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生活素材的写作教学思考
2020-09-02周剑弘
摘 要:学生作文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素材匮乏,而从生活中撷取直接与间接的素材成为必要与可能。语文教师作为导引者要注重培植学生语文素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直面生活实践,内化身边的生活素材,获取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同时,还要重视有系统的作文训练以及恰当的作文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生活素材;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06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注重“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做到文从字顺”。学生作文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素材匮乏,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作文与真实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距离、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做好哪些工作”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撷取直接与间接素材,同时还要重视有系统的作文训练以及恰当的作文评价。本文对基于学生生活素材的写作教学进行研究。
一、直面学生生活实践,撷取作文的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说“怎么写啊”,这属于写作方法范畴。实际上不是先谈方法,而是直接面对选择什么素材来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素材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写作需要有生活体验与积累,这便是“立足生活”。但同时又遇到难题,“现代学生哪有什么生活体验呢”这句话不少语文教师脱口而出。确实有许多孩子沉浸在虚幻游戏之中,忽略了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吗?实际上学生每天行走在学校、家庭、街市、田野,总有所见所闻所感,只是这些生活实践还没有浮现在他们意识的层面。
若从地域环境去划分学生,大体可以分为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生活题材有商店橱窗、书店、变速单车、咖啡、兴趣培训班、发型、暑期打工、电玩、NBA、乔布斯、漫画等内容;农村学生生活题材有炊烟、河塘、柳絮、山野、星斗、瓜果、乡村小店、农人、劳动等内容。
撷取作文素材不单专注于生活的原型,间接地从课内和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从课文中了解阿炳坎坷的命运与蒹葭苍苍的美景,可以从阅读理解题文本中获得作家史铁生和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资料,可以从名著阅读中感知泰戈尔的妙笔和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此外,还有名人传记、影视作品、互联网络等途径。但实际教学时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知道到哪里获取素材就有素材可撷取吗?结果往往是“如入宝山空手回”者居多。因此,素材还需要学生的发现与积累。在积累与撷取素材时,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是写作者的自由,而审美取向决定其对素材的发现与组合。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场景是一种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艺术组合。这些材料属于间接素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比起来似乎不够“真实”,但要是能够把它们内化,那就是真实的作文素材。需记住,作文素材的真实不一定就是生活的真实,真实不一定都是自身经历或体验,作文中的真实是可以经过艺术加工修饰的。
二、搭建学生心灵桥梁,拉近作文与生活距离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心灵种子的萌芽与勃发。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牵着一条老狗,悠然穿行在油菜花地”这样的文字时,就很高兴这些真实的生活素材走进学生的作文,也感慨于这位学生独到的发现与品位。下面这些文字,笔者节选自一次题为“色彩”的学生作文,反映了学生在写作时对生活素材的发现和运用。
A.太阳变得赤红了,爷爷肩上背着沉重的锄头,深灰色的锄头尖上还沾着一层黄土。爷爷戴着一顶黄草帽,穿着一套黑衣服,披着一件棕褐色的蓑衣,穿着草鞋,远远看去,大概称得上“中国标本式农民”。
B.一只一只地把萤火虫送进瓶子里,瓶子里突然展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色彩,那色彩比金子还闪亮。金黄的色彩透过那玻璃瓶,再透过那层空气,我的脸被金黄色罩住了。我傻眼了,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色彩。我的心突然间好像扩大了,装着的都是这种高贵的颜色。
C.关上窗户,拉上你的黑窗帘,你的世界又平静了下来。此时此刻,你可以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地板上,独自享受着属于你的一份黑。周围没有一丝的色彩,你淡黄的沙发,棕红色的地板,还有墙上挂着的红色中国结,都逃不出黑的怀抱。
本质上,“写作文是一种精神活动,自由地、主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人生的认识,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获得写作的快乐”。像上面提到的“牵着一条老狗,悠然穿行在油菜花地”就是如此,多么自由、多么恬淡的意境。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就没有美妙流泻于文字之中,也根本无法捕捉到这样充满生活味、质朴清新的“美”的组合。没有自由的精神状态,能写出好文章吗?若写作时只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至于为什么选这些素材则无从说起,留下的就只有苍白无力的、虚假的情感。当然不能凭一篇作文以偏概全,但语文教师却无法回避这样的现状与困惑:部分学生的作文架空生活、言之无物、东拼西凑、空洞玄乎,写作方法生搬硬套,表达含糊其词、脱离规范。因此,语文教师需在如何使学生对身边素材产生“慧眼”,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重视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上下足功夫。
三、培植学生语文素养,导引作文的训练与评价
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当为必要。首先,阅读能积累素材、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能促发思考,拓展思路,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独到感受与体验,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不容置疑的。其次,阅读可以使外物与内在情感驱动结合成为可能,使书本与生活融合。比如,给你个“春风”,你就马上想到舒展着卷须的“常春藤”和“金黃的油菜花”。第三,语言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个性化的语言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这必定需要借助阅读。
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导引者”地位。学生作文朝哪个方向导引,是需要明确的。笔者以为,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到文从字顺”等要求就是作文教学的标准与方向。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在教师的导引下进行有序训练与有效评价。教学作文时,大家常用的方法就是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去操作,此时语文教师当意识到作文教学的无序与缺乏系统。实际上教学作文时应当有“系统”意识:初中三年有三年的作文教学计划,作文训练的安排;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分别有阶段性的训练任务、难易度要求;处理好平时的作文训练与考场作文(考试评价)的关系等。比如作文训练系统可以这样设置:命题——指导——评价(批改)——评析。教师在命题时,应要求本次作文努力的方向,如修辞运用、诗词运用、论据分析、点题等能力或知识点的运用,而评价时暂时撇开其他要素,侧重检查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相对来说这样批改作文的尺度较为明确,针对性更强,批改速度更快。学生训练起来目标明确,作文成功的系数也就更大。另外,评价尽量讲求多元化,如评价学生作文时还得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然后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最后教师在评价之后进行总结反馈,集合学生共有的遗漏点进行评析、升格。
总之,作文教学中的素材选择一直以来是个难题,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素材很重要,如何引導学生内化这些生活素材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如何有序有系统地安排作文训练以及进行恰当的作文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Based on
Students' Life Materials
Zhou Jianhong
(The Seventh Middle School of Guti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Gutian 3522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rimary problem of students' composition is the lack of materials, and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extract direct and indirect materials from life. As a guid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guide students to face life practice directly, internalize life materials around them, obtai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perception, and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composition and lif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ystematic composition training and appropriate composition evaluation.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life materials; writing ability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度课题“基于生活素材的初中生写作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立项批准号:FJNDKY18-32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剑弘(1974-),男,福建古田人,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