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蝉

2020-09-01袁巍然

散文诗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脱壳金蝉蝉声

袁巍然

夏季,是农人挥汗如雨劳作的火热季节,也是金蝉出土、蜕变、产卵、老去,经历整个短暂生命历程的季节。夏收夏种一结束,便到了摸金蝉的季节。它们好像天生就是为了充当农人的美食而活着。

苏北老家人对金蝉的叫法是有区别的,通常是在其出土后且尚未脱壳之前被称之为知了猴,在其脱壳之后才称之为知了或金蝉。其实,知了猴是蝉的幼虫,刚出土、会爬树、能脱壳。老家人之所以称摸知了猴,因为白天看不到知了猴,只有到了晚上,才是知了猴出来活动的时间。知了猴的样子很丑陋,身披盔甲,通体黑褐色,在地上爬动,样子有些古怪。知了猴蜕变脱壳的时候,背上裂开,露出幼蝉黑白相间的脊梁,因为像龟背,又称之为“知了龟”。故有谚语曰:“知了猴、知了龟,天天晚上摸一堆!”蜕变完成,通体玉白,被称之为“白知了”;再往后,身体变黑可以飞翔,才成为知了。

老家自汉代就有吃知了猴的习俗。

在巍然的记忆里,知了猴是人们打牙祭的佳肴,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大多数的家庭,如果不赶上婚丧嫁娶,几个月也很难吃上肉,吃知了猴便成了改善生活或解馋的办法之一。因此,吃知了猴就成了乡村孩子们的一个念想。

其实,知了猴除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含有高蛋白和人体需要的数十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丰富的食用佳品且有名目之功效。

吃知了猴的通常方法是油煎。即在锅里放少许食用油,加热后放入知了猴,用锅铲翻动并逐一压扁,此时便能听到吱吱声响,闻到鲜美的肉香,待知了猴变得焦黄、酥脆了,关火撒点盐,一盘令人馋涎欲滴的炸金蝉便上桌了。我常常等不及母亲盛入盘子里,便从锅里捏一个赶紧填进嘴里,舌尖忍受着烫,将知了猴嚼几下便滑入胃里,几乎没有品出味道。也可以用鏊子熥,放在上面,压成扁片,来回翻转,火候均匀,变成焦黄,更加香酥可口。

夏天麦收后,雨水便多起来,土层变得松软而湿润,成熟的知了猴再也耐不住阴暗的地狱生活,用两只锐利的前爪拱破地皮,爬出地面,寻求蝶变的新生活。殊不知,知了猴是多么的不容易,有时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黑暗的地下默默积存着能量长大,又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挖通到地面的洞穴,其付出的艰辛和毅力足以令人敬畏。

傍晚时分,三五个小伙伴便背着书包直奔树林。但凡树木多的地方,知了猴也一定多。其实,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可能有知了猴出没。日落月升,夜幕降临,知了猴悄悄爬出洞口,凭着本能慢慢爬上树,在树上完成它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变。知了猴尽管貌不惊人,身体小如拇指,其生存的历程却折射出惊心动魄的顽强精神。

捉知了猴要讲究方法,如方法不当,便很难捉到。

首先要学会认洞。知了猴的洞和其他的洞不一样,只有经常摸它的人才能分辨出来。初始破土的知了猴洞口有如豆粒般大小,不过没有豆粒那么规整,洞口顶端的壁是薄薄的,那里面藏着的定是知了猴。只要轻轻一拨,洞口即会显现出来。洞的直径约1 厘米,一根小手指伸进去略有空余,但没法抓住它,因两根手指不能同时伸进洞里去。这时便寻来一根细草棒慢慢地伸进洞里,朝着知了猴爪子的方向,轻轻地碰一下,知了猴便本能地伸出爪子抓草棒,再轻轻地晃动几下,爪子抓得更紧了,我们称之为“救命绳”。此时要小心顺势慢慢往上提,棕色的通体泛着油亮、身上还带点泥土的知了猴,便呈现在面前。有的知了猴非常机敏,感觉势头不对,立即逃遁。即使用铲子一层层地往下挖,总不见它的身影,逃跑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我们称之为“跳井”了。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小心翼翼。有时甚至跪在那里做祈祷状,口里默念着“快快上来吧,快快上来吧……”。

夜幕完全降临,我们便跑回家,将“战利品”放到盐水里腌上,因为这样知了猴就不会再脱壳且保鲜。匆匆吃上几口饭,便拿着手电筒再次出发,这时好多知了猴正拼命地朝树上爬着,那些行动迟缓的,爬得较慢的,试图想早些脱壳飞翔的,基本上被一网打尽。对于没有手电筒的人来说,摸知了猴完全凭感觉,两手围着树乱摸,或者借助月色看树干上是否有突出的地方,如有小小蠕动的身影,那就是知了猴了。

就这样,沿着河畔的树林,逐棵树去捉,一直到深夜。如此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整个暑假結束。

如今,每天晚上,人们走出户外,小河旁,路两边,树林中,到处都闪烁着一道道的亮光。耀眼的强光肆无忌惮地在地上或树上闪烁游弋。

有人提着装了水的塑料桶,但见里面的知了猴,有的相互抓挠着,有的相互拥抱着,扭成一团。老家人开始用充电的LED 新型节能灯,像矿工一样戴在头上,满树林地毯式搜捕,就连那些侥幸偷偷爬到很高树上的知了猴,经过脱壳的蜕变,还没来得及体验“居高声自远”的感觉,就瞪着无辜的大眼睛束手就擒了。更有甚者用透明胶带缠绕在树身上,以此来阻挡知了猴往高处爬行,知了猴爬到胶带处就会滑落下来。如此,几乎很难幸免。这种竭泽而渔式的捕捉,似乎很残忍,分明是让蝉灭绝。难怪细心的人们会发觉,夏季耳畔的蝉鸣在逐年稀疏,偶尔树间响起的蝉鸣是那样的零落和孤单。哪里是蝉在绝唱,分明是在哀鸣。蝉是夏季最好的“代言”,这样发展下去还能代言多久呢?

知了猴褪去外衣,就蜕变成了知了。那个被称作知了猴皮的外衣,据说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当年经常听到小商贩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收知了猴皮”。老家的孩子们常常举着长长的细竹竿,满树林捡拾知了猴皮,换点零钱买些学习用品或零食。

没有被捉到的知了猴可谓躲过劫难,当晚便悄悄脱掉外衣,等到柔弱的翅膀晾干后,翅膀足够坚硬了才变成了漂亮的蝉,尔后,展翅飞离树干,奔向万叶丛中。其蜕变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弱小的知了猴来说,过程是何等的艰难:脱壳时先从背部开口,爪子使劲往外撑,动作是那样的缓慢和笨拙,等到连接身体和躯壳的白筋被挣断,幼蝉才完全出壳。此时全身又白又嫩,翅膀卷曲,无法飞起,只好抓在树上,经过一夜的变化,直到全身变黑、翅膀变硬,才飞翔。

并非所有飞上树梢的蝉都可以放声高歌,因为蝉分为雄性和雌性。只有雄性的才能鸣叫,它的小腹上生长着唱歌的工具。雌性的产卵,卵子撒落地面,几年以后,新的知了猴又产出。蝉其实是一种寂寞而充满悲情的昆虫,在黑暗的地下沉默多年,只为了最后在枝上一季短暂的深情表白。尽管如此,也不知有没有在其短暂鸣唱的日子里,始终没有用歌声换来雌性爱情的知了。如果有,那么长达几年的地下黑暗时光,该是多么的悲哀。其实辨证地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活法呢?正如某些人一辈子没有得到异性的爱恋,更没有成家,生活也未必不快乐,所以人们不需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他们,更不必去非议。对于蝉来说,能够在夏日浓荫的时光里短暂地鸣唱,尽情地绽放自己,这也许是它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居高声自远。夏日里,雄性的蝉像一个高音王子,在高枝上唱得兴高采烈,从早到晚不停歇,毫无倦意,一直到生命终结,可以说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歌唱事业。雄蝉攀在枝头依赖腰部的发音器——鼓膜长鸣,距离地面很高。天气越炎热,蝉越能鸣,声音也越响亮,燥热在蝉声里发飙,蝉声在燥热里发酵,没有蝉鸣的夏天不叫夏天。“知了……知了……”,一声高、一声低,一声长、一声短,一声急、一声缓,此起彼伏,声声不息,村子在蝉声里漂浮起来,使故乡的夏季变得热闹又燥热。

蝉声是夏天的画外音,夏天的味道也是它唱出来的。夏天对雄蝉来说,未必是最美的季节,却是唯一的季节。这个季节是专属雄蝉的,它才是夏天独一无二的代言。

黎明的蝉鸣,唤醒了村庄,唤醒了农人,唤醒了鸟儿,寂静的乡村也变得喧嚣起来。勤劳的农人,扛着农具,乘着蝉鸣声,开始劳作。

中午是最热闹的时刻,雄蝉都亮出自己最美的歌喉。那声音,有近有远、有高有低,或激烈昂扬、或婉转悠长,此起彼伏,汇成美妙的乐章,是那么的强劲有力,大有震耳欲聋之感。

傍晚时分,蝉鸣吹红了夕阳,吹凉了乡村,吹归了农人。蝉鸣犹如一首首动人的恋歌,一曲曲自然的绝响,回荡在乡村的上空。

有人认为蝉的鸣叫是对生命透彻感悟的嘶喊。其实,蝉鸣叫的本相是为了求偶,是在唱情歌,纯粹出于生理需要。对此,古人也不明白。如杨万里的“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耒鹄的“绿树影里一声新,有愁人有不愁人”把蝉鸣声声说成如诉如泣;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同样认为蝉是曲高和寡的不平宣泄。

池塘边的柳树也许是得风又得水的缘故,长得格外茂盛。夏日的午后,浓密的柳树下一片阴凉,那是我们最爱玩耍的地方。在树下玩泥巴,看蚂蚁忙碌地搬家……玩够了便又开始转移视线,仰着小脸,在树冠中搜寻着知了的身影,一个树上,一个树下,树上的知了唱得肆无忌惮,树下的我们却有些无可奈何。望到心焦之时,便寻觅武器——小石头块或坷垃块,发现后弯腰捡起来投向树冠,有时会惊动几只知了,发出吱吱的响声后飞向远处,树上顿时变得静寂起来,正可谓“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不长记性的知了,不久,便忘记了危险又恢复了先前的喧嚣,我们开始重复之前的做法……

当然,我们并不满足一次次的骚扰,更会想办法去捕捉。

大家光着脚丫,走在晒得发烫的地面上,循声发现目标后蹑手蹑脚走上前去,为了能把知了捉住,积极动脑筋,想出好几种法子来。捕知了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找半截铁丝,折一个圆圈,插在秫秸的顶端,在铁圈上横七竖八地扯几道线,还要到屋檐下或墙角里粘上几张蜘蛛网。用这样的网粘知了,成功率并不高。而用树胶粘知了却很奏效。夏天,粗壮的树身上不知为何会渗露出一些晶亮、金黄色的液体,黏黏的有一股淡淡的臭味,粘在手上也很难清洗。我们用小刀把树胶挖下来抹在秫秸上,拿着它粘知了几乎是百发百中,知了在秫秸上挣扎着鸣叫着被擒住,我们欢呼雀跃。只是逮住的知了身上黏糊糊的,玩一会儿便扔掉了。

其实,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用网套。用铁丝握成一个碗口般的圆圈,再将网兜绑在铁圈上,最后与竹竿一端固定好即可。悄悄举起小竹竿循着蝉鸣,反应敏捷的还未等工具触及,似乎就感觉到危险的气息,立刻张开翅膀“吱”一声而去,同时又极具嘲弄地洒下一点水滴,据说是“尿”,也许是吓尿了吧。滴在侵犯者仰望的脸上,也算是惩罚吧。当然也有反应迟钝的知了,对一步步逼近的危险没有及时觉察到,等发觉危险逃跑时,便会一下飞进网子里,垂死挣扎着落网了。逮住后如获至宝,因为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比如,用双手捏住知了身体的两侧,让它扇动翅膀,扇出來的风与迷你风扇差不多;还会打开知了腹部的发音处,看看是怎么发出响亮声音的;有时会剪断它的翅膀,看着它在墙上地上爬来爬去……

雄蝉与雌蝉交尾后,受过精的雌蝉便将尾部的一根如针尖般的刺插入树枝,把卵排在里面。因芒刺里带有毒液,树枝很快就会枯死。后来,枯枝就会落地,蝉卵随之进入土里。如此循环往复,繁衍生命。这正是生命的魅力,因为希望一直都在。据记载,从蝉卵入土到成蛹出土要十几年的时间。而餐桌上的知了猴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周期只要两三年时间。

如今物质丰富,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炸知了猴已经成为一道乡土名菜或刁肴,知了猴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被端上餐桌,其食用价值也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物以稀为贵,价格逐年攀升。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品味,倒不如说是咀嚼那些逝去的岁月,品尝曾经的童年乐趣,回味几多浓郁的乡情。

我常想,雄蝉极其短暂的生命路上虽有重重劫难,但依旧不知疲倦地引吭高歌,追求幸福,直至生命终了,不枉来世走一遭,而人们有时遇到困难与挫折却不能正视,活得总是不够明白,想来的确惭愧。我想,蝉之所以如此达观,大概与禅有关吧。

古语中,“禅”通“蝉”,诚不虚也。蛰伏黑暗,掘土数年,方能长出可与飞鸟媲美的翅膀,冲破硬壳享受阳光下的欢愉,即便这样的光阴只月余,也要用整个喧嚣的生命去偿还一缕阳光的馈赠,因此蝉鸣才会如此热烈。月余的幸福时光便足以让蝉面对如此短暂而又残酷的生活,向这个世界从容地宣告“知了”,明白了这些,是不是能让我们从此原谅了蝉的聒噪,也从此原谅了世间的不公。“潜蜕弃秽,饮露恒鲜”“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然而,无论如何赞美它,怜悯它,思念它,赏识它,它自无喜,无悲,无知,无变。

其实,人生中的烦恼大都是自己找的,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取舍得失之间皆能寻出不平之意。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只有当心灵变得博大,承载着万事万物,才能倒空烦恼,拥有一颗平常心,才算是参透了人生,才算是参透了禅。

蝉在某些方面应该值得人们学习吧?

猜你喜欢

脱壳金蝉蝉声
蝉声
蝉鸣
蝉声阵阵有商机药食两用价值高
我和爸爸一起捉金蝉
“金蝉村”靠金蝉年入五百万元
听蝉
坚果脱壳专利技术综述
蝉声这道菜
关于牡丹籽脱壳加工工艺的探讨
花生脱壳机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