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的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究

2020-09-02周义龙

山东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周义龙

摘 要:“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来的,认为影响员工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具备“保健因素”可以保持员工原有的工作积极性,改进与完善“激励因素”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可以看出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平台建设、后勤保障、精神传播、考核机制等方面;推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增强志愿服务的责任感、成就感、挑战性、认可度、满意度等方面。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激励机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残酷疫情战争面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请缨,不辞辛劳,无畏艰险,真诚奉献,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战斗中,坚守疫情防控岗位,共同守护美丽家园,从事摸排患者、信息登记、劝返引导、消毒杀菌、体温测量、车辆检查、公益课堂、防护宣传、心理疏导、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工作,筑牢社会疫情防控战线,助力防疫贡献青春力量。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的参与人数、服务范围、服务时长、服务难度等均为前所未有,这也给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全新的挑战。要进一步使得我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能够持续推进,其中激励机制是制约志愿者积极性和志愿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 “双因素理”论概述

(一)“双因素理论”的内涵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ic Theor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Herzberg)于1959年提出来的,认为影响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让人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因素,即激励因素(Motivators);一种是不让人对工作产生不满的因素,即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1]。“双因素理论”说明在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之间至少还包含没有满意和没有不满意两种状态,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2]。

(二)“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是指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关的,诸如企业文化、企业政策及管理、职务保障、薪酬福利以及人际关系等工作以外的因素,只能消除或减缓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情绪,没有激励作用,而“激励因素”主要指与工作内容与成果相关的,诸如赏识、奖励、责任、地位、工作内容、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职务晋升与发展空间等,能对员工工作产生积极效果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具备的时候,可以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而当“保健因素”缺乏的时候,就会引起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与消极情绪;当“激励因素”缺乏的时候,员工就会处于工作满意感很低甚至没有的状态[3],而当具备“激励因素”的情况下,员工则可获得一度的工作满意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企业为了保持员工原有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保健因素”,而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则需要改进与完善“激励因素”。对于员工的工作激励,除了需要“保健因素”以外,还需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4]。因此,调节和权衡“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者关系是完善员工工作激励机制的关键。

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保健因素的应用

这方面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管理体制、平台建设、后勤保障、精神传播、考核机制等。

(一)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

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是根本,加快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关系着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首先需要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通过完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来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志愿服务行为,从而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筑牢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制度战线。同时,加强志愿服务相关政策等制度建设,从而使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理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

健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统筹规划机制和协调沟通机制,加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协调与沟通;完善志愿服务及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方式;科学设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积极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合理设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时长,认真做好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建立志愿服务科学疫情防控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单位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统筹协调,协作联动。

(三)推动志愿服务平台建设

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同时,加强与各大相关平台的融合与对接,搭建疫情防控联动机制,推动疫情防控信息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的衔接应用和融合监管,以此优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保障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的科学决策。

(四)加强志愿服务后勤保障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后勤保障制度的支持和完善。改善志愿服务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缓解志愿服务人员工作疲劳;要为志愿者从防护用品、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方面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提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项保险,切实保障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加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深入开展志愿者疫情防控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志愿者疫情防控技能。通过完善志愿服务后勤保障制度,推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五)传播志愿服务精神文化

疫情防控需要强化宣传导向,做好舆情引导,宣传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积极澄清网络谣言,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进展,广泛宣传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志愿者尤其是援鄂医务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基層疫情防控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等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推出疫情防控志愿者典型报道,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精神,努力提高公众志愿服务意识,营造尊重、关爱、感恩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此鼓舞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的奋战激情。

猜你喜欢

双因素理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
建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