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0-09-02倪兴旺
倪兴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机渗透德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看作知识传播的场所,还应把它看作德育的最佳平台,要合理使用这个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成人、成才。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实好呢?那就是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对学生开展最起码的德育。
一、教师应将自己融入课文,从文中提取出对学生开展德育的精华
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想让学生与课文、作者等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自己应先要与课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先把自己的思想、教学情绪融入课文中,使自己先进入角色。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透课文,同时广采博览,将对课文研究过程中的情感转为课堂之中的教学激情。同时,在课中选准动情点,厘清情感教育的思路。按照教心学中有关情感转移的原理,依照 “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路径实施教学活动,如此便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激发。如笔者曾经执教过《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在我自己研读课文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洪水的肆虐、恐惧,解放军战士誓死保卫大堤的豪壮誓言,战士们冒着雨水,用汗水和血水筑起坚不可摧的信心。读了“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我寻找到了德育的抓手:祖国就是我们的信心,解放军战士就是我们的靠山。于是,我将此场景用视频播放,引领学生思维动情,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设置催人动情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吸收德育的紧迫感,加速德育渗透
著名的情境教学大师李吉林讲过:情感应作为贯穿语文教学过程的纽带,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文中的情感起伏而同步推进与延续的。语文教学中因为有了情感这根纽带的维系,往往会变得更加丰满和充满诱惑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好情感这张“牌”,促进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能极大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图片、音乐、相关故事的视频、肢体动作表演等手段来设置催人动情的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调动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不由自主进入到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之中,与课文、作者产生共鸣。如笔者在教学《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就利用视频给学生播放了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暴发的情境。学生见到视频中那疯狂撕咬大堤的洪水,那水天相连的场景,如亲临洪水现场,他们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威力。接着,视频继续播放了场景: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的战斗。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发出惊讶和赞叹声。这说明学生的心灵已经被震撼了,他们的灵魂正在被洗涤,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最佳的教育。这也充分发挥了课文应有的德育功能。
三、及时开展教学点评,促进学生把对道德的感知逐步内化为个人人生观的基石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应发挥好应有的指导和点拨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情感、体验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从而使他们发生转变,学生的心灵也会随教师的激情引发正能量的冲动。教师只有科学、合理、适时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的提炼,提炼出德育观点,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标杆。笔者的简单做法是:(1)根据小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在课中有目的地从最起码的道德规范进行渗透教育,如遵守纪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爱护班集体、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等等,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最基本的德育基石。(2)通过点评,促进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与诸多要素产生共鸣,再迁移到对德育的认同,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等的德道规范和准则。如笔者曾经在教学《灰椋鸟》时,反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里的鸟最多呢?学生毫不犹豫回答:在我们村的大树林里。我追问:鸟儿为什么喜欢大树林呢?学生纷纷说:树林里有虫子吃,还能搭建小鸟自己幸福的小窝,更没有人类的骚扰。笔者就此点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从小就该为我们的家园做力所能及的事。就這样,通过“问答评”非常巧妙地把爱护自然的思想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之中。(3)激发学生想象,升华他们的情感。教学中,我们必须调动学生现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他们开展积极的想象,把课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内容在自己脑海中还原成生动的画面,如临其境,领悟出作者的情感。如在《大江保卫战》的教学中,笔者就从解放军战士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爱国爱民的精神讲起,
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大江保卫战的感人场景,自觉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
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人生的
发展树立标杆,筑起
“明灯”,同时,让学
生真正喜欢上语文知
识的学习,促进他们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