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口:乔江书院留清香
2020-09-02
长沙市望城区乔口古镇扼长沙西北门户,地处三地四县(长沙、益阳、岳阳、望城区、宁乡市、赫山区、湘阴县)交界,位于湘江之滨,洞庭湖畔,三面环水。
在计划经济和水运为主的时代,因为地理位置独特,它是湘阴、益阳通向省会长沙的必经之路,也是承接三地四县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桥头堡。
乔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团头湖古遗址证明乔口是望城最先有人类的地方,是望城人民的发源地,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湖尾古遗址留有春秋战国部落生活的足迹;公元前295年,楚国三闾大夫、诗人屈原曾在乔口“采风”,创作出流传至今的楚辞《九歌》,开创了乔口崇尚文明、敬仰文化名人的风气;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也在乔口住过;东汉时代,此处开始形成集镇,《前汉临湘县图》上标注的“高口水”即今日之乔口;三国魏蜀吴争天下时,据传关云长也到过乔口,船就泊在关刀山——此山便是因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而命名,关云长在这里训练水兵,准备与善于水战的吴军开战;自唐朝始,乔口镇的边贸走向繁荣,到明清时有“小汉口”之说。
乔口历来诗词歌赋甚多,最著名的一首,来自唐诗人杜甫。大历三年,他从岳阳溯流至乔口,进入长沙境,在這里写下了到长沙的第一首诗《入乔口》: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以杜甫之诗才及影响,此诗奠定了乔口感怀生凄的基调,也在乔口留下了著名的杜甫码头以及其留宿的杜甫客栈。从此,乔口声名远扬,引来无数诗人游访赋诗。
据《一统志》记载,到元朝时乔口建起了乔江书院,到明朝时建起了“三贤堂”,专门祭祠与乔口有文化渊源的屈原、贾谊、杜甫,乔口从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演绎成了有离恨悱恻、屈贾情怀之地。明人薛瑄官至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题《乔口溯流往长沙》诗云:
楚岫无边翠,湘流不尽清。
春兰屈子赋,苦竹鹧鸪声。
风景常年事,云霞万古情。
沙头旧鸥鸟,谁肯与寻盟。
到清代,为之题诗作赋者更多。
当年,书院传授儒家经典,弟子多为当地商贾乡邻,授课方式以自学、讲习与指导结合进行。明代洪武年间,书院毁于大火,当地乡民旋即重修,虽然简陋,但书院精神仍得传承。再往后,儒学式微,书院逐渐败落。
2011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乔口镇政府对书院予以重建。复建后,书院规模超过历代,景致宁静、清幽,是研究国学、提升素养、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摘自《点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龚军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