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危机被误读
2020-09-02
粮食安全再度成为热点,疫情、洪涝灾害、减产消息纷至沓来,中国人口粮供应似乎岌岌可危,追根溯源,传言的背后多是以讹传讹的误读,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知。
粮食危机误读
7月,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洪水成灾,这些地方是国内主要的水稻产区,洪水中不少地区成为一片泽国,水稻会不会减产一时引得社会议论纷纷。
美国农业部的专家捧着卫星照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20/2021市场年度,受洪灾影响,中国大米的产量预计为1.47亿吨,比此前的预测少了200万吨,不过1.47亿吨的大米产量仍然比上一年度高,2019/2020年度,中国大米的产量是1.467亿吨。即便遇到了洪涝灾害,中国大米仍有少许增产。
不约而同,中国农业农村部8月16日宣布,目前早稻收获已基本结束,今年早稻生产呈现三大亮点,增产趋势明显。早稻面积比上年增加47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的下滑势头,是今年早稻生产的最大亮点。此外,南方洪涝灾害没有逆转总体增产趋势,是早稻生产第二大亮点。结构调优,是今年早稻生产的第三个亮点,今年优质早稻面积达到46.2%,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中国每年会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不是因为国产大米不够吃,这些国家的大米风味独特,让中国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2019年,海关数据,中国进口稻谷和大米255万吨。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南宣布停止大米出口,不少人惊呼粮食危机来了,这一事件直到今天还被不少媒体反复报道。
而事实是,今年4月,越南总理阮春福公开表示自2020年5月1日起,越南恢复大米出口,其可供出口的大米数量达到650万~670万吨,超过上一年的出口量。
误读还有一个最新的案例,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538万吨,被人解读为小麦产量减少538万吨,而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河南小麦不但没有减产,还比上一年多出上亿斤,创历史新高,收购量减少是农民惜售,等着卖更好的价钱。
中国粮食进口真相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豆类等,真正解决国人饱肚子问题的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口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 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
相对于三大主粮,中国真正的粮食进口大头在大豆和蔗糖。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动物蛋白需求,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近年来每年进口量高达8000万吨以上,主要用于榨油和养殖饲料,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4.86%。2020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将达到1.04亿吨,占全球消费需求的30%。
总体来看,大豆进口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风险。益海嘉里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可进一步拓宽国内所需的油脂油料(大豆等)进口渠道,推动进口多元化。充分利用铁路、海运等多种物流方式,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为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稳定的油脂油料原料,如继续开拓俄罗斯及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油脂油料资源。同时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等加大国产大豆市场供给,发挥国产大豆的蛋白含量高优势,鼓励加工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发挥国产大豆价值优势,实现国产大豆价值最大化挖掘。
为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农业农村部从2019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主要包括加强大豆优勢区生产能力建设,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构建以粮豆轮作模式为主导的绿色种植制度,逐步形成国内农业种植结构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动态衔接调整的格局。计划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35公斤,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
中国粮食安全两大“压舱石”
农业作为最古老的产业之一,留给很多人的印象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效率低下,而且生产的基础条件并不理想。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一直稳定在20.3亿亩左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但耕地负载逐年加大。从数量看,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年均约为480万亩,虽有占补平衡,但2010年至2017年耕地净减少780多万亩。从质量看,不少地方耕地退化、污染严重,一些地方占好地、补坏地,占水地、补旱地,2016年全国优高等耕地面积仅占29.5%。
与耕地减少同样严重的是,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留在农村为14亿中国人生产粮食的不少是“38(妇女)61(儿童)99(老人)部队”。
尽管如此,中国粮食特别是口粮仍然实现了连年增长,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今非昔比,背后两大因素功不可没:现代科技与政策扶持。
“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首先得有好种子。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小麦每公顷的平均产量从4.8吨,增长到现在的5.7吨,增幅约19%;玉米每公顷的平均产量从5.5吨,增长到现在的6.2吨,增幅超过13%;稻谷单产水平增长约8%。
农业机械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约为1.5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4.49万台;2018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22万台。
农业机械化突飞猛进,填补了青壮年离开后形成的劳动力缺口,让农业效率更高。
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块“压舱石”是国家的重金投入,让留在农村的群众“军心稳定”,保持种粮积极性。
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对小麦、水稻持续进行托市收购,小麦(三等)托市收购的价格从每50公斤9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2元,增幅24%;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过去10年的托市收购价格分别增长了30.1%、30.9%、23.8%。
托市收购,是在国家认定的粮食产区,如果粮食的市场购销价格低于国家公布的托市收购,农民可以按照托市收购的价格卖给国家。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种粮食主要还看国家政策,鼓励品种补贴多收益就好,水稻还可以,特别是优质水稻。”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粮食库存充足,全年食品价格保持稳定有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逐步加大,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看我们的粮食库存比较充足。”
中国主粮的库存世界第一,2019年全球市场水稻库存约1.75亿吨,中国占了一大半,稻谷够全国人民吃9个月以上;小麦2019年度尚有1.4亿吨库存,够全国人民吃一年。此外,中国大米从2019年开始处于净出口状态,近10年来全国粮食存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水稻和小麦去库存。
尽管如此,面对变幻莫测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未知风险,中国的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能否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实现稳产保产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降低进口依赖风险依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期课题。
杜绝浪费≠过度管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客观分析,总书记的指示有两重意蕴:
一是风险警示。国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从去年以来,中央就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国内形势将更趋复杂严峻,这个时候总书记重提粮食安全问题,实际是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又一次提醒和警示。
二是道德教化。以德化人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传统。在当前形势下,总书记再次提倡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相对于有形的粮食节约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道德教化的力量凝聚全民共识,号召大家共克时艰。
但个别自媒体将前述“收储量减少”的消息与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捆绑误读,也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恐慌效应。还有个别地方对于制止浪费采取“过度管制”,例如有饭店推出“称体重点餐”,还有餐馆将适量点餐纳入服务员月度考核,等等。
落实总书记厉行节约的指示精神,当然需要一些刚性的制度约束,例如可以要求一些机关食堂实行自助用餐或供应小份菜、半份菜,方便用餐人员适量选取。同时,要注意不能陷入到“口号式”“运动式”的形式主义当中——须知,“形式主义节约”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却有可能破坏社会共识。
吃饱肚子≠粮食安全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粮食供给既要靠稳定的产能、适度的储备,同时也离不开一个健康有序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支撑。
正常情况下,三个方面可以形成有效互补。近些年,全球粮食产能一直处于相对过剩狀态,粮食贸易在调剂余缺方面的作用一直很显著。有人说,世界上粮食安全状况最好的国家是新加坡,这里却不产一粒粮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要注意,这一平衡成立的大前提是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那么粮食安全的经济框架就不再堪用,而是进入到了政治领域。
很多人把粮食安全理解为“吃饱肚子”,这个认识如果放到政治框架下来审视就显得肤浅了。粮食安全不只是14亿人的口粮有保证,更是战略资源领域全局安全、系统安全的集中反映,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底线。如果一个国家连吃饱肚子都已经成为问题,那么谈论安全是奢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规模的粮食仓储在大国博弈中甚至发挥着“核威慑”作用。一个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别国便不会轻易发动粮食战争。
那么储备量多少才合适?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决策问题,无法用经济理性来分析。今夏小麦产量1.3亿吨,收储量4000多万吨,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产出进入了国家储备,这个规模已经不算低。但今年国际环境风云诡谲,尤其是美国不断挑衅,给我国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安全冗余,有关方面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储备。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粮食市场是“市场购销+托市收购”双轨运作,储备规模过大会影响正常的库存轮换,进而引起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波动。那样一来,一方面种粮农户要承受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国有粮库也会面临很大的收储压力。
因此,在操作中,必须谨慎防范这一情况的发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既要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存有危机意识,大众也要避免理解偏差引起无谓恐慌,从而导致市场信号混乱。如何处理好风险应对与市场秩序的平衡,不断考验着各级决策者的政治智慧。
◎ 来源|综合第一财经、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