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园建设中人工栽植和机械栽植效果对比
2020-09-02鲍权宇
鲍权宇
本文通过对试验地人工栽植和机械栽植的花椒树的栽植成本、成活率、一年发枝量以及枝条粗度进行比较,发现挖坑机栽植较人工栽植成本低200%;栽植3个月后机械栽植成活率较人工栽植高8.8%,栽植6个月后高21.58%;栽植8个月后机械栽植的树苗平均总发枝量为4.6条,比人工栽植的树苗发枝量高9.5%,长度>80cm的枝条数较人工栽植模式高出54.5%;机械栽植苗粗度>1cm的枝条较人工栽植的树苗高出44.4%。
武山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海拔1365~3120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95天,年均日照2331小时,降水量500毫升左右。在传统的耕作习惯上,河川耕地平整,灌溉条件好,多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性状较高的作物,浅山区基本没有灌溉条件,所以多种植粮食及油料作物,土地回报率低。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扶贫产业的发展,武山县浅山区建果园成为农民创收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年轻劳力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报酬上升的情况,建园成本不断上升,对于面积较大的新建园更是一大难题,但农业机械的引进和应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本文以试验地人工建园和机械建园成本以及中植株生长情况为研究对象,探究机械应用在花椒树建园工作中的可行性。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地点及使用工具
试验地位于武山县龙台镇杨咀村,海拔1840米,涉及6块地,共11.6亩(每块面积均大于1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壤为黄绵土,较平整,坡度<5°。人工建园3块地,共5.4亩,使用普通铁锨;机械建园3块地,共6.2亩,挖坑机2人操控,排量50.2cc(汽油),挖坑直径34cm,最大坑深70cm。建园苗木为一年生优质花椒苗,地上部20cm处直径平均为0.8cm,栽植后统一在离地35cm高处定干。要求定植坑直径>35cm,深度>45cm。
2、统计方法
建园时按3×4.5m进行栽植,每亩栽植50株。随机取样,每块地取15个样本,每种建园方式总计45个样本,各项指标均取平均值。
二、结果分析
1、栽植速率与成本
速度方面,基于全天的实际观察统计做出平均值,人工开挖每小时完成约20个,即每个定植坑平均需要3分钟。而应用机械时,每小时可以开挖至少100个定植坑。在挖坑效率方面,使用机械时的开挖效率是人工开挖的5倍,而且操作更加省力。
参照当地用工习惯,人工建园时,每个定植坑按1.0元计算,栽植每株0.5元,每亩栽植50株,总计每亩75元。使用机械时,平均每亩花费25元,只是人工开挖的1/3。
2、成活率
分别在栽植后3个月、6个月随机抽样计算成活率,结果如表1所示。栽植3个月后,人工栽植成活率为73.44%,机械栽植成活率为79.91%,机械栽植的成活率较人工栽植的成活率高8.8%;在栽植6个月时,人工栽植成活率为52.12%,机械栽植成活率为63.37%,机械栽植的成活率较人工栽植的成活率高21.58%。
3、发枝量及枝条粗度
在栽植当年落叶后(11月)統计当年发枝量和枝条粗度,结果如表2所示。生长8个月后,成活苗木发出不同长度的枝条。根据表2数据可知,在经过8个月的生长后,人工栽植的树苗平均发枝量为4.2条,机械栽植的树苗平均发枝量为4.6条,比人工栽植的树苗发枝量高9.5%,其中两种模式中20-80cm长枝条数相同,<20cm的枝条数差别不大,而>80cm的枝条差异明显,机械栽植模式高出54.5%。
枝条粗度分布方面,两种模式中枝条粗度<1cm的枝条数差别不大,而>1cm的枝条差异明显,机械栽植较人工栽植的树苗高出44.4%。
三、分析及总结
试验发现在栽植3个月后,机械栽植成活率较人工栽植高8.8%,之后由于天气、管理以及鼠害原因,成活率呈下降趋势,到栽植6个月时,机械栽植苗木成活率高21.58%;发枝方面,栽植8个月后机械栽植的树苗平均总发枝量人工栽植的树苗发枝量高9.5%且长条更多,长度>80cm的枝条数较人工栽植模式高出54.5%;机械栽植苗粗度>1cm的枝条较人工栽植的树苗高出44.4%。笔者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使用机械开挖的定植坑深,能更多、更久的保持水分(雨水),而人工开挖的定植坑规格不一,集雨效果不如机械开挖的定植坑。另外考虑到机械栽植较人工栽植成本低200%,所以笔者建议在建园工作中,应积极推广使用机械,提高建园工作成功率。
(作者单位:741300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