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明才女叶小鸾

2020-09-01陈诗静

参花·青春文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养母

近来整天沉浸于史海之中浏览各地文史资料,被苏州吴江晚明才女叶小鸾的出色才华和她的凄婉故事深深震撼,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十分可惜。

苏州吴江午梦堂在北厍镇叶家埭(今北厍社区),如今已是一处简易的文史景点。午梦堂的主人、叶小鸾的父亲叶绍袁是明天启年间的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后回故乡吴江叶家埭分湖隐居。叶家早在宋代就以学者、诗人叶梦得名世。至叶绍袁,更是晚明文坛的重要词家;其夫人沈宜修是明代“曲坛盟主”沈璟的侄女,有《伊人思》(中国最早的女性文学集)传世。叶绍袁夫妇共育有子女七人,全家上下无一不精诗文曲艺。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六子、史论家叶燮,其余各位女儿也极具才情。他们所写的文章,被收录进《午梦堂集》传诵至今。清初陈维崧所撰《妇人集》中称:“叶氏三女,俱有才调,而琼章(叶小鸾的字)犹英彻,如玉山之映人,诗词绝有思致。”可见叶小鸾之诗词在当时应为魁首,后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才女,其亦有诗词集《返生香》留世。如今这一切都已雨打风吹去,眼前原来的叶小鸾的墓地被挖成了池塘,仅剩下一块墓碑保存在北厍镇区。而午梦堂也早已不见老屋,社区内留有新建的午梦堂纪念馆。所幸的是叶小鸾当年在午梦堂疏香阁前手植的一株蜡梅,经过近四百年的风霜,依然生机盎然。树下还有数方太湖石相围,依稀可见当年叶氏家族满门风雅的遗韵。

才情早慧妙思真

叶小鸾的人生只有十七年,经历单纯,生于一六一六年。出生后才六个月的叶小鸾,因母亲缺乳被送于舅家抚养。舅父沈自征系明代曲作家,国子监生;舅母张倩倩亦名门闺秀,聪颖多才,因子女早夭,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叶小鸾身上。叶小鸾在舅父母身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幼年的教育影响着叶小鸾的情趣与性格爱好。其聪慧早露,一周岁时就被舅母张倩倩看出,言小鸾灵慧,后日当齐班昭、蔡文姬。叶小鸾认舅母为姆妈,在张倩倩的教学下,三四岁时,经口授《离骚》《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都能跟读,还能背诵得终卷不遗一字。有时一起诗词妙对,不仅不差一字,而且还能讲出粗知的含义。一日,母亲沈宜修看望外公在家小住一夜。傍晚,在堂前和小鸾等一起乘凉,全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月色。这时月华初上,月光像银子般地泻在院中枝叶上,微风吹拂,风清影竹,这明月之夜的景色碎银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的诗句,她还没有想到下句,坐在一旁的小鸾就接口道:“枫冷乱红凋”。这句诗配得惟妙惟肖,沈宜修大喜。从此,张倩倩对爱女愈发怜爱,对小鸾更勤加指导。九岁时,沈自征为家庭财产琐事一时不和,惜脸面执意要离家北游;恰又受朝廷之选,将赶赴战火正紧的山海关军营任幕僚之职,意欲终老于黄沙白草,立誓再不回乡。沈自征抛弃家室,北上漂泊整年不归,让舅母张倩倩历尽人情冷暖,更觉世态炎凉,终日以泪洗面。此时的叶小鸾已经会写诗词,曾经写了忆舅父的数首诗词,寄到沈自征的任上。小鸾十岁这一年父亲叶绍袁考中了进士,举家欢庆,并准备听令择日去任职。为更好培养小鸾,让张倩倩早日痊愈,沈宜修决定把小鸾接回家中,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当年十月,家中比小鸾大六岁的大姐纨纨婚嫁,小鸾和张倩倩都参加了婚典。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外公、舅母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生父母身边。

离开那天,养母张倩倩哭得不能自已,她从心底里是舍不得聪明伶俐的叶小鸾离开的,毕竟是十年心血育小鸾,心中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母爱情结,小鸾也拉着养母的手痛哭得不愿意离开。由于小鸾从小和养母一样喜欢梅花,为作纪念,她一回家就亲手在院子里种植了一株蜡梅,看到梅花就会想起养母对她的恩爱。此后叶小鸾思念养母,常常半夜醒来要喊姆妈,思念之情非同一般。回家后一天入夜,小鸾坐在房间,听窗外传来一阵箫声,忽被江南的雨淅淅沥沥打断,她在忧伤的情绪中还没有弄清楚雨夜箫声是从何处而來,微雨洒落芭蕉的声音,又将她带入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忧愁之中。于是便在她的笔下流出了一首《雨夜闻箫》:“纱窗徙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诗中的“纱窗徙倚,香烬熏炉”所描绘的心情,以及所延伸的意境,似从养母张倩倩的笔下流出,亦如养母心境。遗憾的是,叶小鸾的这首风格清丽、笔法细腻的小诗,养母张倩倩没有读到。她在养女小鸾离开后的次年早春,一个刮着寒风的夜晚,带着思念丈夫、思念小鸾的苦涩心情,带着对往事无尽的追忆和埋藏在心底的一腔幽怨,匆匆地告别了人世,也告别了一直惦念着的小鸾。张倩倩的突然去世,让叶小鸾痛哭失声,她扑在养母身上,一如魂魄跟随养母要一起飞走,这种情缘让生母也为之动情。从此,在叶小鸾的脑海里蒙上了一层浓密的阴云。后来小鸾常常去看她亲手种植的那棵蜡梅,她站在梅树下,遥想和养母一起在梅下捏枝弄影、读诗填对的快乐时光。

叶小鸾回家后,不仅日夜思念养母,还常常在母亲面前夸赞养母的才华,其实她不知道生母也是一位才女。母亲沈宜修来自文苑世家的松陵沈氏,以精戏曲闻名,与同时代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齐名,称为“吴江派”;沈宜修家中的女性长辈也都通文墨,有诗文作品流传。幼时沈宜修勤奋好学,和弟弟沈自征一起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勤加钻研,遍诵四书五经,打下了良好的学问基础。后少年丧母,家境败落,但好读书的沈宜修带着弟弟沈自征,凡有空闲的时候,总是喜欢博览群书,经史辞赋、作诗填词,无一不精,见者无不赞为有谢道蕴之诗风。而沈自征更喜欢的是诗词和戏剧。叶小鸾目睹生母写的诗文,开始对生母有了新的认识。到了十二岁那年,小鸾开始长高,浓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成为亭亭玉立的美女。母亲看着女儿长得如此俊秀,想到其养母张倩倩小时对她的夸赞和培养,不禁想到要是张倩倩能够活着,能看着她的成长该有多好;要是弟弟能从疆场回来看看女儿会有多高兴!对女子的美,叶小鸾从小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喜欢随意,讨厌别人夸她美貌;她喜欢像母亲一样俭朴,不喜欢穿新衣和穿戴打扮,喜欢淡淡的素妆。在家里,小鸾的大部分时间多花在读书与吟咏中,每每得了好词妙句,就会把它们记下来,有时夜间得句也会爬起来点烛灯写下才入睡,她的好学常常受到家里人的赞赏。她的才华令母亲欣赏赞叹,夸奖她说:“你不是我的女儿,是我的小友。”

就在这一年,叶绍袁被授南京武学教授,全家迁居南京,叶小鸾随同父母一起来到古都南京。南京十里秦淮的繁华烟水,风格变化的殿宇楼台,无一不使初出家门的叶小鸾感到新奇。她讀过历代诗人所写的南京城,还有那些已然逝去的人物和故事,尤其是与诗歌有关的传说,都使小鸾怦然心动。于是,聪慧的小鸾在南京的这一段日子作了不少的诗。“揽镜晓风情,双娥岂画成。簪花初欲罢,柳外正莺声”。叶小鸾十二岁的《春日晓妆》诗,活脱脱画出了一幅少女悦春图,一个清新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就连父亲叶绍袁看了也赞道:“初学遂有此等句,真是夙慧,岂在垂拱四杰之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她的诗词当时被争相抄录,还有人把小鸾的诗带回家当成教材去教导家中的孩子。少女作诗时在南京属少见,和叶绍袁相交的一些文人才子,见到小鸾诗歌写得那么好,都啧啧称奇,夸她为小才女,小鸾的诗作、才女的名声很快在南京流传开来。

明末,拜佛风很盛行。叶小鸾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和祖母到杭州的天竺寺敬香。那天路过西湖时,偶见夕阳在山,暝烟袅袅,小鸾有感而发,作《游西湖》五绝一首:“堤边飞絮起,一望暮山青。画楫笙歌去,悠然水色冷。”在杭州的西湖,人们总要感叹西湖的美丽,小鸾却不羡西湖的浓抹,她欣赏的是西湖的淡妆和堤边的飞絮,注意到的是那碧清的冷冷的水色,这令父亲叶绍袁惊奇不已:“十三岁女子,不喜繁华,而喜笙歌去后之水色,清冷凄凉之况,超凡出尘之骨,已兆此矣。”清丽的诗作,反映了小鸾的妙心灵悟。这次杭州之行,在小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江南的杭州有了无限的诗情。自此以后,小鸾的诗情勃发,短短几年间,一口气写下了数百首诗作,令姐姐弟弟们羡慕不已,都说她的才华集父亲和两位母亲于一体了。

十四岁那年,小鸾已经精通弈棋,就连那些长者和她对弈都败下阵来,才气超人让人不可思议。十六岁时又学会了弹琴,其手指灵巧胜人一筹,奏乐如高山流水,又如天籁之音;她亦擅长绘画,摹山水飞瀑,绘桃花彩蝶,其书法亦秀劲,墨迹被文人墨客称奇收藏。小鸾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这在整个南京城都是少有的。

小鸾性格淡泊,冰心萦怀,沉静好思,作诗时不喜作艳语。由于养母离世,养父杳无音信,心中常常装着许多哀愁,常叹息人生之无奈。即使是描绘春天的作品中,小鸾的咏春诗大多是属于伤春、惜春,这和小鸾经历过生离死别是有关系的。小鸾的词作,从词情方面来说予人以哀怨无端之感;在风格上,则表现出缠绵与流美兼具的特点,并且她的缠绵中绝无黏滞不脱之弊。这首《浪淘沙·春闺》(其二)便很能说明这一点:“薄暮峭寒分,罗箪香焚。粉墙留影弄微醺。一缕茶烟和梦煮,却又黄昏。曲曲画湘文,静掩巫云。花开花落负东君。赚取花开花又落,都是东风。”这里抒写的,是某个春日黄昏她心里流过的迷蒙与怅惘。词中所涉及的意象,如袅袅不断的炉香,粉墙上一抹抹淡淡的夕阳,缭绕一室的缕缕茶烟,薄暮里如梦般迷离的心境,细密而自然地带出缠绵轻柔的感受。结拍则先是叹息花开复落辜负了东君的深情,转而又将幽怨指向东君,因为使得花开花落的,正是这位司春之神自身。这样往复抒情的写法,应和上片的意象描写,加深了整首词的缠绵之意,而她在造语方面的精致柔美以及表情方面的恬淡含蓄,又令此词颇具轻灵的韵致。总体而言,小鸾词一方面可以看出前代作品及家庭文学风格的影响与浸染,带着传统女性词柔美婉约的特征;另一方面,小鸾词造语之清秀新警,设色之娇艳鲜明,情思之空灵绵邈使她的作品散发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韵味。

堪悲宿命寄来生

小鸾在将嫁前亡,叶绍袁言其“仅二十五日之疾,一疾而遵亡,亡而适遗于出阁前五日”,其母则在传记中提到,“九月十五日,粥后,犹教六弟世儋及幼妹小繁读《楚辞》。即是日,婿家行催妆礼至,于是日病矣。于归己近,竟成不起之疾。”她的词中有关于读《楞严经》后的情感体悟,直接关联到她的生命体验和仓促早逝。在小鸾十岁前的记忆里,舅妈张倩倩终日守候等待不愿回家的舅舅,最后郁郁而终;十岁归家后,目睹父母长期离居;大姐纨纨回娘家时因婚姻不悦蒙头痛哭。“生而灵异、慧性夙成”的聪慧少女,更加敏锐地觉察到周围的成年女性在婚姻中的守候、期盼、苦闷与无奈。她们的婚姻令她对成人世界产生了恐惧与否定,她害怕婚姻将她带到养母、母亲、大姐的生活中,使她套上永远的精神枷锁。午梦堂家族中小鸾厌弃人世、醉心仙境的呼唤最为迫切,她通过诗词,将现世无奈的痛楚以艺术手段加以宣泄与升华,极尽张扬地描写了她在仙界的无拘无束的自由。

叶小鸾自幼由父母许婚给昆山一家大族、河南布政使张鲁唯长子张立平为妻。到了一六三二年,叶小鸾长到十七岁时,在昆山的张家早已知道叶小鸾长得美若天仙,才华出众,故提出了及早完婚的要求,叶绍袁欣然许之。张鲁唯长子张立平也是文名早起,称之为昆山的才子,真可谓是门当户对。这对才子佳人,在时人眼中堪为金童玉女。于是,婚期定在农历的十月十六,那年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出嫁。九月十五日,夫家从昆山用马车送来了丰厚的催妆礼。眼见自己将要嫁出,这对小鸾来说,心中产生了不少莫名的恐惧感。自己马上就要嫁到人地生疏的夫家去,从此将要和一个陌生人共度一生。她目睹过的身边人的婚姻和不幸,不禁彻夜难眠。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目睹过舅舅沈自征和舅母张倩倩的婚姻,舅母张倩倩与舅舅沈自征本也是一对才子佳人,开始时既郎才女貌又门当户对,还是姑表兄妹之亲,按理说应该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而恰恰就是他们,夫妻生活在走到一起时就不和谐,舅舅沈自征高才自负,不能持法,把分给他的一份家产没几年就挥霍一空,造成家庭相当贫困后又不大珍惜夫妻感情,受不了贫困生活的舅父又狠心北游从军,离别之后让养母在寂寞中幽居,直到孤苦而死。叶小鸾肯定也想起了自己的大姐纨纨,大姐大小鸾六岁,很早就表现出才女的灵气。三岁时会读《长恨歌》,四五遍后即能朗诵,口齿清晰,思有奇慧。十三四岁时,还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堪称当地才女。纨纨的婚姻亦是不幸。天启六年(1626),任广东高要知县的袁若思从千里之外催促叶绍袁提早操办婚事。十月,就在叶小鸾从舅母家回来的一年,她就嫁入袁家。想当年,父亲叶绍袁曾对这桩姻缘颇感自豪,认为这是门当户对的一门亲事,也被当地传为美谈。但事实正恰恰相反,事与愿违,纨纨婚后的生活,远非家人所想象中的美满,夫妻形同陌路,婚姻名存实亡,叶纨纨成了被困在婚姻笼子里的折翅鸟,婚后生活充满了苦涩。在长达七年的婚姻生活中,她倍感无奈和失望。一六二七年春,袁若思回吴江接家人同往岭南。从没远离父母的纨纨回娘家告别,全家老小都沉浸在别离之痛中。远行途中,船行至浙江富春江严子陵钓台时,任性倔强的丈夫竟然执意不肯随父亲远赴岭南,纨纨只得随夫返回吴江。丈夫身为才子而不愿尽孝、怕一路畏途之苦而弃亲不顾的行径,让纨纨从此十分惆怅和苦闷,屡屡抒发出深沉的慨叹。当知道姐姐的不幸遭遇时,这让渐渐长大的小鸾越发感到对婚姻的恐惧。

在她狭小的生活圈子中,她曾经爱戴的养父是她从小接触的第一个男性,他的形象直接会影响到小鸾对所有异姓男子的印象,他们夫妇的悲剧也使得小鸾对婚姻的看法从小就隐藏着悲观与不信任,使她加重了这种惶惑。小鸾肯定也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沈宜修辛劳的身影,她勤俭持家、操劳一生、侍奉婆婆、抚育子女,虽然父母之间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却曾不得不日日为生计发愁,还把她送到娘舅家,最后又落得人走屋空的境地,她实在不敢再想下去。母亲、姐姐和舅母三位亲人、三位才女的婚姻生活实际都是那样的寒凉,这种悲愁以前在婚姻还没有到来时,她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无忧无虑地写她的诗文,而当婚姻真正到来,将要变成生活的实际时,她有点害怕,想到以后将有一天过着如母亲、姐姐和舅母般的生活时,这种悲愁一下子击碎了女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九月十五日那天,张家派人送来催妆礼,当大家欣喜地打开那一箱枣茗时,却发现了一枚折断的玉搔头,望着这枚断簪,人皆惊悸。是夜,小鸾病倒,且病势很重。眼看婚期将近,消息传到张家,张家决定提前结婚,用冲喜的方法驱赶病魔,要求将婚礼提前到十月初十举行。古时婚礼男家说了算,婚期提前的消息告诉了躺在病床上的小鸾,小鸾正卧病在床,听此消息叹息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她说此话时竟然黯然落泪。到了十月初十这天,小鸾的病情反比平常又加重了许多,婚礼自然也无法举行了。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小鸾自知不行了,她倚在母亲沈宜修的怀臂间,眼里泪水直淌,口里念着佛经,声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连唤“小鸾、小鸾”,但小鸾已瞑目而逝了,此时离做新娘只有五天,年仅十七。

喜日未到,劫难先至,猝不及防的叶绍袁夫妇悲伤不已,终日以泪洗面。堂堂工部主事的叶家,那时的境况已是贫困难言,小鸾的棺木还是她未过门的夫家选蜀中美材,日夜兼程,从百里外的昆山送来的。十分神奇的是:小鸾夭折时,丝毫没有痛苦的迹象,就如活着时的容貌,肌肤莹润,嘴唇、脸色红润。相传叶小鸾读书的疏香阁前种的几株芭蕉,在小鸾死前的几夜,无风自响,如嘤嘤啼哭,小鸾死后,不久就枯萎了,堪称一奇。

七日后,家里才将小鸾收入棺中,入棺时,小鸾整个身体轻软如常,仿佛睡得正香,许多人都说她是成仙去的。钉棺木前,母亲沈宜修用朱笔在小鸾右臂写上“琼章”二字,希望她有后世来生,以后凡看到臂上的字会再相认,仍做母女。

雁归肠断世如梦

小鸾死前,养父沈自征已从东北返回南阳新安,已和姐姐沈宜修有了通讯联系。他一生以《霸亭秋》《鞭歌妓》《簪花髻》三部杂剧,立足于晚明优秀的剧作家之群。小鸾的噩耗没有传到,他当时还在客栈中屈指计算着小鸾出嫁的日子,以为她已经平安美满地结婚多日了,欣喜得睡不着觉,于是拈了“红叶”作为诗题,消磨长夜。忽然睡去,梦中见到小鸾来到,仍然像小时候一样唤自己为“父亲”,说道:“父亲咏红叶的诗句,唯有《深闺》一律中‘若同灵草芳魂返,留伴金泥簇蝶裙一句最好。”自征问她有没有近作,她取出《望江南》数阕给舅父看,梦中只记得一联:“金鉴晓寒追短梦,玉箫声远立空廊。”自征醒后,回味词意,觉得甚是不祥,不久家人传来小鸾的讣信,这时离小鸾死后已有九日。沈自征在极度惊骇与伤心中,坚信这夜的梦一定是小鸾的魂灵远来向自己告别。他为当日的绝情而去后悔莫及,责怪自己过于任性,其实他本来想等到过年开春的时候,小鸾和新婚的丈夫会按风俗来舅家拜亲,他已经计划好如何迎接,如何安置,小鸾喜欢看的书,喜欢使用的诗笺,喜欢弹奏的乐器,喜欢佩带的香草……作为一个殷勤而细心的舅父所能想到的一切,都一一给安排计划好了,谁知道陡然而生的惨变,打破他美满周详的计划,他们舅甥竟是至死未得机会再次亲近,互相谅解,只留下永久的遗憾。

“年年肠断雁归时”。大姐叶纨纨根本不相信三妹会这样突然离去,叶纨纨悲痛万分,她在小妹的墓前号啕大哭。又因她心情原本不好,疾病缠身,终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小鸾死后不过两个月的一天后,她也随妹而去,时年二十有三。

小鸾亡后,被称为二才女的二姐叶小纨伤痛万分,她在痛失姐妹中顿生灵感,创作了《鸳鸯梦》杂剧以寄意。在悲痛中,她將姊妹三人写入了戏中,情节十分感人。它主要写天上三仙女因情趣相投而结群,动了凡心,被西王母贬谪下界,在人间转生为昭綦成、蕙百芳、琼龙雕三位才子,结为兄弟。昭、琼两人亡故仙去,蕙百芳哭悼两人,终被吕洞宾度脱成仙。值得我们注意的不是剧本的这种度脱剧常套,而是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别置换。仙界三位仙女到人间后转化为男身,回归仙界后又还原为女身这种写法,叶小纨就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将家庭变故、亲人离丧等自身经历演绎成文学作品创作出杂剧《鸳鸯梦》,既写悼亡之情,又抒女性之怨,在哀悼背后隐含着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心灵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戏曲家。

得知小鸾夭折后,张公子立平星夜赶到叶家凭吊,他堂堂男儿亦涕泣良久,为从未谋面的夫妻之缘。他立于小鸾的疏香阁前,看着小鸾手植梅树依旧,心中念道:“帘外轻寒,谢娘风絮无人见。桃花如面。肠断春归燕。人去瑶台,只觉东风贱。湘帘卷。绿杨千线。烟锁深深院。”他踱到疏香阁中静坐良久,看着那枚墨迹未干的眉子砚,不禁双泪长流。公子翻开小鸾的诗笺:“风雨帘前初动,早又黄昏催送。明日纵然来,空怜一岁如梦。 如梦,如梦,唯有一宵相共。”可只这一宵,又能与谁相共? 张公子难抑其悲,差人精选蜀中美材,为小鸾制成上好棺木,从百里之外的昆山运往吴中的叶家。他本来是想一生呵护着她,为她遮风为她挡雨,可眼前最残忍的是,今生他只能为她做一件事,亦只这最后一件。

分堤吊访惜芳魂

叶小鸾夭折后,父亲叶绍袁在整理女儿的遗作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收录小鸾的诗作一百多首,词九十首,曲数首,散文三篇。其中散文《汾湖石记》是晚明小品文的杰作。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上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小鸾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吟花咏草,四时歌赋,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怀,且体裁多样,五言、七言、词等,也足见小鸾创作上的才情。她以其典雅词美和婉转流丽的词风,为午梦堂女词人的写作立下了基本意象、风格和范式,成为午梦堂词人群的中坚。

余写此文时,恰逢苏州友人近作《一剪梅·春思》云:“淫雨弥时谢蜀红。棠去栏空,燕去巢空,春痕竟共水流东。昨日妆浓,今日愁浓。独上层楼问晚风。云可无踪?梦可寻踪?谁怜骚客意疏慵。人与花同,心与霜同。”余亦和一首《一剪梅·忆苏州吴江叶小鸾》,并以此作结:“午梦堂前落絮红。魂去庭空,梦去天空,诗心竟付水流东。伊怨妆浓,吾怨花浓。独忆分湖素女风。情也无踪,恨也无踪,扁舟谁载美人慵?昨月今同,今月心同!”同时以本文四个小标题集七绝一首,思忆一代才女叶小鸾:“才情早慧妙思真,堪悲宿命寄来生。雁归肠断世如梦,分堤吊访惜芳魂!”

作者简介:陈诗静,江苏省苏州市人,系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养母
养母情深
跪养母赢得总统宝座
晨光下的独舞
我的养母[马来西亚]
商雨佳:不离不弃,报答养育
跪养母 赢得总统宝座
沙粒
商雨佳:坚守孝德的好榜样
重情养女,孝义独扛一个家
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