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梁平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典型案例

2020-09-01杨帆

乡村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收入资产

杨帆

[摘 要]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分析重庆市梁平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并介绍典型村的创新做法,为其他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1-14-3

习近平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2]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向好,进入较快发展阶段。重庆市梁平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历史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也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梁平区多措并用,不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

1 重庆市梁平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东临万州区,南连忠县、垫江县,西界四川省大竹县,北接四川省开江县、达县,距离主城区180 km,辖区面积1 892 km2,总人口93万,下辖31个乡镇、2个街道、343个行政村[3]。作为典型的农业区,梁平区也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近年来,梁平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农业发展方针政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94.75%的行政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92.71%的行政村完成了成员认定、股权量化等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梁平区有集体经济组织3 837个,核实村集体资产约18.17亿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9 308万元,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近79万人,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31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2 4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 044个。目前,梁平区摆脱“空壳”的行政村占50%以上,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零”突破,但整体上绝大多数村收入不高。

1.1 梁平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及收入情况

据调研可知,2019年梁平区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为16 634.39万元,较2018年同比下降10.89%;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93.05万元,同比增长达35.08%;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155.60万元,同比下降7.23%;村集体经济租赁收入195.41万元,同比增长达66.80%;村集体经济发包及上交收入106.91万元,同比增长50.27%;村集体经济服务劳务收入24.78万元,同比增长626.69%;村集体经济利息收入29.16万元;其他项收入81.18万元,同比增长1.99%。

1.2 梁平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情况

据调研可知,2019年梁平区的318个集体经济组织中,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75个,较2018年增加了53个,占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在1万元以下的有73个,占比23%;1万及以上至5万元(包括5万元)的67个,占比21%;5万元以上的35个,占比11%。截至2019年,尚未有经营性收入的集体经济组织有143个,相比较2018年减少了53个(见表1)。

1.3 梁平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与支出情况

据调研可知,2019年梁平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14 235.80万元,较2018年有所缩减,同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其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收入为309.52万元,相较2018年的大幅提高,增长高达141.03%;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及上交收入为214.22万元,同比下降了19.93%;投资收益为0.44万元,实现了“零”突破;补助收入为11 065.81万元,比2018年略有减少;其他项收入2 645.81万元,同比下降了35.11%。2019年,梁平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仅仅占3.68%;非经营收入(包括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仍是主要来源,尤其补助收入占總收入的77.73%。2018年,梁平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中经营性收入仅占2.52%;非经营收入(包括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是主要来源,尤其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71.56%。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结构可以看出,梁平区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收入占比很小,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2019年,梁平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支出为11 164.52万元,较2018年有所减少,同比下降了3.45个百分点。其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支出为36.28万元,同比增长了40.51%;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费用6 721.92万元(村干部报酬3 959.92万元,报刊费用43.72万元),同比下降6.70%;除经营管理费用之外的其他项支出4 406.32万元,同比增长1.69%。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结构可以看出,其非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很大(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公共服务资金,包括干部报酬、报刊费等),说明梁平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其集体经济的活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2 重庆市梁平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加强关注“三农”工作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梁平区梁山街道东明村

2.1.1 基本情况。梁山街道东明村地处梁平城郊接合部,距城区约1 km,渝宜高速公路梁平服务区建于该村。全村辖区面积3 km2,耕地面积12.47 hm2,林地面积13.00 hm2;下辖6个村民小组,村民515户970人。2014年,东明村被确定为重庆全市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单位,为确保改革试点成功,街道和村分别成立了由党组织书记担任组长的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近年来,东明村党支部积极作为、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圆满完成了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转强,村民变股民、全村共富共享的“蝶变”。该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获农业农村部认可,被新华网、华龙网和《经济日报》《重庆日报》等各级媒体报道。

2.1.2 发展措施

2.1.2.1 成员确定。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中,村党支部另辟蹊径,仅排除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可享受资格的人员类型,并按照“四议一签字两公开”(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合议、党员及社员代表会审议、村小组会讨论评议,户代表签字同意,过程公开、结果公示)的程序,依照“法定加讨论、不轻易否定”原则“宽”定成员,使更多人可纳入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组织成员资格及股权,力求公平公正。经“两委”及党员和社员代表大会反复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认可:以改革方案通过日——2015年3月29日为时点,凡是户籍在村的村民(除了享受国家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单位职工、轮换工以及空挂户外),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2.1.2.2 量化股权确权属。股权设置是集体资产改革确权的核心。在股权设置初期,村上提出对88.96万元村集体资产按20%设集体股,但部分村民反映村集体资产量不大、收益较少,设集体股将影响村民现有收益。村党支部充分讨论决定按成员人数“一人一股”方式设置个人股,平均分配股权。当时,全村共设置927股个人股,每股股金969.6元。对股权采取“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静态管理模式[4]。并明确规定了股权证持有方式和股权继承、赠予、转让、退出、抵押的条件和程序,使成员真正掌握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权利,充分调动了成员参与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减少了矛盾,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

2.2 梁平区竹山镇正直社区

2.2.1 基本情况。正直社区位于梁平区竹山镇东南部,成立于2016年8月,是为配套“百里竹海风景名胜区”设立的,目前按农村社区管理。该社下辖7个居民小组,536户1 726人,耕地面积71.47 hm2,林地面积760.67 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3%。近年来,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足万亩竹林资源,做大做强竹经济,实现了农民致富、集体增收。

2.2.2 发展措施

2.2.2.1 因村制宜,大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户,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发展一般小组,转化一批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小组,形成“大户承包”“联户承包”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模式,共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2.2.2 优选人才作为龙头。当年林地确权后,社区两委提出“大户承包”“联户承包”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农户因担心市场行情不好,竹林产值低,又需缴纳较之前高出多倍的承包费等原因而不愿意承包集体林地。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总支找到7组务工返乡的李羡刚、陈德平夫妻,上门动员其带头承包山林66.67 hm2(当年创收11万元),尝到甜头后,第2年再次承包山林133.33 hm2,至今200.00 hm2山林每年能为李羡刚一家创收15万~20万元。社区其他群众在李羡刚夫妻的带动下,纷纷采取大户承包或联户承包方式将集体733.33 hm2山林全部承包。目前,社区共有承包大户29户,每年向社区集体上缴承包费达8万余元。为更好带动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还加强了班子建设,社区“两委”中3人为大专以上学历,3名本土人才当选“两委”委员,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了人才支持。

2.2.2.3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正直社区境内有观音洞旅游景区。随着对景区的大力开发,社区两委动员1组居民流转竹林13.33 hm2作为景区观光林地(流转后的山林经营权、使用权、所有权依旧为农户所有,农户可以采伐出售竹林),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2 000元承包费。镇政府出台“农家乐”帮扶政策,凡是在观音洞景区范围内开办农家乐的,每户可得到政府帮扶资金2万元用于前期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农家樂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至少5万元,最多的可增收15万元。为让1组丧失劳动力的群众增收,镇村两级干部通过与观音洞景区协商约定,允许1组群众摆放零售摊点(共有14个,每户只能摆放1个)出售竹笋、零食等,每个摊点每年可以增收3 000~5 000元及以上。

2.3 梁平区和林镇福和社区

2.3.1 基本情况。福和社区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位于和林镇西南部,辖区面积有5.5 km2,有8个居民小组、1 069户3 762人。该社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和林镇生姜种植第一大社区,种植生姜已有400年历史。近年来,福和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生姜产业,多措并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居民增收致富。

2.3.2 发展措施

2.3.2.1 选好、配强队伍。促进农户增收、助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为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福和社区两委班子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班子也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搞得较好的兄弟乡镇参观考察,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把好的经验、好的发展路子带到该社区。例如,2011年社区两委从山东莱芜引进脱毒姜原种,建成优质脱毒姜生产基地,解决了生姜病虫害问题。

2.3.2.2 村企联合,互动共赢。为了促使生姜产业纵向发展,解决鲜姜不宜长时间保存问题,福和社区积极引进生姜深加工企业禅指姜(该社区将闲置的便民服务中心租赁给禅指姜作为企业产房),在社区“两委”牵头下,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生姜价格在市场价与保底价之间优先收购。企业提供良种及相关种植技术,农户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负责生姜种植,生姜收获时后由禅指姜企业负责回收。禅指姜项目既使居民增收,又有效保障了企业利益,实现社区、企业双向促进,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创收近2万元。

2.3.2.3 资产入股,合作经营。自2016年起,特色生姜产业已成为福和社区居民创收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生姜为应季性农产品,产品上市受时间和价格影响,农户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而反季节销售能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为此,在区农委的技术支持下,该社区与重庆君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出资购买1 t生姜进行保鲜试验,效果显著。2017年,该社区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通过固定资产入股方式与重庆君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在万安村2组修建生姜深加工基地,辐射和林镇生姜清洗、加工流水线1条,建设占地0.33 hm2生姜特色小吃加工厂1座,安装年产出生姜零食10万袋生产线1条,建设标准冷冻保鲜库500 t,可对水果玉米、山野菜和生姜等进行保鲜,年利润可达20万元,社区每年分红6万元,农民收入增加100万元,也彻底解决了生姜贮藏、运输、保鲜等难题。

2.3.2.4 盘活集体资产,“活血”破瓶颈。根据中央及市县相关要求,福和社区党组织通过盘活闲置的或低效使用的便民服务中心、土地和山塘等集体存量资产,采取社区自主经营、租赁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林金灼.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关于“大农业”思想的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15(5):55-58.

[2]《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梁平年鉴》编辑部.梁平年鉴(2019)[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侯子建.村里“蛋糕”如何分好管好:对重庆梁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调研[J].农村经营管理,2017(5):40-41.

猜你喜欢

收入资产
专利资产全寿命管理模式探讨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从投资之道谈财务自由之路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入的确认及纳税特点的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