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鲁特

2020-09-02深眸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派贝鲁特黎巴嫩

深眸

地中海上的贝鲁特。

黎巴嫩是由不同教派、民族群体组成的“拼盘国家”,受周边环境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协和式民主”是该国政治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但压力过大时候,这一制度也会显得捉襟见肘。

自2018年以来,由于叙利亚危机逐渐平息,黎巴嫩受周边战乱影响减小,虽然经济上仍然负重前行,但也随着中东一起逐渐淡出全球各大媒体的关注重心。

但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6时,一场堪比“4.5级地震”“1/5广岛核爆”的巨大爆炸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区,至少造成158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30万民众无家可归,从而引发全世界媒体的持续关注。然而这一场巨大的爆炸却是“意外”。

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表示,爆炸事件是由易燃易爆品引燃约2750吨硝酸铵所致,而这些硝酸铵自2014年起就已存放在港口仓库中,却从未获得妥善处置。显然,这是一起重大人祸。

而对于黎巴嫩这一东地中海小国,其损失更是超过工业事故本身的意义。这一方面来自其破坏规模,一方面来自对贝鲁特这座至关重要城市的巨大打击。

那么,贝鲁特为何如此重要呢。

什么是贝鲁特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早在公元前15世纪,这里就出现了城邦。在古叙利亚语和腓尼基语中,贝鲁特意为“多井之城”,因为这里本来缺乏淡水,而为了找到水源,当地人挖掘了众多水井,城市才逐渐发展起来,毕竟贝鲁特还是在地中海岸的山脚下,城市水源并非无米之炊。

但即便解决了水的问题,狭小的土地也限制了其发展,所以贝鲁特选择走入地中海,在它曲折的海岸线上,有20多个半月形的海湾,十分便利于商业贸易,故而也成为腓尼基人走向整个地中海的数个商业城市之一。

而从贝鲁特再向东去,就是高耸的黎巴嫩山脉。这是黎巴嫩陆地板块中最重要的地标,在山的东(贝卡河谷)、西(地中海沿岸),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山谷纵横的黎巴嫩山本身,也成为一些小众族群的躲藏地。

一山之隔,西边的水源就比东边要多得多,人口、城市也是。

这样的地理构造,使得小小的黎巴嫩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全国公认的教派有大大小小18个,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基督教马龙派、希腊正教派、亚美尼亚使徒派等等。但与其说黎巴嫩是宗教多,不如说是多元的地理环境能够保护更多元的族群文化,并且会通过教派来强化彼此的差异。

19世纪贝鲁特和黎巴嫩的景象。《世界报》1875年出版。

域外大国,比如曾经喜欢强调黎巴嫩属于“大叙利亚”的叙利亚,也对这个国家东部的人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境内境外势力的层层分割,使得黎巴嫩几乎找不到一个天然的中心,贝鲁特也只是一个最不差的选择。当代黎巴嫩人对贝鲁特的认可,或许原因和数千年前的腓尼基人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拥有着东地中海良港的地位,并且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拥有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系统(由奥斯曼帝国主导的基础建设,联通帝国重镇大马士革),作为地区中心比境内任何城市都顺理成章。

更何况定居贝鲁特的基督徒创办了大量企业,控制着叙利亚和欧洲的诸多过境贸易。1948年以色列出现后,阿拉伯各国富翁的巨额财富不断涌向贝鲁特银行,在经济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然而,真正选择了贝鲁特的却不是黎巴嫩人,而是法国人。毕竟黎巴嫩这个“拼盘国家”本来就不是一个自然概念,想让刚才提到的那些环绕着黎巴嫩山脉分布的族群达成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让这个国家成型,殖民列强在撤退之前就需要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

而那些在东地中海生活,手头阔绰,又信仰基督教的人群就成了法国人离开前的最佳选择。或许也是因为贝鲁特的地位主要由法国主导,这个“中东小瑞士”的首都才被昵称为“中东小巴黎”。

可惜小巴黎的盛况并没有持续太久。20世纪70年代至今,贝鲁特遭受了漫长内战的折磨,黎巴嫩中央政府(实际由西部马龙派基督徒控制)的合法性也屡遭挑战,城市管理能力也因此长期在低位徘徊。

在黎巴嫩贝鲁特,一艘集装箱船在地中海航行时,豪华游艇停泊在码头。

境内境外势力的层层分割,使得黎巴嫩几乎找不到一个天然的中心,贝鲁特也只是一个最不差的选择。当代黎巴嫩人对贝鲁特的认可,或许原因和数千年前的腓尼基人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拥有着东地中海良港的地位,作为地区中心比境内任何城市都顺理成章。

动乱、小政府与权力重叠

据公开報道,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在最高国防委员会会议上称,爆炸是2750吨硝酸铵在港口不当储存6年而引起的。

硝酸铵是一种多用途的化合物,既可以是氮肥,也可以是工业炸药,即使不爆炸,不当储存也会引起周边环境污染。贝鲁特作为一国首都竟不能妥善保管这样的危险品,确实令人汗颜。

贝鲁特省长在现场讲话时的哭泣中,应该有着对逝者的惋惜,也有对自己工作不到位的忏悔。

但从民众的反应看,他们对政府治理不善的强烈不满,和对教派冲突与地区局势所引发的动乱的担忧,远大于对此次意外事故的震惊和无奈。

此次贝鲁特港的巨大爆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相比伤亡人数,无家可住的人更是多得多。长久以来,和整个黎巴嫩国家一样,首都贝鲁特市民也生活在极不安定和相互割裂的环境之中。

二战后,贝鲁特城就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以大马士革路为分界线的东城区居住着基督教马龙派、希腊天主教派和亚美尼亚天主教、小部分什叶派等居民,西城区则住着逊尼派和大部分什叶派。这些教派力量都有自身的武装和政治经济利益。表现在经济上来说,贝鲁特山区居民常把产品运往东城,海岸地区则把货物运往西城,若出现偷运现象,便会被各教派没收。什叶派与逊尼派民兵,还有基督教势力都在本地居民的支持下不断削弱着合法政府的治理能力,以至于个别区域成为三不管地区,相信此次事故的发生地也有这方面因素。

士兵总是出现在民众生活中,表面上看是保护安全,但背后却是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爆炸、袭击、枪击等交火事件,令人担忧。

黎巴嫩贝鲁特烈士广场上的一个餐馆露台,可以俯瞰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

西顿海城堡。

相互割裂的经济环境更加强化了政治层面的相互对立。于是,在外部力量积极支持各自教派代理人的大背景下,贝鲁特各教派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冲突,以长达十几年的大规模内战为高峰。

在多年动荡之中,很多贝鲁特青年走向两个极端。有些青年放弃学业和家庭,投身于你死我活的教派冲突之中;有些青年则悲观绝望,沉溺于麻醉品和赌博之中无法自拔。而居民的生活也极不安定,住宅遭抢劫、被另一教派霸占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量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流落街头,很多人无奈之下只能从事犯罪活动,中东小巴黎的珠光逐渐变得暗淡。现实主义者很清楚,“妥协”两个字在贝鲁特十分关键。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妥协开始出现,黎巴嫩社会不断走向平稳,经济也再次腾飞。

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范围内众多富有的黎巴嫩侨民的帮助,黎巴嫩人善于经商,也富有爱国精神。只1995年,贝鲁特市内就兴建上百家黎巴嫩人投资的商场。即使大楼被毁,新的商业楼也会重新规划建造出来。独立之后的黎巴嫩并没有多少安宁时光,投资也有很大的风险,但他们想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好的愿景从来没有停止。

但长期的战争也让贝鲁特的商业活动从合法转向了地下,突出表现为走私活动的急速发展。在政府缺乏治理能力的条件下,贝鲁特民众往往通过私人关系和自身努力,成为枪支、弹药、医药用品的主要供应商。

中东的乱状是大部分人的苦难,也是小部分人的发财之道,贝鲁特作为中东最自由西化的国家首都,走私活动和贸易活跃度成正比。

从法律上看,这当然是非法的;可从道义上看,这也确实解救了很多在战争中无力自保的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政府身陷内战泥潭无法自拔,始终对此无可奈何。直到近年来,由于黎巴嫩政治运行不断走向平稳,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扣押了港口贸易中大量出现的非法物资,当前存于市区内的2000多吨硝酸铵就是典型例子。但扣押物资不难,管理物资才是难题。当前的黎巴嫩政坛,腐败问题和权力相互重叠,导致政府并未对这些危险物品进行科学的处理。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在贝鲁特购有地产的官员通过私人关系抗拒销毁特定物品,并以政府支付租金的方式在官员所有的库房中长期存放,让官员躺着也能赚到钱。

或许也是转机

常年的战乱让黎巴嫩人的生活颠沛流离,经济危机和腐败又破坏了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局面。

正是因为种种内外部原因,其实此次事故发生之前,黎巴嫩就已深深陷入经济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和政治腐败的三重困境,抗议示威活动月月都在上演,债务额排名世界第三,贫富差距也迅速扩大,难民问题更是困扰整个社会。曾经的“中东瑞士”,变得千疮百孔,经济疲软没有活力。

此次的重大事故,又增加了黎巴嫩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带给民众持久的心理阴影,并对黎巴嫩投资环境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作为西亚贸易连接点的港口将长期无法正常运营,不仅是黎巴嫩,周围国家民众的生活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在这场“堪比日本核爆炸”的灾难过后,黎巴嫩或许能迎来一些转机。

一方面,黎巴嫩是长期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援助的国家,但受整个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影响,当前的黎巴嫩收到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越来越少。而此次事故发生之后,伊朗、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纷纷表示将提供资金、技术、医疗等多方面援助。最积极的当属海湾国家,卡塔尔表示将派遣野战医院去支持当地医疗体系,科威特则承诺提供紧急医疗援助,伊拉克总理卡迪米表示将迅速组建一支医疗队,为黎巴嫩提供紧急援助。

貝鲁特港口发生爆炸。图片|看点快报

爆炸现场。图片|Getty

尽管这些国家的支援多少都有些政治利益或经济渗透的意图,但客观上有利于早已面临严重危机的黎巴嫩经济走出困境。

此外,2019年,黎巴嫩政府就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经济援助和贷款方面展开谈判,但并无实质性进展,此次事故必将在道义上增加黎巴嫩政府的谈判成功概率。不稳定的局势和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加上西方国家怀疑新政府成员亲叙等因素,黎巴嫩的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此次事故暴露出的政府管理问题,激化了民众对政府的更多不满。那么接下来对于黎巴嫩政治来说就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推翻一切重建一个政府;或者民意压迫政府尽快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同时,各个教派在安抚各自选民之外,也将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减弱疫情下民众失业等众多问题的严重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将政治缠斗和派系斗争长期置于待办清单前列的的黎巴嫩政府,或许会因为这次事故,去真正面对社会治理和腐败等问题……

然而人们仍然应该做好最差的准备,那就是在利益再平衡的过程中,黎巴嫩政府彻底土崩瓦解,让这个国家重新陷入令人恐惧的内战。

◎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猜你喜欢

教派贝鲁特黎巴嫩
雨中哀悼
“0元”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
悲伤贝鲁特
志愿者
黎巴嫩为大爆炸哀悼三天
浅析藏巴汗政权覆灭的原因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的多重线索
教派与国家利益双重视角下卡塔尔断交事件分析
略谈藏传佛教后弘期各大教派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