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探讨
2020-09-02李雪娇
李雪娇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18.07至2019.10年间本科室诊疗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共57例,随机划分为西医组(28例)和辨证组(29例)。西医组为传统西医救治,辨证组为中医辨证救治,比较患者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西医组总有效率为78.57%,辨证组为96.55%,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辨证组复发率为6.90%,西医组为28.57%,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于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治疗期间,中医辨证救治模式既可增强治疗总有效率,还可降低复发率,可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传统西医救治;变应性血管炎;总有效率;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9-0242-01
变应性血管炎是毛细血管、小血管等部位炎症性和病变性病症,个别情况下会存在反復发作的现象,既会增加机体痛苦,还会降低生存质量。现代医疗理念下,变应性血管炎是以传统西药救治为核心,虽可在短期内减轻症状表现,但疗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随着中医研究力度的深化,中医辨证救治逐步成为变应性血管炎治疗的首选,但相关报道减少[1]。将2018.07至2019.10年间本科室诊疗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共57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8.07至2019.10年间本科室诊疗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共57例,随机划分为西医组(28例)和辨证组(29例)。男女比例为34:23;年龄平均数为(40.4±3.3)岁。数据比较间无意义(P>0.05)。
1.2 方法
西医组为传统西医救治,即为甲泼尼龙片,整片吞服,早晚给药剂量分别为16mg、8mg,若患者皮损范围减少幅度超过90%,则减少1/2药剂量,给药14d后日剂量为8mg。若患者存在感染现象,可联合使用罗红霉素片,次剂量为0.15g,1日2次。
辨证组为中医辨证救治,具体为:(1)若患者表现为阳虚寒凝、淤湿阻络型,方剂为熟地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麻黄,姜炭。(2)若患者表现为湿热火毒型,方剂为生地黄,生薏苡仁,天花粉,紫草,苍术,赤芍,丹参,白茅根,黄柏,当归,生甘草,金银花,牡丹皮,牛膝,连翘。(3)若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型,方剂为生黄芪,白术,茯苓,鸡血藤,皂角刺,当归,丹参,连翘,川穹,牛膝,生甘草。水煎煮,1日1剂,早晚各1次,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和辛辣类食物[2]。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患者总有效率。显效:皮损恢复范围>90%;有效:皮损恢复范围30%;无效:皮损恢复范围≤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患者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x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患者总有效率
西医组总有效率为78.57%,辨证组为96.55%,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患者复发率
辨证组复发率为6.90%(2/29),西医组复发率为28.57%(8/28),数据比较有意义(x2=4.6264,P=0.0314)。
3 讨论
变应性血管炎为坏死性血管炎的一种,是因细菌、病毒、药物等因素协同作用导致的皮肤组织变态反应。现代医疗理念下,该病多为糖皮质激素等西药救治,但却存在易复发、疗效不显著的缺陷。鉴于中医研究力度的加深,使变应性血管炎治疗工作更加倾向于传统中医疗法。即在中医思想模式下,将变应性血管炎定义为“梅核丹”和“瘀血流注”等领域,和躯体湿热、痰湿、气虚等因素存在相关性。例如:以中医辨证疗法,依据患者躯体状况施行针对性用药干预,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若为气血亏虚可倡导温阳通脉、益气活血疗法;若为痰湿阻络可倡导化痰散结疗法[3]。
综上,于变应性血管炎患者治疗期间,中医辨证救治模式既可增强治疗总有效率,还可降低复发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柴棋,沈巍,丁华强,方一妙,马丽俐.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中医治疗综述[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15):76-77.
[2] 李娟娟,王红梅,林鹏,丁伟芳.边天羽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05):63-64.
[3] 韩立新.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