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行你也行”把孩子带偏
2020-09-02
我在学生时代,常會听到父母师长这样教导我:这道题你为什么不会?别人能学会,你就能!你不会就是没用心。一开始,我听到这样的话,还会暗自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像别人一样。然而经历过几次的挫败后,我不由得开始怀疑人生:别人可以,为什么我就不行?
“别人行,你也行”这句话表面上是一种激励,鼓励着当事人奋进,然而它也是一句魔咒,忽略甚至磨灭了个体差异,分明在张牙舞爪地宣示:每个人都应该一样。
在这句魔咒的笼罩下,我们既看不见自己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在前行中付出的辛劳,更冷落了那些小目标实现时内心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个体存在的价值。
“别人行,你也行。”它意味着,“你不行,就是你的错!”
在这个“行不行”的游戏中,被魔咒笼罩的人,只能“看到”他人和自己一样曾经处于人生低谷,却看不到成功者与自己的背景差异,看不到经历不同、性格差别,更看不到在应对困境时别人的应对方式……可是,恰恰是这些“看不到”的东西,才真正重要。
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就问“为什么别人能学好,而你不能呢?”但是,假如我们有机会去了解这个孩子具体的成长历程,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孩子说:“学习压力很大。”而父母则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孩子说:“这题好难。”父母反诘:“那为什么老师会出这道题,而别的学生会做?”孩子说:“我身体不舒服,不想去学校了。”父母鼓励说:“轻伤不下火线。”……
此类互动,眼熟不?如果不归结于“别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还能怎么理解呢?
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或许生活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中,父母或许并未真正关切“这个孩子”的需要,他们没有在孩子应对压力、克服困难的契机提供任何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得不到切实支持的孩子,体验到的只是“我有一对比自己还虚弱的父母,我无法依靠他们。”一个孩子,尤其在幼年、少年阶段,在得不到足够支持的情境下,应对他自己的成长压力,何其艰难!
(摘自《中国青年报》 薛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