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特点赏析

2020-09-01张戈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
关键词:辜鸿铭英译本论语

摘  要: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的文化学派逐渐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了翻译活动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论语》作为中国典籍的精华之作,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它的诠释和翻译很多。以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文化因素及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辜氏英译动机,赏析其《论语》英译本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魅力。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辜鸿铭《论语》英译本;英译动机;译本特点

作者简介:张戈辉(1996-),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03

一、引言

1980年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日益完善,出现了“文化转向”。作为翻译的文化学派,在研究翻译时更关注翻译文本、翻译过程及策略等受到的外部文化社会的操控和影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介绍了孔子在道德、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其外译本也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对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其英译本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来华传教士理雅各出版了《中国经典》(The Chinese Classics),其中《论语》英译本自出版以来便产生轰动。随后,更多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出于文化交流目的逐漸加入《论语》英译事业中,如晚晴时代在中西文化剧烈冲突的背景下,学贯中西的文化怪杰辜鸿铭选择向西方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译了《论语》,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华文化和思想。

二、研究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典籍外译的研究增多,分别从不同方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了研究,其中辜鸿铭英译本受众较广,发表相关论文及期刊的理论支撑来自不同翻译学派。首先,从功能学派角度看,田园(2017)从目的论视角下研究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归化现象,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归化处理方法。从阐释学派来看,陈亚君(2008)阐释了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视域融合中才有了这样的英译本。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学派看,边立红、吴鹏(2011)发表了“辜鸿铭《论语》译本‘杂合特征解读”一文,指出其译本是为了构建中西文化间平等对话。从文化学派来看,边立红(2009)从操纵与改写角度分析了辜鸿铭英译儒经。而从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对辜氏译本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赏析辜译《论语》。

三、文化翻译观及其视角下辜鸿铭的英译动机

传统翻译理论长期以来都在围绕“符号的识别与转换”这个层面而发展。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菲弗尔,共同编著了《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书中首次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强调关注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指出翻译同其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模式。“文化翻译观”由巴斯奈特提出,在翻译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建议译界学者不再把翻译看做纯语言活动,而是要把其放进语言背后的文化大背景中,突出了文化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文化翻译观主要包含四点内容:①翻译的单位是文化,而不再是语篇层面;②翻译不只是包含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关键的,它是双方相互交流的行为;③翻译不应当局限于描述源语言文本,而是追求该文本在译入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④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了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 (Bassnett, 1990)。由此,翻译活动被逐渐看作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

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活动正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以及自身文化视野等各种内外动机下进行的。首先,成长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辜鸿铭不仅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还掌握法、德语技能,对希腊、马来语也运用自如,对西方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尤为深入,在欧洲受到英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托马斯·卡莱尔的影响,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忠实信徒。当时欧洲文明逐渐衰退,道德沦丧,辜鸿铭常慨叹于此。回国后通过与马建忠的一次会晤使他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博览经史子集,对儒家经典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渐渐察觉到中国传统儒教中可以找到卡莱尔所倡导的浪漫主义的影子,两者有共通之处,例如在儒教文化中可以找到良方以治疗西方社会的弊病。此外,鉴于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列强蹂躏,他逆西学东渐之潮,选择将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而又因为不满于先前理雅各的英译儒学作品,认为“理雅各在其译著中并没有真实展示出中国人的智慧和道德,这样的译文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稀奇古怪的感觉”。(辜鸿铭,1996)鉴于种种动机,在1898年, 辜鸿铭在上海装订出版了作为第一本由中国人完整翻译的英译本《论语》。

四、文化翻译观下赏析辜译本特点

作为一部充满中华民族智慧的著作,对其翻译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是不够的,还应有文化的翻译。辜鸿铭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与理雅各的译本特点大不相同,他尽可能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中国儒学经典,形成了自身的译文特点。

(一)去人名化

在辜氏的《论语》英译本中,当提及孔子的弟子有子、曾子、子夏等8位时,他们的名字都简化译为了“a disciple of Confucius”。笔者认为这是可行的,因为孔子有将近3000名弟子,如果在翻译中把涉及到的人名都一一音译,恐怕会对西方读者有很大挑战,造成阅读障碍,因此这些不影响彰显儒家文化的内容如果直译会使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名字含义,辜鸿铭则运用自己的对双语文化背景的认知将他们翻译为一个上位词,不影响译文整体阅读和感知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又如,在《论语》第18章中谈到“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辜鸿铭用“eight famous gentlemen”直译这8个人的名字,没有将其一一翻译和区分,类似这种形式的省译并没有违反忠实于原文,而是认识到翻译的文化交流行为,在不影响传达主旨含义前提下,减少西方读者解读儒家语言和走进中华文化的障碍,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结语

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觀围绕文化交流,倡导翻译活动要更重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不断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这对于倡导儒家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实现文化的多样性,都扮演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论语》是儒家经典的核心之作,其英译者辜鸿铭作为华人首次独立向西方翻译儒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见解多归结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有对当时已出版英译《论语》的不满。种种动机下,其译文特点鲜明,语言流畅自然,而且充分考虑汉语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因素,不失为翻译界学者研究文学翻译的素材。在当时国内外政治文化大环境下,这样的译作出现无疑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了解,纠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让世界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然而,对于译作中过分改动和意译化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客观分析。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 1990:4.

[2]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ege,1991.

[3] Ku Hungming.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td., 1898.

[4]边立红,吴鹏.辜鸿铭《论语》译本“杂合”特征解读[J].沈阳大学学报, 2011(5)

[5]边立红.操纵与改写:辜鸿铭英译儒经[J].山东外语学刊, 2009(03):86- 91.

[6]陈亚君.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3):108-112.

[7]辜鸿铭.西播《论语》回译[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3.

[8]黄兴涛.辜鸿铭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

[9]李娜.文化翻译观下《论语》中概念词“仁”、“君子”的英译 ——以理雅各和安乐哲译本为例[J].文教资料, 2018(31):50-51.

[10]刘红新.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辜鸿铭之儒家经典英译[J].社科纵横, 2008(3): 62-64.

[12]田园.目的论视角下研究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归化翻译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13]王东波.《论语》英译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249.

[14]王东波.辜鸿铭《论语》翻译思想探析——文化翻译的范例[J].孔子研究,2011(2):1221-126.

[15]王辉.辜鸿铭英译儒经的文化用心[J].外国语言文学, 2006, (03):186- 191.

猜你喜欢

辜鸿铭英译本论语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