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模式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09-02李桐
李桐
【摘要】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模式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共选择6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1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再实施舒适护理模式。结果 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6.77%,对照组为83.8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适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骨科伤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舒适度和满意度,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伤口护理;舒适护理模式;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骨伤是骨科的一类常见疾病,多需要采用外科手术,由于骨伤本身可以给患者造成疼痛,价值手术的影响,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加之某些患者存在一些原发疾病,或感染因素等,均会造成骨科伤口的缠绵难愈,患者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1]。因此针对骨科伤口患者,需要给予积极护理,不仅可以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减轻患者的疼痛感[2],同时又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效果较好。本文即将笔者采用的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伤口护理中的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我院骨科收治62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25~60岁,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研究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故可相互间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男女均可。②有明确骨伤科疾病和伤口。③签署知情同意,能配合医护工作。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本组按照骨科伤口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有关骨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一些注意事项,促进快速康复的方法等;每日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骨科伤口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等,详细记录;为伤口进行常规清洁、消毒、换药、包扎、固定等;指导患者合理膳食,食物搭配科学,保证充足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等亦需作出有效的指导。
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再配合舒适护理,具体如下。
2.2.1 心理舒适护理
骨伤疾病多起病突然,患者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加之对手术等治疗方案的恐惧,导致此类患者均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及早、医院、担忧等[3],不利于病情的恢复,需要给予心理舒适护理。护士应主动、热情的和患者沟通,掌握其存在的负性心理问题以及性格特点等,开展针对性的疏导和心理舒适护理干预,使其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家庭的关心和照顾,逐步减轻自身对疾病的恐惧、对手术的担心,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减轻,鼓励患者说出自身顾虑之处,给予耐心、科学的解答,使其心态保持稳定、感到舒适,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护工作。
2.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导致患者不舒适的最主要因素,故而需要做好疼痛护理工作。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有利于缓解疼痛,并多劝慰、鼓励患者,转移其注意力[4],必要时配合冰敷、按摩、镇痛药等治疗,以期最大程度的减轻疼痛、使患者感到舒适。
2.2.3 骨科伤口护理
对于患者的伤口应注意保护,指导患者动作要轻柔、缓慢,不可过度用力,避免伤口破裂;护士同时需要观察伤口是否出现感染等情况。
3 结 果
3.1 愈合时间及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1.95±3.06)天,对照组为(17.48±3.15)天,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3.80±1.34)分,对照组为(5.65±1.97)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2 总满意度
研究组非常满意24例,满意6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96.77%;对照组非常满意17例,满意9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率为83.87%;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 小 结
綜上可见,针对骨科伤口患者的特点,在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及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配合实施舒适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舒适护理、疼痛护理及顾客伤口护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患者的满意度也高,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秀玲.骨科患者的慢性伤口及难愈伤口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52):121.
[2] 肖 丹.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37):119-120.
[3] 安 霖,高瑞霞.舒适护理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16):76-77.
[4] 张壹鸣.舒适护理在骨科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