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尔第歌剧选段《柴堆上火焰熊熊》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2020-09-02曹晨旭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风格特点威尔第背景

曹晨旭

【摘 要】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游吟诗人》这部歌剧则是他创作生涯中一部极具艺术性和代表性的佳作。这部作品用别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爱情、亲情力量的伟大以及为爱牺牲的精神,人物多样、情节丰富且有着鲜明的风格特点。这部歌剧第三幕中的男高音咏叹调《柴堆上火焰熊熊》非常著名,本文即通过对这首咏叹调的人物形象、风格特点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展现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关键词】威尔第;《柴堆上火焰熊熊》;背景;风格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069-02

一、创作背景

歌剧《游吟诗人》的故事发生于15世纪初期,年轻的首领曼里克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阿拉贡皇后的女官莱欧诺拉,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并对两人的美好未来产生了无尽的憧憬与向往。与此同时,鲁纳伯爵也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莱欧诺拉,但他不知道的是,曼里克与自己竟是兄弟关系,年轻的鲁纳伯爵居然把自己的亲兄弟曼里克当成了情敌。原来在很久之前,曼里克的养母吉普赛人阿苏茜娜的母亲被鲁纳伯爵的父亲老伯爵活活烧死,阿苏茜娜为了报仇将幼小的曼里克偷了过来,慢慢抚养成人。之后便有了兄弟二人同时爱上莱欧诺拉一事,二人为了共同之所爱互相残杀。剧情发展到最后,阿苏茜娜终于报了杀母之仇,整部歌剧以悲剧收场,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线条贯穿始终,引发观众无尽的深思。

二、作品风格特点及演唱分析

(一)风格特点

《柴堆上火焰熊熊》为《游吟诗人》这部歌剧中第三幕曼里克(男高音)的咏叹调,这首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意大利歌剧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咏叹调之一。这首作品属于跑马歌形式,跑马歌是意大利歌剧中一种快速的、篇幅不长的咏叹调形式,是一种节奏反复的短咏叹调,原名为Cabaletta(卡巴莱塔),通常是重唱或者咏叹调结束的那一部分。卡巴莱塔原本是形容伴奏或旋律像动物跑步的步伐一样轻快、急促。罗西尼的创作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跑动,除罗西尼外,多尼采蒂和贝里尼也都是十分擅长创作此类体裁音乐作品的艺术家。这首《柴堆上火焰熊熊》则正是属于卡巴莱塔这类体裁。

该作品前六小节为引子,4/4拍,F大调,所表现的是养母阿苏茜娜就要被火烧死时曼里克的急切心情,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和推动性极强的连续附点组合烘托出主角内心情绪上的起伏。然后作品运用3/4拍、C自然大调,给人以坚强、明朗的感觉,表现出年轻的首领曼里克此时内心无比坚定,强弱弱的拍子反映了曼里克的救母心切,C自然大调也烘托出曼里克坚强勇敢、果断明快的性格。通篇运用的是节奏感强烈、推进效果和气氛烘托明显的节奏型。作品结尾处让整段音乐最终缓而重地落在C大调的主和弦上,完满终止,刚强而坚定,给台下的听众带来强烈的终止感。

第三幕中,当曼里克牵着莱欧诺拉的手缓缓地走上礼拜堂的祭坛时,突然听到吉普赛女人阿苏茜娜被守城的士兵抓走,士兵们要立即将阿苏茜娜扔入火坑中烧死,此时曼里克毫不犹豫地扔下了莱欧诺拉,呐喊着冲向抓走养母阿苏茜娜的士兵们。这时他唱道“我若是失败了,将与你一同死去”,此时随着情绪的激昂,音高已经到了小字三组的C。此处的高音是所有男高音一展雄风的地方,这个高音恰到好处地为全曲注入了无比蓬勃的生命力。通过这段咏叹调的表演,曼里克的形象深入人心。威尔第尝试用曼里克和莱欧诺拉两人之间的爱情去升华悲惨的结局,这就说明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以悲剧收尾,整部歌剧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柴堆上火焰熊熊》这首作品中,年轻的首领曼里克具有多重性格特点。曼里克具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身份,他既是浪漫温情的游吟诗人,又是骁勇善战的部队领袖,这两种身份造就了这部剧的矛盾冲突。与此同时,曼里克对于爱情和亲情的权衡和抉择,也造成了这部剧的冲突,使故事极富戏剧性。威尔第成功地将曼里克这一人物给写活了,以他本身具有的多重人物性格带动观众的思维,将整部歌剧的剧情推向高潮。

(二)演唱分析

《柴堆上火焰熊熊》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很有意思,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半音向上级进的方式推动音乐发展,推至高潮后接两个右手的八度和弦,目的是一定程度上延长这一高潮场面,紧接着就是一组下行和弦跳动,这种一上一下连绵不断的起伏就好像上下窜动的熊熊烈火一般,高亢激昂,给人以激进的感觉,在情绪和感情的刻画上为后面的咏叹调演唱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

经过前六小节的引子后,第七小节的伴奏部分用了一个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这种节奏型有十分鮮明的行进感,我们可以从这个节奏中听出一种部队行进的感觉,为第八小节的演唱做了准备。演唱一开始就进入了十分激昂的部分,在3/4拍强-弱-弱的推动下,作品以快板的速度进行,第八小节直接以三个着重记号的四分音符展开,紧跟着是第九小节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跳音,音乐整体以严肃和律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男高音激昂的嗓音,加之威尔第作品特有的英雄性,十分生动和直接地将曼里克营救母亲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演唱时要注意体现出曼里克的英雄特征,声音不宜太抒情,应当浑厚有力,注意气息与声音的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跳音的弹性。

在下一个音乐片段中,也就是第二十四至三十一小节,歌词大意为“虽然我内心十分爱你,但我是她的儿子,纵使你十分痛苦,但这也不能阻止我。”这是曼里克在危急时刻对莱欧诺拉说的话,他告诉莱欧诺拉自己必须去救自己的母亲,哪怕刀山火海、哪怕这一趟去了再也回不来,自己也要去救母亲,因为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母亲自己也将无法存在,世上没有哪般感情会像母子的感情一般,哪怕是与莱欧诺拉的这般感情,也无法阻止自己去救母亲的脚步,他也为此十分伤心,请求莱欧诺拉可以理解自己并原谅自己。此时乐句中出现了b7和b3,调性听起来发生了一丝变化,由之前的激昂转变为对莱欧诺拉的愧疚与告别,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原谅,唱此处时应当注意情绪的转变,声音也不可像之前一样洪亮,要表达出请求莱欧诺拉原谅的情感。

来到第三十二小节,曼里克刚请求过莱欧诺拉的原谅,旋律部分也恢复到以前的跳音旋律,律动感十足,歌词也变为“亲爱的母亲啊,我这就来救你,如果不能顺利救出你,我就要和你死在一起,请你等着我,我要和你死在一起!”伴奏织体也更为紧凑,这种方式把男高音音色的明亮和英雄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推动情节进一步往下发展。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由刚才对莱欧诺拉的缓和情绪转变为迫不及待要去救母親的急切情绪,速度回到原速,演唱要突出重音,横膈肌发力,唱出跳音的律动感,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要唱准确。

这首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是整个咏叹调的结束部分,也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速度上越来越快,伴奏织体更加紧凑,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的排列更加密集,男高音特有的金属感音色在此处得以酣畅淋漓的展现。再加上这里作曲家特意加上了大规模的男声合唱伴唱,使得此处气势更加雄伟浩荡,曼里克坚定的救母决心犹如柴堆上熊熊的火焰一般直冲天际,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整个男高音的旋律声部与合唱团的伴唱声部相互结合、相互依托而又相互独立,旋律声部架于伴唱声部之上,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毁灭一切。作品的最后实际上是没有High C的,但经过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二度创作,此处加上一个High C似乎已经变成了传统,并且这样唱更能体现出曼里克的坚定决心,表现出曼里克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特点,同时,这个High C也将观众的心牢牢地套紧,使观众们更加为曼里克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戏剧感十足。此处可以称得上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处,难度之高也可想而知,演唱高音时的状态一定要放松,保证喉头的稳定是一个重要前提。同时要做到让观众既放松又兴奋、既松弛又紧张,这样才最能打动观众。

三、影响

《柴堆上火焰熊熊》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着力表现了世俗人情和社会悲剧,这一点十分符合威尔第“人性戏剧”的理念,传递了强烈而生动的情感,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阴暗面,刻画了人的丑陋嘴脸,以极富创造力的艺术手段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极具艺术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这部男高音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富有冲突性和戏剧化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四、结语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意大利歌剧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柴堆上火焰熊熊》这首著名男高音咏叹调的简要分析,带领大家初步认识和了解了威尔第歌剧的作品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对《游吟诗人》这部剧的主人公曼里克的人物形象做了初步的介绍。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更为深入地研究歌剧艺术以及发掘歌剧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振山.声乐教学曲库外国作品第2卷·外国歌剧曲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王蕾,黄敏学.西方音乐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张弦.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管谨义.西方声乐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刘诗嵘.歌剧大师威尔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丁毅.西洋著名歌剧剧作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7]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景彬.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戏剧抒情男高音(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风格特点威尔第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