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茶事的历史贡献
2020-09-02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29期
宋元时期,中国茶叶有饼、散和末茶三类。为了当时运输和贮藏的方便,团饼茶一直是主流,不论是贡茶还是商品茶,概莫能外。
团饼茶的加工费时费力,可以说劳民伤财。明太祖朱元璋顺应时势,于洪武二十四年下了一道诏令,废除进贡团饼茶,客观上推动了散茶的流行,主宰中国八百多年的团饼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散茶全面取代团饼茶,为后来六大茶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散茶不仅流行海内,也远播海外。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史称“隆庆开海”。除了与传统的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外,从17世纪初开始,以葡萄牙、荷兰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进入了亚洲贸易圈,推动了中国茶叶向欧洲的传播。
唐宋元时期,中国茶叶均为蒸青绿茶,即用水蒸汽杀青。捣烂压块后烘干谓之片茶(团饼),蒸而不捣、直接烘干谓之散茶,还有少量蒸后捣烂、不压而烘干的末茶。蒸青茶不仅在杀青时耗柴还耗水,而且因为杀青叶含水量大,干燥时更加耗用柴炭。更为重要的是,蒸青茶的香气滋味也并不理想。
明朝前期,依然流行蒸青散茶。到了明朝中后期,制茶技术有了创新和突破,炒青和烘青綠茶工艺成熟。炒青之名出于南宋陆游《安国院试茶》诗自注:“不团不饼,而曰炒青。”这里的炒青,实际是蒸青散茶经锅炒干燥而成的茶。到了明朝,才真正发明锅炒杀青的炒青和烘青制法。
明朝张源《茶录》记载了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挪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
明朝新创的炒青和烘青工艺,为绿茶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工艺基础,后世名优绿茶绝大多数出于炒青或烘青之门。(摘自《茶道》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