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中华药港”
2020-09-02徐浩佳卢山
徐浩佳 卢山
“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连云港以港得名,因药而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着力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制造业产业快速增长,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加,已形成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等六大特色产业,四大药企位居中国医药创新力前五强,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领军力量。承载着港城医药产业腾飞梦想的“中华药港”扬帆起航,全力建设中国医药行业“新地标”。
一、建设“中华药港”的基础与优势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连云港建设“中华药港”、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政策支持是推进“中华药港”建设的重要保障。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热门产业,具有市场需求稳定、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等优势,发展医药产业能够快速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国家相继出台大量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国家《“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对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鼓励开展新药、化学仿制药、中药、生物药的创新驱动研究都带来了政策利好。江苏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12条新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利好,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政策的意见》和《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医药研发机构建设、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
发展态势良好是建设“中华药港”的重要基础。在规模方面,2019年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44家,其中医药制造企业37家,实现产值589.5亿元,同比增长13.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7家,实现产值6.6亿元。在布局方面,36平方公里的“一区两园”全面铺开,空间集聚已现雏形,形成了以市开发区新医药产业园为核心,大浦原料药板块、海州区新医药和医疗器械板块、灌云县原料药板块、东海县中药材种植板块等多区域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在企业方面,培育了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一批行业领跑者。恒瑞医药、豪森药业分列A股、H股医药板块市值龙头。恒瑞医药和以正大天晴药业为核心的控股型制药企业中国生物制药进入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2019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名单,成为首次上榜的中国企业。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药业、康缘药业分别位列2019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第一、二、四、八位。在产品方面,建成了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麻醉手术用药、新型中成药、新型药用包装材料、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六大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了化学药品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卫生材料和医药用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等八大产品群。
竞争力强是建设“中华药港”的特有优势。一是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医药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均超10%,远高于全国2%左右的平均水平;新药获批上市数领跑全省,2019年共获批药品上市注册批件32个,占全省41%,占全国8.3%;获批1类新药注册批件5个,占全省55.6%,占全国38.5%;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全市共获批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批件数13个,占全省59.1%,占全国11.8%;获批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批件数8个,占全省19.5%,占全国3.6%。二是产品竞争力较强。抗肿瘤药、精神类药、肝病类药、麻醉类药、心脑血管类药等多个品种销量全国领先,形成销售过亿元药品64个、过10亿元药品13个,30余个药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公布的2018年国内重点城市医院购药金额排名前20企业名单,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药业、豪森药业分别位于第三、第十一、第十二位,其中恒瑞医药是唯一入选前三甲的国内企业。三是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市先后有21个原料药、5个注射剂、7个其他制剂通过了国外认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493件,海外权益转让项目4个,专利转让金额高达113亿元,成功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西药);恒瑞医药建立了符合美国、欧盟和日本标准的生产、质控体系,已有注射剂、口服制剂、吸入性麻醉剂等18个产品在欧美日上市销售;正大天晴的氟维司群生产线、豪森药业有多个原料药车间和制剂车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苏云医疗器材的新型输液器、注射器等50多个产品取得德国CE认证,主要产品出口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四是两化融合水平较高。重点药企在物料输送、产品包装、质量检测等关键环节安装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实现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通过建立ERP系统,集成了人力薪资、OA办公、即时通信、GSP物流管理等系统,实现集团化管控平台多元化集成应用,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质量管控一体化、经营决策科学化、数据信息推送化等。豪森药业已形成覆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高速”网络统一协作的信息化平台,先后荣获“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康缘药业是我国中药领域第一个智能化工厂,其国内最大的智能化中药提取精制工厂被工信部评为全国首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二、建设“中华药港”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尽管连云港在建设“中华药港”、打造生物医药地标性产业集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短板,需要精准施策,方能成效明显。
周边地区竞争加剧,政策支持亟待加强。泰州“中国医药城”目前已集聚国内外医药企业1000多家,明确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倾力打造万亿级“中国药谷”,出台《关于加快中国医药城“人才特区”建设的若干规定》,每年实施1个亿规模的“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取得突出成效,正在加快创新资源集聚。2019年南京江宁高新区提出“建设‘中国药谷,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后来居上的苏州市提出倾力打造万亿级“中国药谷”,目前园区内已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1万多名,自主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4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外包及纳米技术等为主的研发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高层次人才研发集聚、交流、合作的创新社区,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產业竞争力位列第一。这些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连云港的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虹吸效应”,导致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难,出现医药人才外流、企业外投等诸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对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进行适时调整。
企业关联度不够高,共生关系需要加强。目前,连云港医药产业园区内企业注重独立发展,竞争力较大的龙头药企对园区内其他药企的联系度和推动性都较弱,难以产生集聚效应。尽管园区集中了国内医药工业百强第一的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康缘药业、豪森药业、天晴药业等明星药企,但是各个药企的发展几乎处于同一平面,在产业链条上的关联不紧密,很少产生交集,技术创新和技术联合攻关等协作难以展开。
集聚企业数量偏少,规模效益亟须做强。连云港生物医药产业与国内外其他医药产业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医药产品的产业链延伸不够广,辐射方位不够宽,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小,产业效益不够好,等等。一是集聚企业数量少。从2018年的数据看,连云港医药企业仅有32家,占全省医药制造业总数的4.7%,排在全省第十位,远低于苏州的105家、南通的79家和南京的76家。二是生产规模小。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生产规模,连云港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91.8亿元,低于泰州医药产业园的1027.2亿元;企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8.49亿元,低于泰州的19.75亿元。三是亏损企业多。32家医药制造业中有11家出现亏损,医药企业亏损率为34.37%,远高于其他兄弟市的医药企业亏损率(见表1)。
人才因素制约产业发展,人才环境亟须做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有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引领,同时也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人才。医药人才的集聚可以衍生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又能不断吸引投资和相关辅助产业及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入驻,共同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连云港缺乏培养相关人才的学校,加上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较强的吸引力。虽然近几年政府设立了连云港市“花果山人才计划”、港城英才计划、外专“百人计划”、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计划,着力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来连创业,引导紧缺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但由于尚未形成与苏南媲美的“纳才、聚才、引才、培才”发展环境,使得生物医药高精尖人才无法在本地发展壮大,甚至出现医药人才的外流。
三、加快建设“中华药港”的思路与建议
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最具代表性标识度的“中国药港”,需要多元发展要素集聚融合,具体发展思路是:以医药产业政策以引导,强化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以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培优做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以强化人才支撑、做优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中华药港”。
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引导,强化医药产业政策扶持。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统领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重要规划、招商引资,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连云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医药处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督查推进,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强化医药产业政策扶持,制定落实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落地见效;引导园区内企业之间合作机制建设,培育医药园区内在驱动和共生关系。
完善延伸产业链,培优做大产业规模。一是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链集群作为发展方向,加大对药用辅料、药用包装、制药装备等制药企业生产环节关键配套的招引力度;同时,延展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链配套支撑服务体系产业招引,重点发展高端医药研究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医疗废物处置配套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着力打造创新链,推进形成产业集聚;引导、鼓励园区内药企在产业链配套上优先考虑区内采购,推动产业协作共赢。二是培优助强,培育壮大本土药企。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鼓励区内药企增资扩股、对外并购、合资合作等,进一步放大在化学创新药、生物药(生物制品)、中成药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优势。三是强化项目招引,壮大医药产业规模。以打造“中华药港”目标为指引,坚持全市一盘棋,各产业板块在招引建设项目过程中注重衔接、配套,形成发展合力;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优先培育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狠抓招商引资,加强链、补链、扩链项目招引,特别强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药包材项目招引,重点强化与现有医药企业合作伙伴、供应商等上下游企业的对接,强化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接,充分利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实行契机,争取药品在连云港产业化;聚焦医药名企,引入具有世界影响力企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等生物医药企业在连云港设立地区总部。
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完善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省中医药创新中心、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市新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废料回收利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医药产品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启动完善“中华药港”核心区建设,布局办公展示、公共服务、科创研发、教育培训、智能制造五大功能板块。打造对外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加快海内外医药创新高端要素汇聚,搭建医药创新人才聚集、技术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生物医药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新药申报、专利申请、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专业培训、投融资等提供专业服务,打造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覆盖全过程服务内容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加快发展“互联网+医药+医疗+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機制、新业态,构建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升级创新发展生态,完善“校—企—政”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创新金融财税支持,强化土地空间要素保障,加强通关“绿色通道”建设,强化国际合作,持续汇聚创新资源,不断扩大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强化人才支撑,做优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医药高层次人才来连云港创新创业。实施顶尖人才(千人计划,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具有先进管理思想、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等),以及生物医药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聘用计划,加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和培育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医药注册人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定制化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整合本地院校、部门政策资源,激发企业、院校和人才三方的积极性,实现院校学历教育和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无缝对接。用好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医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通过项目资助、外派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相关人才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优化留才软环境,强化“市人才新政20条”及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实施“居无忧”“业无忧”“学无忧”“医无忧”四个“无忧政策包”,解决医药人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