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的机遇与挑战
2020-09-01薛珂
薛珂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支付等为主要形式,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价值,以个体性、草根性、开放性等为特征的微文化诞生了。微文化的发展给农村基层党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微文化背景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只有创新党建意识、建设党建微平台,并成立职责明确的团队、增强微平台运行能力才能抓住党建的机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
【关键词】 微文化;农村基层党建;机遇;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在新时代的复杂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不仅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还是增强国民幸福感的关键,党的十九大也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严格地进行管党治党,乡村党组织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微文化在社会中盛行,这对农村地区的沟通交流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农村基层党建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微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微文化的兴起也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地联系,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为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支撑的微平台创造了发展契机,在此基础上网络微文化逐渐兴起。所谓微文化就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逐渐形成的注重个体和微观,并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2]最近两年,各种类似于“抖音”“西瓜视频”“快手”等的微视频平台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
微文化既可以说是一种追求个性发展的精神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播方式。相对于其他的传播形式,微文化背景下的微传播更突出主体性和个人性,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快速了解各种信息和展示自我,具有草根性的特征。除此之外,微文化还具有自由、开放、短小简洁的特点,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简单地网络语言、网络表情、网络视频来了解社会、国家甚至国际上的事情。
二、微文化给农村基层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及时获得丰富的党建资源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工作态度,微文化背景下的党建工作也可以借助微平台来进行。一方面,党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和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现在党中央的会议内容、会议精神以及新的决策都能够在微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获得大量的党建知识。另一方面,各个省、市在这些微平台上注册了账号,乡村的党员干部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了解其他地方的党建新动态,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的党建思想和方法。也可以得到各个地区推送的正面典型、负面典型实例,将此运用到自己的党建工作中,丰富党建的内容,事实胜于雄辩,真人真事还能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除此之外,各个不同的微平台在传播时具有共享性,可以把从不同平台上获得的党建信息进行快速分享,这样也大大拓宽了农村基层党建的信息来源渠道。
(二)给党建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操作方法
在互联网还不普及的时候,农村党建工作通过民主生活会、上党课、播放广播等方式进行,但是这些方法操作起来太过于繁琐,无论是前期的筹备还是人员的召集都很复杂,而广播的可听范围又有限,因此党建工作的效果相对较差。现在,各种微媒体的普及,使得党建方法具有便捷性,各种党务信息通过简单的图片、文字、音频等就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传播,大大节约了党建成本,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三)信息交流方便、互动性强
近些年来,乡村党组织的成员不断增加,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还依旧通过黑板报、广播、开会等方式传达信息,但是这种传统的线下党建信息发布方式传播的范围有限,使得乡村党组织的影响力和组织力都有所下降,而微传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微传播具有快捷性和便利性的特点,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且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党员亦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村里最新的党务和党建信息。另外,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缺乏民主意识,经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问题,而在微平台上开展党建工作,大家可以就发表的党务或党建信息在评论区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加强了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又可以对村里的干部起到监督作用,还可以帮助掌握党员以及群众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或行为上有偏差的党员或村民进行及时地纠正,推动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乡村党建的实效性。
三、微文化给农村基层党建带来的挑战
(一)乡村党员干部运用微平台的意识和能力低
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很多村庄中建成了一些特色产业,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搞建设,但是现在的农村依然存在“空心化”的状况,农村党组织队伍也存在老龄化的问题。这些年纪较大的党员思想比较老旧,难以接受新事物,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党建,沒有借助微平台来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的意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农村党员运用各种微平台的能力较低,不知道怎样发布、推送消息,也不懂得如何操作和运营这些微平台。
(二)信息的零碎化、虚假性
微文化背景下的微传播具有简洁短小的特点,一些微平台上对发布信息的字数、视频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制,当然这种形式利于提取最核心的信息,帮助大家快速理出重点,但也在考验党员干部的整合和筛选能力,如果他们没有抓住重点,那么发布的信息就不能最优化。简短的文字、视频使得信息零碎化,大家对这些消息只是进行走马观花的浏览、“快餐式”的阅读,经常不加思考,长此以往,大家的批判思维能力会下降,部分党员会对这些不成系统的内容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另外,在微文化的发展下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信息交流环境,在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的过程中,一些杂乱的声音也混迹其中,在海量的信息中难辨真伪,部分虚假信息甚至被当作真实信息进行大量的分享转发,导致谣言和不良信息泛滥,这对党员的思想形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削弱了政府党教宣传的影响力。
(三)党建微平台的吸引力低
微文化的草根性和互聯网的普及,使得大家在微平台上的注册和经营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又由于微平台的运营成本低,很多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在微平台上申请账号,他们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微平台的发展和经营方式,以有趣的内容和新颖、短小的形式适应着大家个性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吸引着大家的关注。而大多数的党建微平台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注重利用这些微平台新颖的素材,也缺少美观、有特色的文字排版和视频剪裁,更没有掌握各个不同的微平台运营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舆论阵地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浏览量和转载量都很低,进而被大量其他的信息淹没,失去热度,甚至还面临着被取消的危机。
四、农村基层党建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农村党员干部要创新党建理念
在进行党建工作或党建宣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坚决抵制空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形式主义党建。但是在微文化背景下,利用各种微平台进行党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党员干部要创新理念,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党建理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新的平台和形式承载丰富的党建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式来扩大内容的影响力。农村发展好不好,关键要看党员干部有没有发挥带头作用,在党建工作中也是如此,党员干部要明确党建宣传的主体责任,在党建的宣传工作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宣传,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尊重和重视普通党员及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党建工作中多听取大家的声音,切忌在党务工作中搞“一言堂”。
(二)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党建微平台
党教的传统方式就是通过党课进行理论的灌输,但是这种单一的形式对人们的吸引力较低,必须借助微文化来创新工作方式。首先,农村在党建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内容丰富,还要做到工作平台、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建设网上党支部,创建党建QQ群、微信群、党建公众号、党建微博、党建抖音账户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进党建工作,并发挥各个微平台之间的联动作用,形成党建合力,打造特色的党建品牌,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和组织力,从而增强农村党员对党建工作的认同。其次,要在微平台上开设监督窗口,通过党内外的共同监督规范党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
(三)建设高素质的党建微平台运营队伍
要想在微文化背景下打造有影响力的党建微平台,优秀的运营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党员干部要组织成立微平台运营的团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分工,使得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保证党建工作能够在不同的微平台上有序、有质量的进行。虽然是一个小团队,但是仍然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考核标准,以此来防止团队中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四)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技能培训
虽然说在微文化背景下,各种微平台的操作较为简单,但是要想运行得好、影响力足够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能。绝大多数的乡村党员只会一些简单的微平台操作,要想让农村的党建微平台运行起来,政府部门就应该派遣相关的专业人士去农村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文字编辑、视频拍摄和剪辑、图文排版、板块划分等技能。其次,乡村干部也应该请有微平台运营经验的人来到村里进行交流探讨,传授经验。
五、结语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使农村变富、变强、变美,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好自己的战斗堡垒作用。但是,现在的农村党组织当中仍然有一部人政治和思想觉悟不高,在乡村建设中精神懈怠、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一部分党员干部还有贪污腐败的行为,因此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亟需加强。随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微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便捷性、草根性、低成本性给农村基层党建带来了机遇,也造成了挑战。农村党员干部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制定党建工作方案,抓住机遇、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微平台有效地对党员进行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村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指导和带头作用。
【注 释】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耿卓.微文化背景下我国公共政策传播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9.3.
【参考文献】
[1] 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8(3).
[2] 李庆瑞,张俊.微文化:现实审视与价值引领[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
[3] 邓敏,肖珺,周世新.网络环境下农村基层党工作方法浅探[J].理论研究,2019.
[4] 闫晓静,孟悌清.微信公众平台开辟党建新阵地[J].人民论坛,2018.
[5] 阳月华.新媒体背景下的农村党建工作问题[J].社科纵横,2019.
[6] 刘卫琴.机遇、挑战、意识:基于微文化视域的乡村治理[J].农业经济,2019.
【作者简介】
薛 珂(1996.01—)女,河南周口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方向.