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寄生虫检测标准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0-09-02王梓乐高志强江海洋
王梓乐 高志强 汪 琳** 江海洋**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2.北京海关技术中心,北京 101113)
动物寄生虫病多指由寄生于动物的致病性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目前,多数寄生虫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感染动物逐渐消瘦,但病死率较低,因而社会各界对于动物寄生虫病的关注度较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畜产品的营养、风味和口感要求的提高,食生、半生肉及水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俞强,2015),在此背景下生肉与水产品中的寄生虫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受到寄生虫病的威胁,每年有数百万的人死于寄生虫病(俞强,2015),我国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逐年上升势头(张卫兵等,2012)。
对动物(陆生和水生)进行寄生虫检测,是防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键(杨俊,2017)。我国虽然已就动物寄生虫检测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 10136—2015中明确要求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不得检出吸虫囊蚴、线虫幼体及绦虫裂头蚴,但目前我国现有的寄生虫检测资源以及检测依据——检测标准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本文系统整理了现有寄生虫检测方法及其相关标准情况,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我国未来寄生虫检测标准的立项和制修订提供相关依据。
1 寄生虫检测标准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标准体系中,涉及寄生虫检测方法标准共有103个,其中国际标准13个、国家标准27个(表1)、检验检疫行业标准31个(表2)、水产行业标准30个(表3)、农业行业标准7(表4)、卫生行业标准8个(表5)。
表1 寄生虫检测国家标准
表2 寄生虫检测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表3 寄生虫检测水产行业标准
表4 寄生虫检测农业行业标准
表5 寄生虫检测卫生行业标准
动物寄生虫国家标准见OIE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第七版,规范了棘球蚴/包虫、利什曼原虫、旋毛虫、伊氏锥虫、蜂孢子虫、牛巴贝斯虫、泰勒虫、毛滴虫、锥虫、马梨形虫、隐孢子虫、囊虫、弓形虫等的采样和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中有6项规范人感染寄生虫诊断和消除,包括血吸虫病、丝虫病、刚地弓形虫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临床症状诊断和血清免疫检查,由于国内公共安全控制有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寄生虫感染病例少,免疫学诊断方法基本能满足诊断需求;有12项规范实验动物中寄生虫检测,包括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体外寄生虫检测方法,体内弓形虫、兔脑原虫、卡氏肺孢子虫、艾美耳球虫、蠕虫、疟原虫、犬恶丝虫、肠道溶组织内阿米巴、肠道鞭毛虫和纤毛虫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检测方法。实验动物标准发布时间早,主要集中在2001年,由于实验动物环境控制好、染病动物少,有标准可依就能满足实验动物管理需求,所以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标准基本没有更新;有7项规范家畜感染寄生虫诊断,包括血吸虫、旋毛虫、囊尾蚴、伊氏锥虫病、球虫病等的诊断技术,由于家畜感染寄生虫病例多情况复杂,所以家畜寄生虫检测的方法发展最快,除了血清学免疫检测,近年不断发展出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旋毛虫实时荧光PCR、隐孢子虫套式PCR等,目前家畜寄生虫检测的国标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又发展了很多行业标准作为补充;有2项是规范水生动物寄生虫检测,包括脑粘体虫和派琴虫的检测。水生动物寄生虫检测国家标准很少,由于以前主要是水产养殖行业需要检测水生动物寄生虫,其他行业需求较少,水产行业标准基本就能满足需求;近年由于食品安全关注到水产品中寄生虫检测,市场监管部门也需要对水生动物寄生虫开展检测,故水生动物寄生虫检测需要更多的国家标准做支撑。
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规范了部分种类活动物、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中寄生虫的检测,包括微孢子虫、弓形虫、旋毛虫、锥虫、焦虫、住白细胞虫、囊尾蚴、隐孢子虫、吸虫等,基本是根据我国与不同国家签到的议定书规定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所以涉及的寄生虫种类多,方法种类也多,有显微镜检、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补体结合、PCR法等,标准也在不断更新。由于机构整合,2018年4月检验检疫转隶到海关,以后不会再有新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发布。
水产行业标准规范了牡蛎和鱼类寄生虫的检测,包括单孢子虫、小胞虫、拍琴虫、马尔太虫、纳米虫、异尖线虫等,由于寄生虫对水产养殖行业影响很多,故寄生虫病的诊断得到高度重视,发布的标准也多,方法有细胞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原位杂交诊断、透射电镜诊断等,同一种寄生虫检测标准更新少,基本是新出现一种寄生虫就发布一批不同方法、或者不同亚种、或者针对不同宿主的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了活动物寄生虫检测,包括棘球蚴、弓形虫、线虫、滴虫、隐孢子虫等,农业标准数量不多,但基本都是综合的诊断技术,一个标准包括了多种亚种和多种检测方法,既能满足实验室病原检测需求,也能指导临床诊断。
卫生行业标准规范了人感染寄生虫病的诊断,包括丝虫病、阿米巴虫、包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的诊断,早期发布的标准多是临床症状诊断和免疫检测方法,新发布的标准也开始利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2 我国动物寄生虫病检测标准前处理、采样及检测方法
选取我国动物寄生虫标准,根据其适用范围,样品采集与前处理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统计汇总(由于实验动物类寄生虫标准自成体系,因此未汇总在内),见表6。
表6 我国动物寄生虫病检测标准内容简介
2.1 采样和前处理
对于不同的寄生虫病,不同的感染动物和不同的检测方法,采样种类和前处理过程也有所不同。我国现有寄生虫标准对采样和前处理方法均进行了详细描述,使得现有标准可操作性较强。
2.2 虫体检测方法
我国现有寄生虫标准主要为传统肉眼或镜检检测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寄生虫个体相对较大,肉眼或镜下有相对典型的形态特征,多数情况下可根据其形态特征即可作出诊断,这也是形态学检查方法广为使用的原因。
2.3 血清学检测方法
就寄生虫病而言,由于虫体的抗原构成相对复杂,敏感而特异的血清学方法目前并不多见,采用血清学检测的寄生虫病多见于陆生动物血液寄生虫病。这也是寄生虫病血清学检测标准为数不多的原因。目前寄生虫病血清学检测标准所用方法主要有间接血凝试验(血吸虫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乳胶凝集试验(伊氏锥虫病),补体结合试验(牛锥虫病,牛、羊、马焦虫病)以及ELISA(旋毛虫病、伊氏锥虫病、棘球蚴病、马焦虫病和囊虫病)。
2.4 核酸检测方法
尽管虫体形态学检查目前仍然是动物寄生虫病的主要手段和“金标方法”,但在某些虫体小,形态特征存在多样性、虫荷低以及早期或不显性感染时,形态学检查就凸显其局限性。随着核酸技术的发展,DNA探针技术、PCR和实时PCR技术以及LAMP技术已经开始用于一些寄生虫病的检测(肖样,2000;魏永红等,2011)。目前随着对动物寄生虫基因组序列的深入研究,许多种特异性、株特异性靶位点得以发现,可以预期,基于PCR的技术将会在寄生虫病原快速检测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静等,2007)。但目前我国动物寄生虫病原核酸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明显滞后,从表6可以看出,很多寄生虫标准缺乏核酸检测方法,没有跟上应用的技术发展步伐。
3 结论与建议
3.1 检测标准的制定缺乏系统性,建议开展寄生虫检测标准体系研究
目前动物寄生虫检测标准制定缺乏顶层设计,动物寄生虫病种类繁多、寄主复杂,有许多缺乏标准,而有的寄生虫由多家单位独立制定了多个标准,方法和适用性存在部分交叉,例如旋毛虫检测标准,有的只适用于猪,有的适用于多种动物;寄生虫的名称也不够统一,例如梨形虫检测,有的标准称为梨形虫病,有的称为焦虫病。建议制定标准体系表来统领各类检测标准,既便于指导新标准立项,也便于用户的检索和使用。
3.2 检测标准侧重于形态学检测,建议丰富标准检测方法
目前现有寄生虫检测标准多为形态学鉴定。尽管形态学检查不需要特殊设备,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但对检测人员要求高,需要深厚的寄生虫基础知识储备,检测判定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在很多情况下(如虫体形态小、虫荷低、特征多样性等),形态学检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标准侧重于形态学检测可能是造成国内很少检测机构能开展寄生虫检测的原因之一。目前随着动物寄生虫基因组序列的深入研究,许多种特异性、株特异性靶位点得以发现,许多基于核酸检测的方法已经开始逐步用于寄生虫的检测(Wongetal.,2014)。但目前动物寄生虫病原核酸检测技术标准的制定略微滞后,建议加大寄生虫核酸检测标准的立项。
3.3 实物标准样品匮乏,建议开展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
由于很多寄生虫采集困难,培养难度大,目前全国许多检测机构都存在缺乏寄生虫实物标本,没有参比对照,在出现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虫体时,检测人员无法比对鉴别;没有实物做标准品,也不利于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的验证和推广使用。为了提高全国寄生虫检测水平,急需开展寄生虫标准样品研制工作。在构建寄生虫图谱数据库的基础上,制备多种标准样品(包括形态学实物标准样品和核酸检测标准样品),用于方法和标准验证以及试验时间比对,从而更好服务于寄生虫检测工作的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动物寄生虫病检测水平,并应用于农产品质控检测中,为保障肉制品及水产品的安全和人民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