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2020-09-02刘春凤
刘春凤
关键词:引领者;合作者;传播者
2019年11月11日-15日,京津豫三地中小学教研员培训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美丽的南京,美丽的师大,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更可贵的是排除外界事务的干扰,五天的专心学习,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感受着南京教研不一样的精彩。也引发自己深深地思考,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研员,我们该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我们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我们如何能达到“一个好的教研员,能把一个学科带得欣欣向荣,成就一批老师”这样的目标?
一、高处立一教研与科研并轨而行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赵华老师在《立己达人:教研员的专业智慧与表达》讲座中,开篇就说到“教研员不是专业最强者,但能看清趋势,有领跑者的姿态”。看清趋势,教研需在高处立,以大的视野展望学科教育,以大的思考打通学科教育与全面育人的屏障,以大的境界成就教师的同时发展自己。有领跑者姿态,教研员需研究先行,教研员只有懂研究、善研究、会研究才能成为教师的“引领者”。
教研员是新中国教育工作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一支特殊的教师队伍,在新中国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世界唯一的“体制性教研”,10余万专职教研员队伍无国可仿。教研员制度经历了“民国时期”“老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三个主要阶段,不管在哪一阶段,“研究”都是教研工作的核心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研员首先应该是“研究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即课题研究能力。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宗锦莲博士在《课题的选择与申报》讲座中,深入剖析了“课题研究的动机”,即外部趋动:大势所趋、制度逼迫、利益牵扯、改革需要;内部自发:性格使然,兴趣指向,问题解决,理想追寻。宗博士的分析,道出了不同的人做课题研究的动机不同,我想教研员的课题研究应该定位于“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教学深入发展,促教师专业成长”。近十七年的教研工作,自己也逐渐摸索到了教研与科研并轨而行的思路和方法,以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课题研究的主题,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整体设计教研活动,将课题活动与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如2017年立项的北京市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即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改进的关键词“单元教学”。有了课题为抓手,每学年的教研主题即定位于课题名称,在大的教研主题下,设计系列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细化每一单元的研究。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单元教学资源,促进了整体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使一部分课题组老师在北京市的各项教学展示活动中脱颖而出。正如宗博士所言:真正的科研是能投入的科研,是可享受的科研,是通往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道路。下一步,笔者会将宗博士的讲座进一步梳理、内化,结合自己的研究历程,与老师们做一次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引导教师树立问题研究即课题意识,并以问题带动课题研究,以研究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促进教學质量提升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平处坐一教研员与教师并肩同行
2012年PISA考试中的“上海奇迹”,引发了各国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和好奇,通过各种渠道的探秘,他们发现,上海教师的背后有一群神秘的人,他们能够帮助普通老师变成非常有效率的教师,这群神秘的人就是教研员。
教研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我们先来分享几个场景:课堂上,那个人坐在学生中间,观察着老师、学生的言行,时而蹙眉思考、时而飞笔记录;华灯已初上,办公室内,那个人和老师坐在电脑前,一遍遍修改着教学设计;教学展示活动的总结会上,那个人坐在台下,看着领奖台上的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眼里满是欣赏。这群人是与教师亲密接触的人,从教师中来,为教师服务。从这一点上来看,教研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热爱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教育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朱曦老师在《知识与德性:基于核心素养观点的教学价值取向》的讲座中,阐释了知识的知性、德性与人性,分析了伦理哲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情感价值的教学取向,提出让教学成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倡导体验学习、对话式教学、指向价值意义的学习的教学。这些教学的理论,也可以迁移至教研工作中。教研员最重要最常规的工作就是组织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下:制定计划、筹备教研、实施教研、总结反思。在每一个过程中,都离不开教研的主体一教师。如制定计划,首先要通过调研了解教师的需求,通过需求确定教研的目标及教研的主题。在筹备教研中,要遴选教师组织教研团队,与核心成员一起细化教研内容、确定教研形式、准备教研资料、安排教研场地、做好活动预案。在实施教研过程中,更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避免教研员的一言堂。十几年的教研工作,一直在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模式。如对话式教研,一种是教研员与教师同台,被老师们趣称作“双口相声”“群口相声”,这种形式,活泼有趣,同时更大程度的引发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另一种是一人为主讲,随时抛出问题与老师们互动,老师们也可以就讲解的内容随时提出问题,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参与率。教学中,教师眼里有学生,教研中,教研员眼里要有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是平等的、合作的关系,教研员是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者。
三、向阔处行一交流与分享携手前行
教研工作的性质对教研员的胸怀和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教研员要有海纳百川的开阔心胸,要能高瞻远瞩,要有打破壁垒的勇气,要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研、共建、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一个好的传播者,传播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表达能力。赵华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论文是教研员专业表达的一种形式,撰写论文是教研员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他强调了学术论文专业表达的“三好”:好想法一要转化为逻辑表达;好实践一要凝练为理性的陈述;好论文一首先让自己很受用。
2012年,我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了“从教师基本功考核看教师专业发展”一文,该文是在2007年北京市教师基本功考核、2008年、2010年大兴区教师基本功考核三次活动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2010年基本功考核笔试答题情况分析为例,阐述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成文,对别人和自己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教师对照本文,可以发现自己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自己也常读此文,作为教研工作的指导,2019年的基本功考核试题仍然参照该文章进行命制。论文中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维度“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2018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研制出的教研员核心素养框架的三个维度“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相吻合,由此,我对照素养框架,来看自身作为一名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的方向。除了注重自身的专业表达,我也通过各种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表达水平,很多老师已经能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教学经验等撰写成文,发表于期刊。这种基于切身的体验,深刻感悟的成长,是烙印最深也是最持久的成长。
利用培训的契机,对自己的教研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再次思考作为一名教研员的使命和担当,如何做好“引领者”“合作者”“传播者”。赵华老师在讲座最后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每一个教研员对所引领的学科有着很高的期待,问题的关键是,教研员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期待。我想,我的期待就是文以化人,专业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