单簧管和大管聲部;圆号声部;长号和大号声部;长笛和单簧管声部。五次变奏,除音色不同外,在长笛和单簧管声部的第五次变奏中,通过节奏紧缩、节奏扩宽的方式来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形成连接。如谱例4所示:

第119小节a主题第三次出现,已经彰显出第四乐章的回旋性,与传统不同的是,柴科夫斯基通过融合变奏性的特征,削弱了作品的回旋性,同时也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深刻的哲学构思和他浓郁的个人风格,主题的发展手法不同于过去,表达他想要挣脱旧的束缚,却无法挣脱的一种心境。

第127小节c主题第二次出现后,b主题紧接在第149小节出现,调性模糊,在主题内部发展中,通过节奏紧缩,素材x从第181小节采用一拍为单位的木管组与弦乐组四个声部循环演奏,形成连接的效果,第187小节主题b在长号与三组低音声部出现,随后一小节圆号、小号交替演奏,至第194小节形成半小节为单位的模仿,主题动机不断堆积,形成内在积累的力量,显示出柴科夫斯基内心的迷茫和苦闷的堆叠。

第199小节插入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与之前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种自述,外在的欢乐同内在自我的一种对抗。情绪的反差,使整首作品的音乐呈现出一种悲剧效果。

第223小节c主题素材分三次交替出现,之后进行分裂模进,逐渐扩大音乐张力。从第249小节开始,主题a、c、b先后出现,直至第四乐章终结。

四、结语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始终是保持主题素材贯穿全曲,无论是不断回旋出现的主题a,还是极具变奏性质的主题b,又或者是主题c的分裂发展,都从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主题一致性”的原则,使用相同的素材,通过不同的作曲手法,呈现出同或异的音乐形态及音乐感受。这种“主题一致性”原则,在作曲技术中不可或缺,通过分析《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在不同层面上都使用这一原则,因此更突显“主题一致性”原则在作曲中的重要性。

注释:

①“被强化的主题一致性”主要是出现在无调性条件下,而“主题一致性”则更具体指无调性之前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上)[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0.

作者简介:姚 敏(1996-),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柴科夫斯基《三月—云雀之歌》的创作及演奏分析
论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六月——船歌》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