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深度报道创新发展方向
2020-09-02袁崧浩
摘要:伴随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打破自身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媒介格局发生巨大转变,全媒体平台产品也层出不穷。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不断成熟也刺激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产品需要进行创新发展,抢占互联网市场主动权。在全媒体平台产品制作上,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产品如何打破既往刻板印象,为用户带来高质量产品,促使当前以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为基础的“互联网+”产品向着更具规范性、思考性和深度性转型。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广播深度报道;优化策略
媒介融合程度快速加深,传统媒体在得到多元化传播渠道和扩大用户群的前提下,也面临着新的以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为主要信息生产者和产品创作者的“新舆论领袖”的引导,草根性、民主性等一系列特点也不断成为此类“新舆论领袖”的主要色彩特点。从“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过程不断加速演变,促使传统媒体在此阶段需要重新掌握行业主动权,规范行业市场产品形式,使其更加适应当前媒体环境和精准满足目标用户需求。
广播新闻深度报道是一种以广播为载体,音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传统报道形式,其通过记者采访、主持人配音、现场同期声塑造和环境重塑等音频产品生产创作手段,以音频形式呈现新闻深度报道主体与内容,不断挖掘和揭示事实的真相。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型传统传播平台不断大力推动“网台融合”,“网台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传统媒体行业以本身传统传播平台节目为蓝本创作大量全媒体平台产品,以求变应对当下市场现状,但除少数本身具有一定“流量”和全媒体产品具有特殊卖点的传统传播平台以外,其余平台收效甚微,还不足以应对新媒体技术以及媒介融合大环境带来的冲击。而对于广播新闻深度报道来说需要利用全媒体平台优势,创新创作思维和理念,打造精品产品,推动产品向融合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全媒体时代特征为理论支撑,以及当前受众使用习惯为主要依据,探索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深度报道创新发展新方向。
一.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现状
在“网台融合”初期,广播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之后,传统媒体平台,也就是俗称的电台、电视台绝大部分并没有专注于借助网络传播特性生产产品,而是仅仅通过节目播出同时录制,上传到网络,能够使得受众或用户在网络平台回听原本“线性传播”的节目,这种改变方式能够使得传播内容的长尾效应更加明显,哪怕是一些非主流节目,在用户需要时也能够通过相关网站或公众号等平台获取信息,与原本需求量大的产品浏览量相匹敌,通过长时间的在线,使得节目的品牌效应得以扩大和提升。其次,超文本信息的使用是的网络传播超出了单一的“线性传播”,互联网看似碎片化的信息分散,在相对一个的网站都可以得到更体系化、系统化的呈现。受众或用户还可以根据标签定位,在节目传播模式上形成二次传播,进而扩大目标受众群。但其实这只是全媒体平台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在当前,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支持和支撑传统行业收集信息、资料实现全媒体平台产品的合理化生产。
深度报道对于广播形式来说,是一项较难完成的工作。与视频形式不同,仅能够通过声音塑造事件的完整过程,极其不易实现。其中的一些调查手段,不论是明察还是暗访,都需要大量经验的帮助,才能够獲得一手,同时又是新颖和真实的影像资料。[1]
除此以外,当前由于网络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媒体传播形式,如短视频、Vlog等,具有很严重的主观性、不确定性和信息的碎片化和片面化现象。对于受众以及网络用户来说,不利于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获取一定较为公正、正确的信息,容易诱导部分受众群和用户群,对于新闻或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片面性,导致更多网络次生信息争论发生,对于国家及社会当前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不利的。
现在,广播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网台融合程度”不高,主题具有易争议化趋向、表达方式容易使得网络用户歪曲性理解等问题。这就要求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产品创作人改变既有目标方向,重新整合资源定向精准服务。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对于广播新闻深度调查是“红利期”还是“低谷期”?
上文提到,当前新媒体技术空前高速发展,对于节目本身需要受众长时间收听、深度思考,对于创作者需要深度调察、取证、采访,长时间创作和审核的新闻深度调查来说,当前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蓬勃发展和越来越追求“短”、“平”、“快”的互联网短视频时代来说是否从产品本身属性上就大相径庭,或者是说,在当前受众审美逐渐趋向简洁化、快速化的时代,从受众和用户的欣赏角度而言,广播新闻深度调查是否已经进入“低谷期”?
碎片化、平民化、强调高互动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当中很大一部分受众和用户对于新媒体平台视频类产品的基本审美和形象化描述,其中价值观输出的不稳定化,逐步成为当前新媒体平台产品的新问题和重点问题,它的最主要的影响不在于产品本身带来的影响,而是通过产品的辐射和网络的裂变式传播带给受众群的价值观和理解上的严重影响与偏差。
看似广播新闻类深度报道节目已经在当前全媒体产品爆发式发展和生产的当下没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但是对于受众和用户们来说,同样也是由于当前“后真相时代”和“反转新闻”的不断大量的涌现,经常能够带给受众无法判断事实真相的情况出现,尤其是当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和UGC(用户生产产品)模式的本身劣势,即具有一定的价值观输出且价值观输出并不一定符合当前主流社会认知。在种种问题之下,导致对于受众和用户来说,迫不及待地需要一个公平、权威的媒体或账户,通过其对于事实真相的不断探寻与深究,抓住受众和用户想要求知事实真相的好奇心,同时通过有热度、有角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有高度的全媒体平台广播新闻类深度报道产品,为受众和用户解决揭露事实真相,还社会公平。[2]
所以,只有产品本身内容质量提升,紧抓社会热点、痛点、泪点、痒点,不断刺激受众群与用户群关注和思考,全媒体平台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产品,才不会迎来“低谷期”,而是借助所谓“低谷”,从而获取来之不易的“红利”。
三.广播新闻深度报道产品革新策略
(一)加强全媒体平台产品主题多元化与垂直化
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的核心在于挖掘事实真相,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采访拼接。过去,深度报道更加注重于报道公益性和社会负面性内容,揭示社会问题。但是现在我们能够发现,在网络传播快速发展下,大量的“反转新闻”不断上演,令用户进入“后真相时代”,不符合真实性的新闻消息传播层出不穷。这也就需要传统的新闻人,通过深度报道等形式揭露现象背后的事实。在保证重大新闻选题策划的同时,需要不断地革新和增加产品主题的多元化,通过全媒体平台产品持续输出,带动当前新闻行业朝向更具影响化、权威化迈进。
创造全媒体平台产品对于广播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比较困难,其实也可以突破本身既定的音频形式,多让镜头后的感人故事既发生又在用户眼前“发生”、展现。垂直化的题材产品创作更能够大规模的吸引用户观看,令更多有价值的类新闻深度报道产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中。
除此以外,当前信息高速互联互通,大部分的有热度的新闻都会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所谓独家新闻变得少之又少。那么在进行广播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策划时,除了根据目标受众群发展、选择多元化和垂直化的主题题材以外,更需要注重关于已经被报道过的新闻题材的再次报道调察,也就是俗称的“炒冷饭”。那么如何才能够将“冷饭”做出新的体验呢?需要创作团队在进行选题策划之前,统筹收集信息,寻找不曾解释和受众或用户容易疑问且容易因其问题或争议的角度,这样就可以避免同质化内容的出现和受众或用户因为看过类似信息而“不买账”的现象出现。在进行在创作的同时,除了找好未曾报道过的角度以外,还可以通过借鉴网络流行形式,对于新媒体平台产品进行创作手法上的更新,从而实现新闻新角度报道和新形势展示的多重刺激,加深深度报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与反映新闻本质。
(二)注重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多重互动性
全媒体平台产品与传统媒体平台产品的差异在于是否能够接受到用户的反馈,以及接受反馈的时效性,所以,对于全媒体平台产品而言,互动性的提升更能够让屏幕后的用户更愿意选择接触和获取当前节目给予的信息。
打破传统媒介的界限,不断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消除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令用户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和尊重。[3]拉近宣传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施:第一种,通过社交媒体账号的确立、宣传本身制作的广播新闻深度报道。同时,还可以通过当前大数据计算用户主要观看或收听的时间、主题、人群等,在制作相应主题产品后,进一步实现全媒体平台下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的精准服务。第二,在产品创作期间,也就是说在传播者创作时期,需要更加规范、强化和创新全媒体广播新闻的深度报道,在兼顾多重互动性的同时,进行革新、增強用户体验感,在保证新闻产品内容真实性的情况下,利用多元化主题和垂直化主题吸引更多用户观看与评论。
总而言之,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新型科技的支持和新产品的冲击之下,对于新闻深度报道,不论是广播类型的新闻深度报道还是其它类型的新闻深度报道,记者的作用都至关重要。除了要在节目的表现、传播和创作形式上发生转变和创新,更需要通过记者本身的采访与受众或用户进行“时间跨域式”的互动,也就是说,记者在进行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策划、采访时,需要提前预设好互动内容,对于目标受众群和用户群的反馈具有提前预知性,通过相关操作与问句设计,达到“跨时间”互动的效果。
对于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深度调查节目而言,好记者的标准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而不变的是好记者以勤勉为动力、以公正为原则、以忠诚为操守、以责任为使命、以勇敢为担当、以爱心为情怀的核心信念。[5]
结尾:
当前,用户被大量的信息所充斥,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这对于传统广播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创作团队而言,是冲击但更是机遇。不断走访探求事实真相,与相关部门、行业有机配合共建全媒体平台下广播新闻深度报道的全新产品,同时加深深度报道对于社会的影响力。[4]
深入基层群众,谨记为百姓发声。创新产品创作理念,革新传播渠道,利用多元化与垂直化内容主题,打通媒体行业与用户之间的最短距离。发扬舆论监督职能,促使和协助社会大环境向更好、更优的方向迈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培生 褚海燕 路新华.用深度调查报道促进社会进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8):58-59.
[2]张 蕾.怎样做好广播深度报道[J].中国广播.2019(06):88-90.
[3]蔡君叶.以《新华视点》栏目为例的电视深度报道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5);50.
[4]李蠡.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的深度报道[J].科技传播.2019(10):42-43.
[5]卢建伟.融媒体时代,我们怎样当记者[J].青年记者.2019(06):24-26.
作者简介:袁崧浩(1998.12-),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