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家真好
2020-09-02邓颖蕙黄郁俞
邓颖蕙 黄郁俞
病毒来袭让我们更团结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比自己更需要援助的人。Han Choo摄
疫情期间忙碌的医务人员,只能通过电话和家人联络。欧诺摄
所得与所失
2020年初,全球遇上恶名昭彰,却拒之无门的“恶客”家族成员之一——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的到访,其后疫情相继在世界各地爆发,引起严重后果。
为了遏止疫情蔓延,世界多国施行了封锁政策。马来西亚政府于3月18日开始进行全国性的行动管制(Movement Control Order,简称MCO):而新加坡政府在出现本地群体感染后,也于4月7日开始施行更为严厉的社区防控措施(Circuit Breaker,简称CB)。自3月起,两地居民为了防疫,陆续开始过上“坐困”家中的日子。
相对于情况严重的国家,新马疫情仍属可控。然而,这段社会活动近乎冬眠或半停歇的日子,不免对经济、教育、家庭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后果。有人在这场疫病之中失去亲友,但更多人所面对的是:学习如何在事业与工作、日常活动受到影响,自由受限甚至失去的情况下应对与变通。
大多民众平静应对
《畅游行》编辑部于日前进行了一项小型网络调查,面对两地疫情,目前大多数网民仍显得理性而冷静。愈半数受访者(51.9%)在MCO或CB期间觉得心情平静,37%对情况有所警觉,而出现焦虑(20.8%)、抑郁(13%)、紧张(11.7%)心情者相对较少。
在居住地严重度评估方面,46.8%认为所居地区情况有点严重,而认为情况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的分别为19.5%和7.8%:相较于平日,41.2%表示会更加关注疫情相关信息,而非常关注相关信息者仅占12.4%。
至于所受的最大影响,9.9%受访者自觉对网络产生依赖性,15.8%因为缺乏社交而觉得空虚,因假期被打乱而觉得困扰者占28.9%,受食物与杂货涨价影响的有8.6%,因疫情而失去工作的同样有8.6%。
正面影响不容忽视
不过,长达2个月甚或更久的居家岁月,带来的不完全只是负面影响,它也可以是正面的。前马大讲师、性别研究学者Maimuna表示,民众在管制期间有更多的独处时间和空间,正视自身的心情和需求。同时,也有人会因为孤寂而愿意抽出时间关心别人,与别人沟通。
“对于我而言,‘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一词不应该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反而更贴近了。与其说是社会距离,不如说是‘物理距离(Physical distancing),也就是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離以减少病毒传播。”她认为,有意识地自动保持距离让个人拥有更多私人空间和隐私。另外,不少应运而生的群众活动,如主动与弱势群体共度时艰,让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病毒来袭,也洗刷出人性之美。”
2020年新冠肺炎新马防疫管制录
MCO/CB期间民众反应网络调查
*调查数据仅反映部分网民状态,并不代表所有新马地区居民实际情况。*本企划之内容与数据皆以截稿日为准。
弱势群体受影响最深
Maimuna表明,弱势群体(Oppressed Group)是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受影响最深的群体。“新冠肺炎病毒的出现像是X光,凸显出社会上最贫困及毫无基本权利(Privilege)的群体,譬如劳工人士、难民等。他们失去工作又求助无门,没有任何的生活或社会保障,这扩大了贫富差距,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她建议马国政府从根本改革制度以改善此情况,否则就算疫情结束,弱势群体人士依然活在困境中,加剧社会不平等。
想。回家
家的定义,对每个人都不同。
它可能只是让人睡觉、吃饭的地方,也可能是心灵停泊的港湾。这次的疫情大爆发后,家,又多了一种意义——它成为不少人的防疫金钟罩。然而,也有人因疫情当前,离家更遥远了。
这段与家的牵绊,体验过的酸、甜、苦、辣,是2020年的独家记忆。
1在海上漂流的日子,让心情平静。
Sam邮轮驻唱歌手
“海上监狱”漂流记
对担任邮轮驻唱歌手8年的Sam而言,登上邮轮在海上工作是稀疏平常的事。今年1月末,他再次登船工作,心中难掩兴奋,只因此次工作的邮轮,航线是从澳大利亚前往新西兰及美国。“登船后,我每天像往常一般,过着规律的工作生活。白天排练,傍晚演出,偶尔进行休闲活动,抵达一些地方时,还能下船观光。当时疫情还不太严重,所以船上的行程未受影响。”
直到3月中旬,疫情严重爆发后,他的海上人生开始有所转变。“我们到了斐济岛(Fiji)后,当地政府不允许我们下船,更派遣一队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上船替我们检验是否患病。邮轮随后也无法营运,乘客下船后,工作人员滞留在船上。许多国家拒绝我们登陆,因此邮轮只能在公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流。”
2许多国家拒绝邮轮靠岸入境,导致多艘邮轮受困于公海。此图为示意图。Stokpic图
3邮轮免费提供三餐,餐餐选择丰富。
4邮轮在漂泊期间举办厨艺比赛,技痒的Sam前去参加,荣获第3名。图1、3、4均为Sam提供
尽管在海上漂流,Sam坦言,相比其它邮轮的工作人员,他们较为幸运。由于邮轮上没有确诊病例,因此他们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就能自由活动。“我们不用隔离在房内,公司安排许多课程,如语言、舞蹈、乐器等等让我们学习,也提供免费三餐,更让我们升级到较好的客房。虽然无法向我们确定还要漂流多久,但公司每天都会播放广播和短视频,告知我们最新情况,安抚我们的情绪,船上整体气氛还是正面的。”
Sam被迫待在海上漂流长达3个月,并于4月杪顺利回家。谈起那段归期难料的日子,他认为没有旁人以为的艰难。“长时间不工作,反而让我见识得更多。看海、跟不同国家的朋友聊天、空出时间上网课增进知识,一切顺其自然。这段时间无法回家,其实我与家人反而觉得安心,因为船上没有病毒,反倒是陆地上病例重重。与其说是漂流记,倒不如说是在安全的‘海上监狱里,度过了一场意料之外的假期。”
从享受到害怕
Sam在船上结识的好友——来自中國的王建慧比前者较迟登陆,前后足足在船上待了半年之久。回忆当初从澳大利亚公海漂泊到菲律宾的日子,她自觉幸运但也迷茫。“每天在船上上班至少11个小时,突然停航之初,闲下来倒是挺享受的。不过随着一天天过去,每天睁眼就是直接去吃饭,房间有人定期来打扫,生活变得懒散,既享受却又害怕这样的生活。到了后期,船上供应的食物一团糟,我们在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快点回家吃好吃的,上网上到过瘾,这可能是最想回家的原因吧!”
郑春蕾 医院护士
投身医护最前线
疫情来袭,医院首当其冲,成为抗疫战场。而医护人员,则成为前线重要力量。在新加坡任职护士6年的郑春蕾,自愿投身成为一线医护人员,加入医院成立的特别小组,照顾确诊的新冠肺炎病患。站在第一线,所有的防护工作程序不得马虎,就算工作比平时繁重她也甘之如饴。
“我们必须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除了戴上N95口罩外,进出特殊的加护病房都必须消毒。长时间穿着密封的防护服,除了流汗不通风,呼吸说话也会吸入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工作结束后会感到不舒服,头很重。有时人员吃紧,我们忙得都忘了吃饭。”
“其实医务人员在哪个部门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与其进行日常工作,倒不如去更缺人手的地方给予帮助,同时也能更了解新冠肺炎症状。这段期间难免会面对死亡,也会感到伤心。不过生离死别是必经之路,要学会释怀,靠画画、跑步纾压后,继续做好自己的职责。”
1疫情期间,细心护士功不可没。郑春蕾提供
感激民众赠爱心
医务人员的坚守与付出,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不少民众用自己的方式,替他们加油打气。“这段期间,医护人员感觉被捧在手心,有人会送上食物慰问,我们感觉很温暖,也很感恩。不过若这些食物能捐献或分给其他更需要的人,就更棒了。”
不分日夜奋战,为的就是照顾更多病患,正因这份使命,让郑春蕾在这段时期离家远了些。“之前每个星期休假时,我都会回马来西亚与家人团聚。当初宣布锁国,其实心情很复杂,担心太久不回家,会与尚年幼的孩子和丈夫疏远:但一想到自己曾宣誓献身于护理事业救死扶伤,这份使命油然而生,于是我毅然选择留下。”
虽然与家人两地相隔,但彼此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虽然无法见面,但我们更常用Facetime聊天,联络感情,因此与家人更亲近了。解除管制后,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带家人去趟小旅行,或一起吃饭,找回自在熟悉的感觉。”
Edwin学生
居家隔离,为人为己
就读法律系三年级的Edwin,于3月飞往以色列留学当交换生。没想到只待了一星期,新加坡教育部便召唤海外学生回国。“回到新加坡后,我接受了14天的强制届家隔离。除了在房内和前往厕所外,我哪儿都不去,连饭也单独在房里吃。对我而言,尽管有点闷,但这是个人责任,需做好自己的本份才能防止疫情传播。”
这段期间,Edwin透过看戏和上网课打发时间。“由于我依然参与以色列的留学课程,因此必须克服5小时的时差问题,半夜起来上课。其余时间我都觉得很放松,家人也如此,没多大的问题。”
居家隔离结束后,Edwin与家人出外用餐。许久没有出门的他,发现了小惊喜。“有人在电梯内贴上便利贴,并写上自己的联络方式,表明需要购买日常用品可联络他,这种互助精神,让人感动。”
陈翠翠 打工族
捱过风雨,归家有期
陈翠翠已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打工讨生活4年,但每一年她总会放1个月的长假回家,今年本也不例外。“原定于4月准备飞回国,但澳大利亚政府锁国,取消了所有航班。无法回到家人身边之余,所工作的餐厅也削减人手,因此我失业了,蛮伤心的。”
由于手停口停,她不断寻找临时工,但也担心自己的安危。“出门消费的人少,许多店家开源节流,找工很难。最终才找到一家超市打工,一个星期也只做半天。我外出工作时,也担心会否染病,因为当地人不戴口罩防疫(他们认为戴口罩就代表生病)。疫情初期,我工作的餐厅也不允许我们戴口罩,以免引起恐慌。走在路上,当地人会歧视甚至攻击戴口罩的人,吓得我不敢出门。”
尽管吃了不少苦,但拥有更多时间待在住处的她,因此学会了新事物。“以前我不会下厨烘焙,现在学会了。感觉自己更加独立,也能更好地照顾自己。今年无法回家没关系,明年我打算回国,展开新的生活。”
2餐厅也必须保持安全距离。
3受疫情笼罩的地区纷纷出现抢购卫生纸的情况。图2&3均为陈翠翠摄
居家岁月·安不忘危
现在是2020年7月,距离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已有半年之久。在这半年里,有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有的人生活如常,而“战疫”中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居家岁月。
下面列出9个防疫相关词,提醒我们即便脱离了居家岁月,也要保持防疫正确态度。
欧诺摄
1宅家生活SAH
为了防止疫情蔓延,新马两地从3、4月陆续施行居家政策,让民众“宅家生活”(Stay at Home)。在家度日的方式有无数种。积极的人一开始就给自己安排时间表,如看完指定的书、减肥,甚至培养一些之前没有时间与机会学习的“技能”,如:乐器、唱歌、锻炼等。
另有一些人则采取放任姿态:赖床的时间越来越长、起床的时间越来越晚、无上限追剧,甚至头发不梳、胡子不刮,连保养都省了。反正家里没有外人,即使不洗澡,大概也不会有人发现吧。
欧诺摄
2居家工作WFH
宅家的同时,不少在职工作人士必须接受“居家工作”(Work from Home)的新模式。居家工作环境不同于办公室,尤其家中成员多,届家空间却不大的人士,经常要面临这边在工作,那边在看电视、听歌,或是孩子环绕身边吵闹与玩耍的情况。
居家工作需要克服分心,没有办公室凉爽的冷气、便利的工作设备,再加上不适用于办公的居家桌椅,令不少原本厌倦朝九晚五工作的人都开始想回去上班。至于独居者,天天只能对着冷冰冰的电脑,孤独感更不在话下。
然而,居家工作并非全是壞处,省掉了通勤时间和“门面”功夫,9点开工的上班族只需在8点59分之前睁开眼睛、打开电脑即可:即使必须隔着荧幕与顾客开会,也不需要全套正装,上身衬衫领带、下身穿着短裤的也大有人在。
管制其间可否居家工作?
居家工作遇到的问题(可复选)
3防疫措施Protection&Prevention疫情爆发之前,大部分人都未特别留意如何正确配戴口罩:如今,几乎八成的人都知道口罩有色的一面应该朝外、医疗用口罩才有良好的隔离病毒效用。在病毒于社群内散播的情况之下,人人外出皆罩不离口,使口罩不再只是“有病的人”才戴,而是保护自己的措施之一。此外,小时候学过便抛诸脑后的正确洗手方式和卫生观,全都从课堂搬到了日常。各种教导洗手的图片和影片层出不穷,吃饭前先洗手、外出回来去洗澡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了勤洗手、经常消毒和戴口罩这三种官方认定的防护举措,相信不少人都收过一些关于防治病毒的“神奇疗法”,如将洋葱放在床头“杀菌”、喝温水、吃大蒜、姜片泡水、多吃咖喱或黄姜粉等。各类匪夷所思的偏方让人大开眼界,也考验了我们在病毒面前的判断力。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图
吴金辉摄
4安全距离Safe Distancing
“保持安全距离,勿结伴群聚”是抵抗和减缓病毒传播的最佳途径,也是两地政府推行的防疫措施之一,“一米社交安全距离”因此成了人人经常提及的字眼。
待在家中的时间长了,外出便成了一件既向往又怕受感染的事。外出前,必须确保自己准备万全。到人潮多的地方购买日用品,心情总是莫名紧张。无论是选购货品或列队付款,身旁不相识的人一旦靠得太近,便令人心惊肉跳。而大家庭一起外出同桌用餐,如今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纵使安全距离限制了彼此的距离,却无法阻止爱与关怀。管制期间,不少善心人士与志愿团体发起社区救助活动,帮助老弱妇孺。你或许不曾想过,街头素来不熟的邻居会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那位看起来对人漠不关心的青年,会帮巷尾的独居老人买菜。原来身体上的疏离,反而让人心更为靠近了。
你有多大意愿出门?
5一家之主Head of Family
防控与管制考验的不仅是大家不出家门的耐力,还有“一家之主”们的买菜技能。管制期间,一个家庭中受促只派一人外出买菜,这个重担自然便落到了“一家之主”的头上,不少男性因此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原来小白菜不是白色的、买梅条猪肉可能买到“假的”、“bawang putih”不是洋葱(bawang)、并非所有一卷一卷的白色纸巾都是厕纸……网络上不少相关商家还贴心地为男性准备了“买菜攻略”,男性在超市里人手一机,边确认边采购的情景,可说是这段期间卖场里最独特的风景。
Tesco官方脸书图
6美食PK秀Foodie Project
从只会煎鸡蛋到成为大厨需要多少时间?或许一个居家隔离期间就可以出师。翻看各大社交平台,放闪的不再是情侣头像,而是各式各样的美食。
据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公布的数据显示,相较于疫情发生前一个月,平台美食类内容点击量增长了103.5%,相关话题如家常快手菜、宅家美食不重样、今日觅食记等浏览量均过亿,身边不少朋友就是在那里边学边做,升级为厨娘。此外,搞怪懒人食谱也有拥护者,面子书粉丝专页“翻转大马吃喝玩”专门传授简易的烹饪贴士,苹果派、蒸蛋糕、麦片炸鸡等一学就会,只要不懒惰,人人都可以是烹饪高手。
云端时代New Age Cloud Service
不宜出门,待在家中也能与世界连结。通信设备与具备上网功能的电子设备,使我们机不离手。不管是购物、唱K、玩游戏、上课等,都可透過“云端”实现。举办线上演唱会也成为歌手在这种非常时刻与世界互动的平台,动力火车、张学友、郭富城、刘若英、五月天、杨千嬅、周汤豪,还有女神卡卡(Lady Gaga)等歌手,疏解了居家岁月心中的郁闷情绪。
此外,“隔空婚礼”也在此时应运而生。人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游子龙仕豪,便与太太选择在2020年5月20日通过Less Than Three Wedding完成“云婚礼”。逾1小时的婚礼中,从交换戒指到与亲戚朋友举杯“饮胜”(粤语,意为干杯),当中还有主持人串场,不得不承认云端时代未来已来。
Less Than Three Wedding圖
Hair Affection摄
8主要行业复工Essential Industry
防控管制结束,代表是时候回到工作岗位上。不过新闻里总是提到的“主要行业(Essential Industry)复工”,实在是有点让人抓不到标准。“主要”这个词汇感觉上模棱两可,对于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好像无法达到民意,比如喜欢看书的书友会希望书店尽早恢复营业、餐饮业也希望食品包装工厂可以早点开工等。当中有个有趣的发现,其实应该有不少人希望理发店和奶茶店可以纳入主要行业吧?想起新加坡在CB之前的晚上,全岛各家理发店和奶茶店排起长龙,可想而知在生活中或许也不能少了它们的存在。
9发烧体温≥37.5℃
染上新冠肺炎的症状之一是发烧,因此测量体温成为这段期间检测的第一道关卡。37.5℃是正常体温的警戒线,这组数字自然成为“红字”,多一点都不行。每每到商店、商场,都会被工作人员“追”着测量体温,这时必须确保自己足够“冷静”。只要测出超过37.5℃,就会在入口处被拦下,等待第二次检测,直到证实没有发烧才获准通过。
新加坡樟宜机场官网图
面对新常态
回想2020年上半年,全球为了新冠肺炎在忙碌。不怎么关注新闻报道的人,如今也养成定时收听疫情最新情况的习惯。确诊人数的高低牵动着全球人的情绪,一出现突飞猛进的数字,人们都难心慌。很多人在这场疫情中领悟到,危机会毫无预警地悄然而来。而全世界更因为这场浩劫,进入新常态。
1 2“一米”安全距离、出门戴口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3口罩如今已跃升为出门必备品之一。图1至3均为欧诺摄
新马两地结束CB和MCO后,往日的生活形态在无形中出现些许变化,最明显的要算是个人的卫生意识。口罩、洗手液、消毒用品等原本不算是外出的必备品,可如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简直一跃而上。估计在未来的3个月、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都能高居药房销售榜冠军。
做好了生理卫生,心理上的健康也不容忽视。在《畅游行》的网络调查中,对于“面临疫情的情绪”,有51.4%的人表示内心平静,而37.5%的人对周遭环境警觉、心情紧张。由此可见,疫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深远。荷兰心理学家Paul Wylleman此前也透过媒体发表了建议,他认为提醒自己保持积极想法、设定短期能实现的新目标、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等,能在这次的挑战中,战胜疫情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
网络赚钱大肆流行
疫情留下的后遗症,不只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也让每个人的“饭碗”受到威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老板们都允许员工居家工作,但也有旅游业、饮食业、制造业、零售业等的在职员工面临被裁的困境。几个月没有收入,为了帮补家计,这段期间在网上开起“网店”的人可不少,宅配熟食、蔬果、肉类、甜品、美容美发产品、瘦身产品等应有尽有。
4面对困难,志愿团体也不忘派发物资给需要的人。Han Choo摄
能在网上找到门路糊口实属幸运,如果找不到网上做生意的方法,可以考虑参考许多教人生财理财的线上课程。只是千万要谨慎,切勿掉入当中可能暗藏的诈骗圈套。另外,趁着不少人急着赚钱,被遗忘的“金钱游戏”(Money Game)恐怕卷土重来。
灵活工作制有望普及
网络发达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弊也有利,骗人的陷阱无所不在,但也多亏了这项科技,给予居家工作的人在疫情期间照常上班的便利。早在2015年,新加坡政府便开始鼓励雇主采用灵活工作制(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为员工提供灵活工作时间、远程办工安排,以及允许员工自行决定上下班时间等。
这次的居家工作策略成为了灵活工作制的“见习期”,许多员工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平衡,工作速度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更有效率。此外,这也帮助了一些年轻妈妈,让她们有机会重返职场。
新旅游形态待开发
原有的常态在改变,各行各业就必须绞尽脑汁“生出”新的卖点。“是时候尝试新的旅游形态。”马来西亚旅游达人预约平台Lokalocal创办人钟维康表示,旅游业不能坐以待毙,可以运用视频和直播介绍景点以及“虚拟之旅”(VR Tour),让旅客宅家也可以身历其境,体验线上“云游”的滋味。
希望在“云端”
5G时代随着疫情被迫加速发展,居家工作、虚拟旅游、网络教学方兴未艾,甚至还有中医线上问诊。恐怕科技的惊人成长,即将让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以往比较容易群聚的娱乐产业,如KTV、酒吧、市集、嘉年华、演唱会等,或许也会与科技接轨,带来全新的体验。别让自己活在愁云惨雾之中,危机时刻终将告一段落,而我们的“新常态生活”才正要开始。
吴金辉摄
为自己加油
无关贫富、性别、国籍、宗教,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对抗的是同样的难题,互相扶持、不断坚持是唯一信念,幸好我们都没有退缩,肩并肩走过阴霾、熬过风雨,一起看向明日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